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总结
研究必备,欢迎下载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距今170万年至约70万年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出现在云南省元谋县,称为元谋人。

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北京直立人”,他们具有直立行走的能力,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保存火种,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

他们种植粟,饲养狗和猪,生活用具为陶器。

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人居住在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饲养猪、狗、水牛,使用骨耜,生活用具为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距今约5000-4000年前,发生了阪泉大战和涿鹿大战。

黄帝、炎帝分别与蚩尤作战,最终黄帝胜出,被推举为部落首领,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惯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
子孙”。

尧、舜、禹时期出现禅让制,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
贤德之人。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夏朝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启继承王位,制代替禅让制,建立国家机构,制定刑法,制定“夏历”,结束了原始社会。

夏朝定都于亳,盘庚迁都到殷(后
代又把商朝称为殷商)。

商朝时期,汤代商而兴,武王伐纣,周军占领都城,商朝灭亡。

周武王在定都镐京后建立了西周朝代。

西周采用了分封制度,旨在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
大小,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诸侯国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这一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则是分封制度的等级。

青铜器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器物。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和功能都得到了提升,从食器等发展到礼器,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采用了“泥范、铸造法”,如司母戊鼎等。

青铜器的出现对于我国的文化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方法。

春秋时期,农业得到了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手工业的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
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也越来越广泛地流通。

然而,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诸侯国争霸,强大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为名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影响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和民族交融。

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灭掉了六个
诸侯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

商鞅变法:商鞅是秦国的一位重要改革家,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使秦国的国力大幅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统一制度: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统一制度,如货币、
度量衡、文字、法律等,为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

修建万里长城: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将原有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
万里长城,有效地防御了北方的侵略。

焚书坑儒: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烧毁了大量的书籍,杀害了许多儒家
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秦统一中国的意义:秦统一中国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封建王朝的建立。

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在秦朝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

中央集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地方行政方面,秦朝建立了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为了加强统一,秦朝还实行了统一文字,即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此外,秦朝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等,巩固了统一的基础。

然而,秦朝的暴政也导致了疆域内的不满和反抗。

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虽然失败了,但对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起到了鼓舞作用。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

最终,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西汉。

在“文景之治”时期,西汉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

然而,西汉初期,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势力强大,诸侯王各自独霸一方。

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削弱诸侯王势力、设立太学、实行科举制等。

这些措施巩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使汉朝更加稳定和强大。

在汉武帝的统治下,出现了两股势力,一是豪强势力,另一是地方官吏势力。

这两股势力的兼并和横行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

政治上,主父偃下诏规定诸侯王必须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同时,汉朝制定了封号和势力地刺史制,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力,以巩固皇帝的地位和防止他们为非作歹。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在经济方面,汉武帝实行了盐铁专卖,收归中央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东汉的兴亡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西汉灭亡后,东汉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帝实行了多项措施,如释放奴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等,使得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然而,东汉后期的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黄巾起义爆发,虽然失败,但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旨在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和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这条路线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路线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外文明的沟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东西方往来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对于中国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促进作用极大。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
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并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外交流。

造纸术最早的纸是西汉时期的麻纸,但质地粗糙使用不便。

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
于推广。

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便于实施外科手术,是现代外
科手术的鼻祖,并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青城山),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
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西汉)时约3000年的史事。

东汉末年,曹操势力发展,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经济上采取屯田措施,组织农业生产。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曹丕、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分别建立了国家。

吴国在经济上兴修水利,改善民族关系,造船业发达。

西晋建立于206年,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

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在西
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但统治腐朽,收取重税。

到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
相互混乱,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战争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逃往南方的数以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此时,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十六国”。

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统一黄河流域。

然而,东晋建立后,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乏后援,无法恢复中原。

东晋灭亡后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都在建康定都,统称南朝。

然而,政治萎缩、叛乱频发导致南方实力劣于北方。

在这样的背景下,江南地区得以开发。

南迁的北方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加上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时期,以北魏为代表,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

北魏政权实行汉化政策,将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此时,在中国的传播也达到了高峰。

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交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窟艺术代表。

在这些石窟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千姿百态的佛像和壁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水平。

383年,前秦和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交战,结果东晋大败前秦。

这场战争对两个朝代的影响是深远的。

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而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民族融合,如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用汉制、改革汉礼等,这些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技和文化人物。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还擅长机械制造,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
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的作者,他强调种植要遵循自然规律,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东晋的王羲之是著名的文书法家,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被后人称为“书圣”。

而东晋的顾恺之则是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此外,由于的盛行,北朝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艺术代表,其中的佛像和壁画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水平。

这些科技和文化成就,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