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如何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如何进行自我健康管
理?
心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1500万。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在心脏康复中具有重要地位,下面就聊一聊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如何自我健康管理?
一、心血管疾病的特点
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因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所引起的心脏、大脑、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具有“四高一多”的特点“,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1、发病率高: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接近
2.9亿人;
2、死亡率高: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将近300万人,占到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0%以上,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
3、致残率高: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需要家属照顾;
4、复发率高:统计数据显示,有心梗、脑梗病史的患者五年内复发概率高达42%。
5、并发症多:发生心血管意外即便及时抢救,大多数患者还是会留下后遗症,部分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从而容易产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并发症。
二、常见的心血管疾?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如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缺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猝死等)。
三、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
1、吸烟:吸烟会引起心动过速,从而引起一时性血压升高、血管内皮功能
障碍、血液凝固功能亢进、诱发心律失常、低氧血症等。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吸
烟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是不吸烟
者的6倍。
2、高血压:长期高血压状态下会引起血管张力增高,使血管壁的弹性降低,血管内膜受损,导致动脉变硬、变脆、管腔变窄。
一旦血压突然升高,就很容易
诱发心梗、脑梗死以及脑血管破裂。
3、血脂异常:体内血脂异常会引起代谢紊乱,从而导致脂质在血管内皮沉
积而形成斑块。
当斑块加厚时,动脉管径就会变窄,可能会出现斑块破裂,形成
血栓堵塞,从而引发心梗、脑梗。
4、糖尿病: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患者的心脑血管病并发
率和病死率为非糖尿患者的4-6倍。
5、房颤和心脏瓣膜病:房颤和心脏瓣膜病的主要危害是产生血栓,如果血
栓没有及时清除,可能会随着血液流向其他器官,从而引起血栓栓塞。
当流到脑
血管时会引发脑梗死,当流到肠动脉、上肢以及下肢动脉等,会引发肠坏死、肢
体活动障碍及坏死。
6、缺乏锻炼:运动量严重不足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之一,运动活动
水平高的成年人患冠心病及脑卒中的概率明显较低。
7、超重或肥胖:近年来,超重和肥胖者的发生率逐渐上升,过度肥胖会引
起心脏收缩、舒张功能不全,心肌出现脂肪沉积,从而导致供血不足。
8、具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四、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
1、遵循医嘱:
遵医嘱按时、规律服药,不可擅自盲目停服原用心血管药物药,否则可能引
起心血管疾病急性加重,要坚持服用常规药物。
注意病情变化,居家血压、心率、血糖、体重等主要指标监测,了解疾病的控制情况,如果上述指标出现较大幅度
变化,需要及时就诊,行病情分析以及药物调整。
2、注意保暖:
寒冷是冠心病和心绞痛的主要诱因之一,容易引起血压异常波动。
昼夜温差大、气温多变时注意保护,尤其是老年患者,要注意头部、手部、脚部、胸部的
保暖,特别是注意夜间上卫生间时的保暖。
避免受凉感冒,感冒会增大支气管炎、肺炎的发病风险,继而引起和加重心力衰竭。
3、劳逸结合:
运动康复不要停,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可以保持
或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但也不宜过度运动,运动
强度宜小,例如太极拳、散步、慢跑等。
另外,规律的作息也非常重要,生活不
规律也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天要保证7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
注意避免白天睡眠时间过长而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4、饮食调节:
心血管疾病患者饮食要营养均衡,少食多餐,每餐7分饱,低盐低脂,荤素
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少喝饮料,食材多样,避免纯素食和油腻饮食。
另外,每天需要适当摄入优质蛋白类,例如鱼、瘦肉、牛奶,豆类等。
五、自我健康管理期间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1、心绞痛发作,服用硝酸甘油一片一到两次,症状依旧没有缓解;
2、心绞痛反复发作,且程度越来越重;
3、心衰患者出现气短加重,浮肿加重,尿量减少等情况,调整利尿剂后依
旧没有好转;
4、高血压患者去除诱因后,血压依旧没有下降至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