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考点一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1.概括文章的标题
拟写出文章标题,首先,要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依据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作者情感。
其次,要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理解(分析)标题的含义。
理解(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标题的本义。
即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
(2)分析标题的修辞义。
将运用修辞的文题还原后理解其含义。
(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
标题含义一般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
如《白杨礼赞》表层含义是赞扬白杨树,深层含义则是赞扬像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
(4)把握标题的象征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体之
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象征勇敢坚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的形象。
(5)把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有的文章标题是对作者内在情感的一种概括,
或者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事物。
《白杨礼赞》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7)寻找文章线索。
如《背影》一文就以标题“背影”做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情深。
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1)散文标题的作用:①交代文章内容;②点明或突出文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2)小说标题的作用: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础;③设置悬念;④贯穿全文的线索;⑤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⑥推动故事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1)了解线索的特征:①贯穿全文;②有明显的文字标志;③反复出现;
(2)找线索的方法: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另一条感情线索;④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文章的线索。
3.理清思路:注意表示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记叙性文章常按照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来组织结构。
本文围绕……(线索),首先写了……,然后……接着……最后……
方法指导
题型一:概括某一件事
(1)定位概括段落段意。
通读文章后,看题干要求的事件在文中哪一段落,
进行定位,概括段意。
(2)提取信息,重新整合。
针对那种文段中没有明显中心句或重要句子的,需针对每一个独立句或几个相对重要、互为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归类概括,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
概括文章内容可采用以下方法:
(1)题目扩展法:有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对其稍加扩展就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
(2)要素归纳法:找出记叙六要素并合理组织起来就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
(3)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的是一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将其综合即可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
(4)结构划分法: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构成,关注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词语,分别归纳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这种方法常用概括梳理故事情节类的题目。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提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批判了、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方法指导
把握文章主旨可采用以下方法:
(1)散文的主旨:①抓住表达中心意思的语句;②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③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大意连贯起来并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④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
阅读时要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含义。
(2)小说的主题:①文章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②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通过对三要素的具体分析,从而逐步分析得出小说的主旨;③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
抒情议论的句子就是作者表明心志的地方,对把握文章主旨很有帮助;④在时代大背景下才可以透彻地分析小说的主题。
通过叙述(描写)……,表达了……的感情(或提示了……道理)。
1.词语含义的理解。
“词语含义”是指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这一意义一词典释义有某种内在联系而又有所不同。
(1)结合语境,推敲深层含义。
一般的答题原则是“词不离句”,即具体分析品味其语境义。
(2)注意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确词语含义;注意细节,如词语的轻重、范围、适应对象、搭配的习惯、口语还是书面语等。
(3)联系人物感情、景物特点思考。
(4)有时可根据修辞义,体会双关义。
某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起到了……作用。
2.词语的指代。
理解指示代词的含义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答题:
(1)多数情况代词指代的内容在词语的前面,极少数情况是在代词的后面,因此,
①看位置,先往前找,再往后找;②联系文章内容推断。
词语的指代内容有时是一
个词或一句话。
对于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需要提取主要信息并加以概括。
为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可以选用“代入法”,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代词所在的位置,看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2)由近及远,查找释句。
在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在提出后,一般会相应地对此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因此,解题时必须从下句去寻找答案。
某词指代……,表示……。
3.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入手。
(2)从文章的中心、人物的感情变化(写人、叙事)、景物的特点(绘景)等方面入手。
(3)从词语本身的特点入手。
如: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传神。
该词运用了……(词语用法),生动形象(简明扼要)地写出了……(表达效果),具有……(作用)。
1.句子含义的理解。
可分三步完成:
(1)品析关键词,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结合上下文,分析修辞,探究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
(3)联系文章的中心及作者抒发的感情。
只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主旨,才能准确理解一些特殊句的深层含义。
2.句子的赏析。
(1)了解赏析对象的特点。
指句子含义、描写方面、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式、词性等。
(2)确定最佳赏析角度。
首选修辞或人物描写方面,无以上两点,则考虑其他赏析角度。
(3)结合具体语境,指出其特定作用。
1.哲理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总结全文句)赏析:这个句子起了点题的作用,说明了……的道理(或让人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句式的赏析:陈述句语气平稳;疑问句能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制造县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使感情更强烈(或使观点更鲜明);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
