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行为及其规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行为及其规避
作者:李向辉
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0年第10期
中小学的隐性伤害是指由于教育方法、管理方式的不完善或失当或学生群体的不良行为造成的身体和精神所产生的非直观性伤害。
隐性伤害是相对于显性伤害而言的,由于其伤害结果具有潜在性和迟滞性,特别是由于隐蔽性强,不易发觉,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对学生心灵上的伤害则更为严重Ⅲ。
因而,必须进行深入剖析,以避免它对儿童脆弱的心灵造成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
小学校园隐性伤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隐性伤害产生的源流上看,隐性伤害可分为师源性隐性伤害、生源性隐性伤害和校源性隐性伤害。
其中,师源性隐性伤害是指由老师对学生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受到身体、精神、心理方面的打击和伤害,可能造成学生疾病、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等身体和心理问题;生源性隐性伤害是指学生群体或个人由于出现欺辱、群体冷落等行为而对某个或某类学生造成的伤害;校源性隐性伤害是指学校软件或硬件环境的不规范对学生带来的隐性伤害。
一、师源性隐性伤害:教师教育专业素养拷问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其教学行为,行为不当则可能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伤害。
其中,教师行为的失范现象是师源性隐性伤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学校的日常教学中,教师有意无意的一些行为和言语不得当甚至失范,就会给学生造成身心方面的伤害。
常见的师源隐性伤害主要表现为软惩罚、尊重与爱的忽视、公平的缺失、教师情绪管理失控等。
1软惩罚的隐蔽性
软惩罚又称为变相惩罚,虽然不像体罚那样对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由于这种惩罚方式的变相性和隐蔽性,往往对学生造成了更大的心理伤害。
软惩罚主要是制止和预防学生某些问题行为的惩罚方式,比如罚站、罚做某件事或禁止做某件事等,如学生若犯错误,不准学生参加课堂学習或各种活动,只能旁观。
还有一类伤害性更深的心理惩罚,比如讽刺、挖苦、嘲笑、责骂、冷落、孤立、排斥。
与体罚相比,心理惩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的伤害更大,其影响也更深远。
2尊重与爱的忽视
中小学阶段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学校是学生和教师交往的主要场所,教师的爱和尊重是学生自信心发展的源泉,教师对学生的否定、忽视会造成学生出现自我否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缺乏自尊、自信,对许多事无热情,行动消极、被动、退缩,不敢当众发言。
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行为和爱的表现,学生的心理无形当中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尊重与爱的忽视带来的隐性伤害不仅表现在显性否定行为上,还表现在一些隐性的否定行为上。
如:在某小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手工课上,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制作一个手工作品,快下课时,大家把作品放在了一起进行评比,教师评选出了几件优秀的作品后,随手就把其他作品扔进了垃圾篓里。
事后,有一些学生就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他们不是因为没有评上优秀就伤心不已,而是眼看着自己的作品和垃圾“同流合污”,不免大伤自尊。
看来缺乏尊重和爱的行为丢掉的不仅是作品,还有尊严和自信。
3公平的缺失
在中小学,教师的偏爱行为若广泛存在,也可能引起对学生的隐性伤害。
偏爱是指教师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而出现的厚此薄彼的一种情感倾向。
教师的偏爱影响着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态度,同时影响着被冷落的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行为若刻上偏爱和不公平的烙印,隐性伤害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教师的偏爱和不公平行为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另一原因主要来自于教师个人对人情关系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由于偏爱较乖儿童的思想的影响,在处理问题、给予发言或活动机会方面,甚至于在处理学生纠纷等方面往往会做出一些“偏爱行为”,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不公平感的产生。
另外,由于一些教师受熟人关系、家庭势力等因素影响,可能会给学生贴上身份的标签,从而呈现出“宠儿”与“弃儿”现象的产生,在活动参与、课堂发言、表扬奖励方面出现照顾行为和偏爱行为,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被忽视直至受到心灵的创伤。
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长期被忽视的、批评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不自信、故意捣乱、拒绝上学等行为。
4教师的情绪管理失控
学校教师每天都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教学活动,由于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再加上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影响,自制能力比较差,会出现种种不良行为,教师面对种种不良行为及自身的心情因素,有时也会情绪失控地过多呵斥、惩罚学生。
教师情绪失控的现象,即由于某些事件或者环境影响了教师的行为和心理常态、失去理智地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现象。
教师情绪失控轻者是大声呵斥或故意不予理睬、恶语伤人;严重则拍桌扔物,以动作吓人,动手动脚,以摧残身心。
以发泄、恐吓、威胁为代表的情绪失控行为严重伤害学生情感、自尊,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造成极坏的影响。
如教师在解决学生之间冲突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而使情绪受到影响,出现烦躁发火等强烈的消极情绪,从而导致教师教育行
为失控。
这种失控行为一方面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一定的伤害,另一方面教师的这种失控行为容易被学生所模仿,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社会性发展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生源性隐性伤害:学生间的欺负或冷落行为的反思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不断完善、个性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受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影响,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普遍偏低:自我意识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导致了学生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协调人际交往关系,调节自己的行为,容易和其他学生产生冲突行为,更进一步演化为欺负行为。
