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课金色鱼钩的课堂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课金色鱼钩的课堂笔记
一、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 稞(kē):青稞,大麦的一种。

- 搪(táng):搪塞,敷衍。

- 熬(áo):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 唉(āi):叹词,表示应答或叹息。

- 敛(liǎn):收起;收住。

- 疙(gē)瘩(da):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小硬块。

- 奄(yǎn)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2. 多音字。

- 宿:
- sù(宿舍、住宿)
- xiǔ(一宿)
- xiù(星宿)
- 嚼:
- jué(咀嚼)
- jiáo(嚼碎)
二、文章结构。

1. 开端(1 - 2自然段)
- 1935年秋天,“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跟不上队伍,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2. 发展(3 - 22自然段)
- 炊事班长带着我们走在后面,一路上为我们找吃的非常困难。

他发现了鱼,就用缝衣针做成鱼钩钓鱼给我们吃。

他自己却舍不得吃,还骗我们已经吃过了。

- 详细描写了老班长为我们钓鱼、煮鱼汤的过程,体现他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照顾。

3. 高潮(23 - 33自然段)
- 老班长在接近草地边缘时,自己因为长期饥饿和劳累,身体极度虚弱,最终壮烈牺牲。

4. 结局(34自然段)
- “我”小心地保存着老班长留下的鱼钩,想让子子孙孙都瞻仰它。

因为这个鱼钩象征着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三、人物形象分析。

1. 老班长。

- 舍己为人:他总是把食物让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忍受着饥饿。

在生命垂危之际,还想着要把战士们带出草地。

- 忠于革命:他坚决执行指导员的任务,无论多么艰难都要照顾好病号,为革命保存力量。

- 细心、有责任感:他想尽办法为战士们寻找食物,钓鱼、煮鱼汤时非常细心,时刻关心战士们的身体状况。

四、重点语句理解。

1.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 这句话通过对老班长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他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艰难地咽下草根和鱼骨头的情景,突出了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 鱼钩虽然长满红锈,但它象征着老班长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崇高而伟大的,所以说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了对老班长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五、写作特点。

1. 细节描写生动。

- 如对老班长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形象。

如“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简单几笔就勾勒出老班长饱经风霜的形象。

2. 以小见大。

- 文章通过一个小小的鱼钩,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以及红军战士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