3.描写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具体地写出了……。
4.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所在句子的赏析: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从字词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赏析。
5.句式工整句的赏析:这个句子句式很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了……。
6.叠词句的赏析:这个句子中的词是叠语,读起来有韵律美,写出了……。
2.句子的作用。
(1)起始句:领起下文,引出主旨。
(2)收尾句:点题。
(3)过渡句:承上启下。
(4)议论句: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5)描写句:形象生动;生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情感。
(6)抒情句:令人回味,烘托主题。
(7)引用句: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照应前文,照应标题;令人深思,给人警醒等。
考点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3.几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1)人物描写:展示……人物……特征。
(2)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氛围,烘托人物……情感。
(3)抒情:抒发作者……情感,提示文章……主题;表达……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考点二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1.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需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
2.解题时要注意:
(1)牢记写作手法本身的特点。
(2)联系文章主题。
一篇文章的主题常常决定谋篇布局时采用什么写作手法。
(3)联系写作对象。
写景状物类文章通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写人叙事类文章通常用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手法;揭露类文章常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
(4)联系上下文。
不同的语言环境通常所用的写作手法也不同。
如富有静态美的景物通常借助动态描写彰显其静;感情、情怀的抒发常立足于景物描写之上。
3.常见的写作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
(1)表达方式及作用:见前面。
(2)修辞手法及作用:见前面。
(3)结构手法及作用:
(4)表现手法及作用:
1.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用。
(1)正面描写
①主人公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②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突出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饱满。
(2)侧面描写
①周围人物:描写次要人物,意在衬托主要人物……的形象。
②环境、场面描写:描写风光景物,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或……的思想,或为主人公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2.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抓住主要事件。
根据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
(2)分析描写方法。
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具体描写中归纳人物心态。
(3)关注侧面烘托。
在对其他人物及环境描写中,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这为主要人物的定位起重要作用。
(4)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
各类人物通常有特定性格。
如孩子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农民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5)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
文本中通常含有明示或暗示人物感情、性格的词句。
历年中考试卷中概括人物形象常用的词语: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着、势利……
(1)……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2)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3)……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从……中,可以看出。
考点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2.环境描写答题思路:一“看”,二“抓”,三“联”。
(1)看位置。
主要看环境描写所太处的位置,从具体位置可以辨别其具体的作用。
(2)抓环境的特点。
从环境的冷暖色调上考虑它和气氛、人物、中心的关系。
(3)联系人物。
环境描写是为人物服务的,从人物的活动、心理、感情、性格或品质探究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4)联系情节的发展。
环境描写常常起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5)联系文章中心。
环境描写服务于中心,从文章中心思考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考点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拓展延伸题属立足文本又跳出文本的拓展延伸性质的试题,命题思路灵活,题型多样,是最能考查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类题型。
题型一:感悟启示题
要求: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从主旨、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等角度来谈。
面不宜太宽,抓其中一点写个人感受或启示即可。
格式:①先用一句话概括个人感受;②再用两三句话深入展开谈感受。
如题目要求结合生活实际,一定要结合生活经历来谈;③字数符合题干要求。
题型二:理解评价题
要求: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从不同角度(主旨、语句、情节、形象、感情、写作特色)谈。
面不宜太宽,抓其中一点写个人理解评价。
格式:①先一句话概括看法;②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解,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③字数符合题干要求。
题型三:联想想象题(含故事)
要求:有创意,必须与语境、人物、主旨吻合。
思路:①心理描写:用第一人称;符合具体语境。
②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用第三人称;符合具体语境。
③环境描写:要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
题型四:思辨探究题
要求:结合材料,从相同点、相似点或不同点推导正确结论。
思路:①确立探究路径;②亮明观点;③摆出理由;④强化结论。
寒不冻心跳,风不散笑容
包利民
①十月,便已下了雪,小兴安岭的冬天早早的来了。
这最初的冷,往往在感觉上要比腊月三九难熬。
可能是冷的比较突然,没有了过渡。
②每一年由初冷入深冷的过程,我都会天天到河边散步,看一看河流水在寒冷的细细侵蚀中渐渐凝固。
有时会想,如果说流淌是河流的心跳,就这样被寒冷冻结了。
记起儿时同亲人一起去冬天的河里捕鱼,当冰穿子凿透厚厚的冰层,却见冰下流水依然。
原来,河流的心跳从不曾被冻结,那一层坚冰只是一种保护。
③少年时代,就曾在冬天问过家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水都不会被彻底地冻结?是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在冰层下流淌?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曾刨开过甸子里那些小小的水泡,甚至大一些的池塘,冰层竟是一冻到底,下面并无流水。
便明白,被冻透的,只是那些死水。
冬季来临,它们就死了。
或者说他们早就死了。
④就像有那么一个人,他就在我们身边,日复一日过着不变的生活,他也笑,他也沉默,他似乎就要这样度过一辈子。
就算遇上艰难坎坷,他也是一样的状态,不谈得失,不论悲喜。
有人说,这是一种淡然,或者一种超然,而我却觉得,这是一种失去了希望的麻木,笑也麻木,沉默也麻木,平常时麻木,艰难时也麻木。
实际上他的生命也如同一潭死水。
⑤而冬天依然流淌的河,到了春天就冲破了桎梏,把清澈的笑容写在我们的眼睛里。
河流的笑容来自不停地流淌,而非偶尔路过的风。
只有那一汪汪死水,才会在风来的时候,麻木地笑。
⑥对于我们来说,笑由心生,只要心中有美好的希望在葱茏,哪怕外面是无边的风雪,也冻结不了如花绽放的笑容。
风再大也吹不散笑容,再深重的苦难,也挡不住向着梦想前行的脚步。
风越大,就越应像河流一样,笑容越灿烂。
给生活一个微笑,生活便会回报以开花。
⑦小的时候,问祖父,你的脸上怎么会有那么多深深的皱纹?祖父一生经历坎坷,可是无论在城里还是乡下,他都走得坚实而有力。
也曾在生活面前弯腰,总是露出真心的笑容。
他这样说:“我脸上的皱纹是笑出来的,比别人笑得多,所以皱纹就比别人的多,比别人的深。
”
⑧寒冷能冻结万物,却冻结不了澎湃的心跳,也冻结不了在苦难中露出的笑容;而苦难能在脸上刻下沧桑,却不能抹去笑纹里荡漾的温暖。
那么,就用足音般的心跳,去迎向正走来的冬天,面对渐渐强烈的北风,准备好最美丽的笑容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5期,有删改)
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⑴看一河流水在寒冷的侵蚀
..中渐渐凝固。
,仿佛一钟美好在涌动着,就要拔节开花。
⑵每想起祖父的答案,我心里就会濡湿
..