“学生的欺负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攻击性行为,是伴随着学生的社会生活而发生的频率极高的一种不良行为。
”这种行为对其他学生的隐性伤害常常是不易觉察的。
学生欺负行为的发生受其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语言欺负和行为欺负。
语言欺负主要表现为:责怪、讽刺、起外号、侮辱等;行为欺负主要表现为争抢东西、侵占活动空间、打人、搞破坏、故意冷落或孤立等。
学生间的欺负或冷落行为会对其他学生造成心理上或轻或重的伤害,这种伤害有时是无法衡量的。
现实生活表明,一方面,从受欺负对象来讲,如果学生受到同伴的欺负或者冷落之后,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比较持久的,会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焦虑、孤独、抑郁、退缩、不安全感、自尊降低甚至厌恶上学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而且,被欺负和冷落的对象在此地位和角色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形成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对学生心理影响就越大,心理阴影一旦产生就很难消解。
另一方面,从欺负他人的学生的角度来讲,容易形成骄横霸道、傲慢无礼、盛气凌人、强词夺理的霸道作风,影响学生基本的交际能力和社会性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校源性隐性伤害:安全隐患和管理危机透视
1安全隐患:成为咄咄逼人的隐性杀手
学校中的安全问题是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从学校的基本设施、教具的选择等方面都影响着学生的安全,比如,学校的户外场地平整与否、楼梯安全与否等。
若校园基本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则会给学生带来意外伤害。
劣质的装饰材料、昏暗的灯光、狭窄的楼梯等容易导致学生受伤害;中小学运动设施年久失修,螺丝松动、脱落、破损、锈蚀、断裂等,这些安全隐患都会成为学生的隐性杀手。
2管理危机:僵化的制度对儿童个性的压抑
安全隐患成为咄咄逼人的隐性杀手,这其实是显性问题带来的隐性或显性的伤害。
而另一种隐性伤害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却在当前的学生教育中不断地伤害着学生,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发展。
这就是:在中小学校教育过程中,规范要求的过分统一和管理制度的僵化所产生的对学生个性的压抑。
教师评价好学生的标准对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深远,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听话和顺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种评价标准在学生教育中司空见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要求学生双手背好。
动作统一,不准插话。
长此以往,教师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由于学生对教师有天然的“向师性”,慑于教师的权威,不质疑,不反抗。
“这样一来,学生就只能无条件顺从和接受教师强加给他们的知识、观念和行为方式,其独立意识和批判怀疑精神被压抑和扼杀了。
”另外,一些披上特色教育外衣的教学手段也无形中成为了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噱头,比如,中小学校的特色奥数教育,奥数和升学挂靠,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会把“教育”变相为“摧残”。
四、学校隱性伤害的规避
学校中存在的隐性伤害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从身体方面都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我们必须对此问题予以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隐性伤害的发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重塑职业道德
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是避免师源性隐性伤害的主要路径。
首先,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热情,用爱心来呵护学生,用爱的目光看待学生。
其次,要加强自我反思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通过教学反思对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后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及时反省自己教育的方式方法,以便找出不足与缺陷,形成高超的教育艺术,促进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
再次,注重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有效对自身思想、情感、行为进行积极、自觉的察觉、评价与调控,防止伤害性言语和行为的发生。
2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有安全隐患意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从校舍的建设、设施的改建与维修、学生的饮食等方面加强管理、资金到位,提前消除安全隐患。
另外,学生教学过程应当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在教育活动中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培养与保护,克服成人化倾向,避免形式化的规定,给学生一个活泼、自由的活动空间和环境。
3关注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学校是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注重学生人际交往基本技能的培养,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是非观念和判断标准。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看待学生同伴之间的争执,可以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别人诉说、表达,如何向别人提要求、提建议,如何与别人商量等等。
而且要注重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准则的培养,使学生意识到它并逐步理解它,最终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对于处于弱势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让他们充满信心,在和其他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消除与人交往的自卑、恐惧心理,走出交往低能的被动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