河北省武邑中学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武邑中学2022-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1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的原因是()
A细胞壁是全透性的
B细胞液浓度低于土壤溶液浓度
C细胞液浓度高于土壤溶液浓度
D细胞液浓度与土壤溶液浓度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毛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水分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液与土壤溶液的浓度差。
详解:细胞壁具有全透性,与细胞吸水无关,A错误;细胞液浓度低于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失去水分,B错误;细胞液浓度高于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收水分,C正确;细胞液浓度与土镶溶液浓度相等时,细胞既不吸收水分,也不失去水分,D错误。
故选C。
点拨:明确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便可解答本题。
2在一颗倒伏的朽木上,生长着蕨类、苔藓、真菌、蚂蚁等生物,这些生物构成了()
个体
答案:B
解析: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
3鉴定苹果白色果肉中含有葡萄糖或果糖等还原糖,是将其与某一试剂作用,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能证明还原糖存在的是A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B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红色
C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色反应
D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5)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详解: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A 正确;苏丹Ⅲ染液是用来检测脂肪的,呈橘黄色,B错误;蛋白
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C错误;苏丹Ⅳ染液是用来检测脂肪的,呈红色,D错误;故选A。
点拨:本题考查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4某一条多肽链中共有肽键151个,则此分子中分别含有
和—COOH的数目至少有
—NH
2
,152
,151
,1
,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条多肽链的两端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故C正确,AB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把人和鼠的两细胞融合。
融合后的
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将融合后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保持其活性,会发生的现象是
A细胞表面发红色荧光
B细胞表面发绿色荧光
C细胞一半发红光,一半发绿光
D细胞表面红、绿色荧光均匀分布
答案:D
解析:
根据流动镶嵌模型所述,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因此将红色荧光标记的人细胞与绿色荧光标记的鼠细胞融合、培养后,由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人和鼠的细胞膜会完全混合,细胞表面红、绿色荧光均匀分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6下列不属于植物体内蛋白质的功能的是
A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
B催化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酶
C供给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
D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的载体
答案:C
解析:
蛋白质的功能——运输、组成成分、催化(免疫、调节)等功能,葡萄糖是供给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的功能。
考点定位:蛋白质的功能
7纤维素、纤维素酶和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
A葡萄糖、葡萄糖、氨基酸B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
C氨基酸、氨基酸、核苷酸D淀粉、蛋白质、DNA
答案:B
解析:
纤维素属于多糖,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纤维素酶属于蛋白质,基本单位是氨基酸;DNA属于核酸,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选B。
8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鉴定还原糖、蛋白质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B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使用C用苏丹Ⅳ鉴定花生组织中是否含有脂肪成分时,实验结果肯定可见橘黄色颗粒
D当实验试剂中提供了斐林试剂甲液、乙液和蒸馏水时,不但可以检验还原糖,也可以鉴定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要求考生理解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实验材料和试剂的选择,
熟练操作并完成实验的能力。
鉴定还原糖需要进行水浴加热,鉴定蛋白质不需要进行水浴加热,A错误;斐林试剂需现配现用,不能久置,即剩余的斐林试剂应及时处理掉不能再用,B错误;用苏丹Ⅳ鉴定花生组织中是否含有脂肪成分时,若实验材料是子叶切片,则实验结果肯定可见红色颗粒,用苏丹Ⅲ鉴定可见橘黄色颗粒,C错误;当实验试剂中提供了斐林试剂甲液、乙液和蒸馏水时,不但可以检验还原糖,还可以将甲液稀释后与乙液用于鉴定蛋白质,D正确。
点拨:易错知识点拨:
(1)区分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一同三不同”:
(2)三类有机物
检测在操作步骤上的“三个唯一”:
①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检测,且必须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②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检测。
③唯一使用酒精——脂肪的鉴定,实验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9预防细菌或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疫苗本质上属于
抗原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预防接种的有效措施是接种疫苗,疫苗是减毒的或者灭活的病原体,注射疫苗可以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疫苗相当于抗原。
详解:预防接种的有效措施是接种疫苗,疫苗是减毒的或者灭活的病原体,注射疫苗可以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疫苗相当于抗原,D正确,A、B、C错误。
10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时兴奋可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当过敏反应导致胰岛素受体被破坏后,人体会患糖尿病
C根的向重力生长与顶端优势都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
D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一样,都是由特定的器官产生的微量的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上的兴奋传导都是单向的。
如果患者是因为免疫导致胰岛素受体被破坏而患者上糖尿病,这属于自身免疫病。
