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混合运算|北京版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微课”让学生明白在“有括号”的运算中,应先算括号里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有括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目标解析:
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同时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中带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微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
出示:“微课”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学的过程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
二、互助探究
自学课本4 9页例3,思考以下问题(注意书写格式)
1.在7x(7—5)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乘法和减法,按照规定的运算顺序,要先算(),得数是
(),再算(),最后得数是(),可以将得数写在每一步的下面,便于看清楚运算顺序。
2.在(77—42)÷7这个算式里,也有小括号,所以按照运算顺序,要先算(),得数是(),将得数写在这一步的下面最后再算(),得数是()
【设计意图:微课的内容,让孩子和父母在家一起学习,通过看书,找资料,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孩子和父母一起预习,培养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习惯。
】
3、脱式计算下面个体。
(注意书写格式)
76 -(12+25) 6 × (7+2)(88 - 56)÷8
问题:
a.这3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b.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4、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4 +
5 ×7 (72 - 18)÷9 24 ÷4 +2 (4+5 )×7 72 -18 ÷ 9 25 ÷ (4+2)你能说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5、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 5 )+( 4 )
(18)÷()
()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确定运算顺序。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三、分层提高
76 -(12+25)(12 - 5)×3
48 ÷ (8 - 2)(88 - 56)÷8
34 -(28 - 13)(35 - 10)÷5
【设计意图:出示不同的题目,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完成。
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去完成上面各题。
】
四、归纳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学习和运用,总结出来带括号的运算顺序。
培养孩子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巩固反馈
把下面的每一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3 +5=8 12 +8=20
20 ÷5=4 5 ×8=40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孩子有个生华,通过观察,总结出运算顺序,在列综合算式。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友之间相互说一下,再和其他同学分享。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29(人) 53-24+38=67(人) 29+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
进行计算的呢?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
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
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48-8+17,15÷3×5,指定学生说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
同时通
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23+6-11 2×8÷4 72÷8÷3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34-17+3 3×8÷4 18÷3×3
=34-20 =24÷4 =18÷9
=14 =6 =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改错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是个突出的亮点,是利用微课让孩子在家先和父母学习,把难点拿到课题上来解决。
由同级运算的旧知识迁移到同级脱式运算的新知识,不仅能够巩固孩子们的旧知识,而且能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对新知识产生一种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注意在同级运算中,计算过程中应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这个时候,我没有按照以前的方式把等号写在等式的右边,而是写在等式的左下方。
看到我这样书写,有学生按捺不住了,举手示意,问老师是不是写错了。
正是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更加引起大家的注意,我顺势跟学生们讲解了今天重点的内容——脱式计算。
我在教学中通过下划线和箭头标出运算顺序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
强调在脱式运算中,等号要写在等式的左下方,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规范孩子的书写,培养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
并且让学生独立用脱式计算时,让孩子经历“先观察算式——再确定运算顺序——最后有序计算”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
对于乘除混合运算教材直接呈现,所以我
让孩子利用知识迁移自主试算。
在试算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对于习题的处理我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加设一个小医生改错,巩固孩子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
最后加设一个找朋友环节提高孩子的计算兴趣,同时培养孩子检验习惯,在课下找朋友是还可以和我们学习的统计知识联系起来。
用什么样的方式统计出好朋友的数目,培养合作意识。
一个一个问肯定不行,我认为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
不足的地方就是我处理过急,在讲解脱式运算时结合情境效果应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