2.请对第⑸段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3分)
而冬天依然流淌的河,到了春天就冲破了桎梏,把清澈的笑容写在我们的眼睛里。
3.第⑷段和第⑺段都写到了“笑”,这两种“笑”含义有何不同?(2分)
4.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5.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2分)
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
林清玄
①有时会在晚上去逛花市。
②夜里九点以后,花贩会将店里的花整理一遍,把一些盛开着的,不会再有顾客挑选的花放在方形的大竹篮推到屋外,准备丢弃了。
[来源:学科网ZXXK]
③多年以前,我没有多余的钱买花,就在晚上去挑选竹篮中的残花,那虽然是已被丢弃的,看起来都还很美,尤其是它们正好开在高峰,显得格外辉煌。
在竹篮里随意翻翻就会找到一大把,带回家插在花瓶里,自己看了也非常欢喜。
④从竹篮里拾来的花,至少可以插一两天,甚至有开到四五天的。
每当我把花一一插进瓶里,会兴起这样的遐想:花的生命原本短暂,它若有知,知道临谢前几天还被宝爱着,应该感叹不枉一生,能毫无遗憾地凋谢了。
⑤花的盛放是那么美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
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下,无声地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地俯在桌边。
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声息。
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⑥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
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⑦许久没有晚上去花市了,最近去过一次,竟捡回几十朵花,那捡来的花与买回的花感觉不同,由于不花钱反而觉得每一朵都是无价的。
尤其是将谢未谢,更显得楚楚可怜,比起含苞时的精神抖擞也自有一番风姿。
⑧说花是无价的,可能只有卖花的人反对。
花虽是有形之物,却往往是无形的象征,莲之清净、梅之坚贞、兰之高贵、菊之傲骨、牡丹之富贵、百合之闲逸,乃至玫瑰里的爱情、康乃馨的母爱都是高洁而不能以金钱衡量的。
⑨花所以无价,是花有无求的品格。
如果我们送人一颗钻石,里面的情感就不易纯粹,因为没有人会白送人钻石的;如果是送一朵玫瑰,它就很难掺进一丝杂质,由于它的纯粹,钻石在它面前就显得又俗又胖了。
⑩花的威力真是不小,但花的因缘更令人怀想。
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世上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的,就是卖花、卖香、卖伞。
因为卖花是纯善的行业,买花的人不是供养佛菩萨,就是与人结善缘,即使自己放置案前也能调养身心。
卖香、卖伞也都是纯善的行业,如果不是前世的因缘,哪里有福分经营这么好的行业呢?
?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
?这种直觉来自良善的品格与温柔的性情,也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一个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的人,肯定是与花无缘的。
?爱花的人如果能自花中提炼智慧之香,用智慧之花来使心灵庄严,就能使我们有最深刻的觉醒,激发我们追求真实和永恒的智慧。
当我们面对人间的一朵好花,心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就会使我们有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
?让我们看待自己如一枝花吧!香给这世界看!
1.选文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以花为线索,按拾花、 、爱花、 的顺序构思全文,
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3分)
2.(考点一)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其作用。
(3分)
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
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
美丽的雄辩..。
答:
3.(考点二)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3分)
赏析:
4.(考点三)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
答:
5.通读全文,谈谈文题“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的深刻含义。
(3分)
答:
嘱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
原来是一位邻居。
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
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红小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
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
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
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
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
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
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
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
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
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
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
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
”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
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
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
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个,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
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
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而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
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
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邂逅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