根的向重力性是因为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其近地侧应重力作用生长素浓度高而抑制根的生长,远地侧应生长素浓度低而促进根的生长,所以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同理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是因为顶芽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而出现抑制生长,顶芽则表现出优先生长的特点,这也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区别表现在:产生上没有特定器官,运输上没有体液运输一说,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
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于反射弧上存在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所以兴奋在整个反射弧上都是单向传导,A错误;过敏反应不会导致组织细胞受到损伤,只有自身免疫病才可能导致正常组织结构被破坏,B错误;根的向重力生长与顶端优势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点,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C正确;植物激素没有特定的器官产生,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D错误。
点拨:注意: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不管是在神经纤维上还是
在突触处,都是单向传导;植物激素的产生没有特定器官,也没有体液运输一说,同时其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
11关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膜是单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染色质是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
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核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等部分组成。
核被膜是指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
核被膜上有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详解:核膜具有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错误;核仁与某种RNA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错误;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C正确;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错误。
故选C。
点拨:识记细胞核的结构和各结构的功能便可解答本题。
12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中。
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A水分子出入细胞
B酒精进入胃粘膜细胞
C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
D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答案:D
解析:
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属于小分子,酒精属于脂溶性物质,三者均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原尿中的葡萄糖逆浓度进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
13如图为物质运输方式的图解,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能量和载体
B蔗糖进入细胞与③所示的过程有直接关系
C②所示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D葡萄糖进入人的红细胞只能通过②所示的过程完成
答案:C
解析:
图示中①表示胞吞或胞吐,该方式需要能量,但不需要载体;
②表示主动运输,该方式需要能量和载体,A错误;一般情况下蔗糖不能进入细胞,若细胞死亡,细胞膜丧失选择透过性,则蔗糖可以进入细胞,因此与③所示的过程无关,B错误;②表示主
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C正确;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③协助扩散,D错误。
14把体积与质量浓度相同的葡萄糖和蔗糖溶液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如图,一段时间后液面最终情况及浓度关系是
A甲低于乙,且乙侧浓度较高B甲高于
乙,且乙侧浓度较低
C甲高于乙,且甲、乙侧浓度相等D甲低于乙,且甲、乙侧浓度相等
答案:A
解析:
两边液体质量浓度相同,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葡萄糖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蔗糖的物质的量浓度,所以甲侧液面先升高;但由于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最终乙侧液面高于甲侧。
由于乙侧液面升高形成静水压,乙侧浓度最终高于甲侧,故选A。
15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易吸收葡萄糖,却难吸收相对分子质
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原因是()
细胞膜上无木糖的载体
木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太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一种载体蛋白通常只能转运一种或一类分子(或离子)。
详解: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还需要消耗能量。
木糖虽然比葡萄糖小,但很难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没有协助木糖跨膜运输的载体蛋白,B正确,ACD错误。
点拨:判断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结合载体蛋白的特性进行解答本题便可。
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某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在此过程中有关的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曲线所指的细胞
结构是内质网
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
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
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
答案:A
解析:
分析甲图可知,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乳腺细胞,放射性强度最先出现在a,然后出现在b,最后出现在c,由于分泌蛋白首先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经翻译过程形成,然后先后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进行加工,因此a、b、c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A错误,B正确;分析乙曲线可知,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内质网不断“出芽”形成囊泡,因此内质网的膜面积减少;高尔基体不断与内质网上的囊泡融合,然后再“出芽”形成囊泡,因此高尔基体膜面积不变;而细胞膜不断与高尔基体上形成的囊泡融合,因此细胞膜的膜面积增加,说明d是内质网,e是细胞膜,f是高尔基体,C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名师点睛: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
几乎不变。
17若具有了去细胞壁的方法,下列哪种材料也是获取细胞膜的较好材料()
大肠杆菌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内的生物膜有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含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放在蒸馏水中吸水涨破,用离心分离法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因此往往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
