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缙云县壶镇中学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灵渠
B.郑国渠
C. 都江堰
D.坎儿井
2.“千耦其耘”记载于《诗经》,描述了西周时期大规模二人并耕(人力)的集体耕作场景,春秋时期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耕作场景是()
A.使用耒耜B.牛耕C.使用耧车D.使用曲辕犁
3.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才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
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②考古发掘③史书记载④民间传说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右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机械工作示意图。
其中一个转轮的左边装有一
个两头粗、中间细的小轮,小轮的一边通过传送皮带和转轮相连,另一边通过顶部的曲柄和左边的杠杆相连,从而实现了转轮和皮囊之间的传动。
这是()
A.春秋战国时期冶炼生铁的淬火工具
B.曹魏时的灌溉工具翻车
C.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的水排
D.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
5.“夜市喧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中描绘的城市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汉 B.隋唐 C.北宋 D.元朝
6.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7.清朝曾规定:第一,严禁火药、铁器外销。
第二,夷商到岸必须起卸武器。
第三,不准夷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字。
这些规定不能反映清政府()
A.限制对外贸易
B.对西方持防范态度
C.禁止对外贸易
D.以天朝上国自居
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民众消费购买能力不强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9.1932年“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两项光彩夺目的桂冠,落在了荣氏兄弟的头上。
荣氏兄弟能够成为“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主要得益于()
A.政府的经济政策
B.国内的和平环境
C.优越的社会制度
D.提倡国货运动
10.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纺织业、采矿业是当时最大的两大工业
②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仍然没有形成
③在各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④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A.①③④B.③④C.①②③D.②④
11.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幅墨字对联依稀可辩:“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
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20世纪50年代末 B. 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 D. 20世纪70年代末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长江三角洲是属于这一个局中的()
A.经济特区B.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江开放港口城市D.经济技术开发区
13.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B.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
C.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一国两制市场经济
D.一五计划国企改革市场经济依法治国
14. 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
A. 天津
B. 北京
C. 台湾
D. 上海
15.辜鸿铭是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
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了
A.清政府积极教育改革 B.资产阶级艰辛的探索救国之路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北大“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16.据资料统计,新航路开辟后,从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的抵制
B.英国对中国进行的经济侵略阻断了中国发展道路
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17.下图是1858年英国杂志登载的一幅漫画:“一个骷髅人在泰晤士
河上划船。
”它反映了()
①伦敦市民在此河道划船取乐
②当时河道运输工具都以人力驱动
③自由放任政策产生了消极影响
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8.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
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
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
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B.民主政治完成,女权意识增强
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19.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它包括生产组织变革、技术变革和社会阶级关系变革。
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A.工厂蒸汽机工业资产阶级
B.工场蒸汽机产业工人阶级
C.圈地运动珍妮机金融资产阶级
D.工厂飞梭中小资产阶级
20.下图为新航路开辟图,其中属于迪亚士的航行路线
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1.《西方文明史》中写道:“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
”这一趋势开始于()
A.17世纪后半期B.18世纪60年代
C.19世纪后半期D.20世纪中叶
22.英国政府1701年9月29日宣布,对来自印度、中国、波斯的丝织品、混纺品,“除白底棉布以外的所有染过色的白细布、薄毛织品,均封存仓库”。
上述“违禁品”一经发现,均予没收。
对其所有者和贩卖者课以二百英镑的罚金”。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B.英国保护自身棉纺织业的发展
C.斯图亚特王朝试图“闭关锁国”D.英国为工业革命开拓国内市场
23.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基本方式有()
①近代工厂制度的形成②国际贸易的发展
③人口和资本的流动④武力威逼与瓜分殖民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4.下表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50—70年代经济数据”,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确立了经济霸主地位
②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呈现三足鼎立格局
③日本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政治大国地位的确立
④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③④
25.国际卡尔奖是专门奖励为欧洲统一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机构或事物的。
2002年的国际卡尔奖第一次颁发给一个“理念”——欧元。
这主要是因为()
A.欧元代表了欧洲一体化的思维,加强了欧洲人的共同意识
B.欧元已成为普及欧洲的流通货币
C.欧元使欧洲在政治上已经成为一个统一体
D.欧元不再是由政府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
26.2002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对部分进口钢材征收8%~30%的附加税,以保护美国钢铁工业的利益。
欧盟、日本和中国等对美国此举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
2003
年,世贸组织最终裁定美国败诉,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取消进口钢材高额关税。
对此,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美国的贸易壁垒政策遭到了打击
②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了作用
③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影响扩大
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7.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
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的前50年也不能变。
50年以后又怎么样?那时,中国同外国在经济上将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能断得了呢?”他的这一观点主要基于()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B.全球经济的整体联系性
C.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方针
D.消除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28.春秋战国时期的某学派代表人物认为: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该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29.董仲舒认为:“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
”材料反映的主张是()
A.实行无为而治 B.强调德治C.主张法治 D.强化专制统治
30.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司南、纸、火药武器、活字印刷
B. 纸、火药武器、活字印刷、司南
C. 司南、火药武器、活字印刷、纸
D. 纸、司南、活字印刷、火药武器
31.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这段话反映出()
A.中国古代发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在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中国三大发明的出现宣告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
32.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绍兴兰亭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中国书法节,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其“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其书体被认为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你知道这种书体是()
A.篆书 B.隶书C.楷书 D.行书
3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34.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思想家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谭嗣同
35.中国近代史上,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梦想成就未来,梦想的实现取决于适宜的条件和不懈的努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哥伦布曾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
谁占有了黄金,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的世界历史正是从这时开始的。
(1)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的梦想。
从经济角度指出“全球意义的世界历史”的含义。
(2分)
材料二西方史学家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完全入迷。
”然而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2)请指出“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的根源是什么?(2分)
材料三“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如此深远地影响一个城市,南通每一处似乎都能留有他的影子。
上个世纪国家危难风雨飘摇之际,状元出身的张謇在南通苦心经营,致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的梦想是什么?如何评价他的梦想?(5分)
材料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
有专家指出: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
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在追寻伟大复兴梦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近三十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6分)
37.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进化,历史的风霜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和特色。
(15分)
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分)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2)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
(4分)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
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3分)
材料四罗福惠在《寻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说:“就东方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初遇西方文化时,各个民族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之后,先后有一部分人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
(4)试从材料四中“离异”这一角度,概述1840—1919年间的中国历史。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