详解:鸡血红细胞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获取的膜不仅仅有细胞膜,还有核膜和线粒体膜等细胞器膜,A错误;植物叶肉细胞含有细胞核膜和细胞器膜,获取的膜不仅仅细胞膜,还有核膜和线粒体膜等细胞器膜,B错误;酵母菌细胞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获取的膜不仅仅是细胞膜,还有核膜和线粒体膜等细胞器膜,C错误;大肠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不含有细胞核和具膜细胞器,获取的膜比较单一,只有细胞膜,若具有了去细胞壁的方法,也是获取细胞膜的较好材料,D正确。
点拨:分析本题关键要抓住各选项的细胞种类是否含有细胞器膜和核膜。
若二者都不含有,则是提取细胞膜的好材料。
18下列试管中加入碘液后变成蓝色的是()
、3、、3、4 C2、4、、4、5
答案:A
解析:
1号试管中缺少唾液淀粉酶,清水对淀粉没有水解作用;3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在高温下变性失活,不能发挥催化作用;5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在盐酸作用下变性失活,不能发挥催化作
用。
因此,1、3、5号试管中均含有淀粉,加入碘液后变成蓝色。
2号试管中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催化水解,酶具有高效性,所以4号试管中稀释的唾液也具有催化作用,即4号试管中淀粉也被催化水解,因此,2、4号试管中均不含有淀粉,加入碘液后不变蓝。
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19下图甲表示的是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点时的化学反应状况: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点时的化学反应状况: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点时往反应混和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曲线不变
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所发生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答案:C
解析:
据图甲可知,在A点时,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A项正确;甲图中C点时的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B项正确;甲图中曲线BC段随着反应物浓度
的增加,反应速率不变,说明此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最有可能是酶的数量,所以B点时,往反应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会加快,C项错误;甲图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故在甲图中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上升的幅度会变小,即曲线所发生的变化如图乙所示,D项正确。
点拨: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考查曲线图的分析,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的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
L--
2、加入质量分数为2%的蔗糖
---溶液1mL
3、加入唾液淀粉酶溶液1mL---
4、加入蔗糖酶溶液1mL---
5、加入蒸馏水1mL----
摇匀,37℃水浴中保温
6、酶促水解反应
10min
7、向每个试管中加入斐林试摇匀,50—65℃水浴中
注:表中“”为加入,“-”为未加入。
(1)上述实验中,_________号试管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E、F号试管起_________作用。
如果E、F号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可能有很多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用序中表示)_________。
①淀粉溶液、蔗糖溶液不纯,混有还原性糖
②淀粉溶液、蔗糖溶液放置的时间太长,其中的微生物将部分淀粉、蔗糖分解成还原性糖
③试管不干净,上面留有还原性糖
④实验操作过程中,胶头滴管混用、错用
(2)若只考虑AC两组实验,此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实验的结论为_________。
若只保留两支试管,也能初步得出此结论,请你写出表格中其他可能的组合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能否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你的答案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D2对照3①②③④4可溶性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5酶具有专一性6AB、CD、BD7不能,碘液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
分解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酶,考查对酶专一性的理解和酶专一性实验的分析。
验证酶的专一性,可设计一种酶和两种反应物的催化实验,或者是两种酶和一种反应物的催化实验。
解答本题,可根据酶的专一性分析各试管中可能的实验结果。
(1)A试管中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生成还原糖麦芽糖;B试管中蔗糖酶可以催化蔗糖水解,生成还原糖果糖和葡萄糖,二者均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E、F号试管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如果E、F号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可能是淀粉溶液、蔗糖溶液不纯,混有还原性糖;或是淀粉溶液、蔗糖溶液放置的时间太长,其中的微生物将部分淀粉、蔗糖分解成还原性糖;或是试管不干净,上面留有还原性糖;或是实验操作过程中,胶头滴管混用、错用。
(2)AC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反应物的不同,A组加入的是淀粉溶液,C组加入的是蔗糖溶液,实验证明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即证明了酶的专一性。
AB两组实验证明淀粉只能由淀粉酶催化水解,而不能由蔗糖酶催化水解;CD两组实验证明蔗糖只能由蔗糖酶催化水解,而不能由淀粉酶催化水解;BD两组实验证明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催化水解,而不能催化淀粉水解,三个组合均可以证明酶的专一性。
(3)碘液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因此此实验不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
30如图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2]细胞壁的形成与________有关;
(2)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
(3)若此细胞是动物细胞,则图中不应有的细胞器为
________和________;
(4)为研究细胞内各种组成成分和功能,需将细胞器分离,分离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____
答案:15高尔基体24叶绿体311线粒体414液泡54叶绿体6差速离心法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结构1~15依次表示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基质、叶绿体、高尔基体、核仁、染色质、核膜、核液、核孔、线粒体、内质网、游离的核糖体、液泡和附着型核糖体。
详解:(1)构成图中[2]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果胶,它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2]细胞壁的形成与[5]高尔基体有关。
(2)[4]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11]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3)该细胞中有,而动物细胞没有的细胞器是[14]液泡和[4]叶绿体。
(4)分离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点拨:熟悉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组成及其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