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北地区高校学生体质与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南北地区高校学生体质与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21世纪是现代化高度发展的新世纪,新世纪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人才的竞争。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

健康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素质。

作为人才培训基地的大学,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同样成为新世纪大学中的新命题。

为了保证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大学体育指导思想,同时建立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机制,为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与措施的保障。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对策
1前言
国民素质问题是国家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最终都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而在国民的素质中,体质又是其活动与劳动能力的基础和保证。

因为体质可以综合反映出某个群体或个体在某个时期内,身体发育、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可以侧面的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情况。

亦可在国民体质增强的同时,为国家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所以国民体质与健康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标志。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关键在于人才。

在青年群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是科技兴国的根本动力。

21世纪除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外,健康的体魄,强壮的身体是他们为国家健康工作的重要保证,其体质状况也会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国民整体的体质程度,关系到国富民强的兴衰。

了解中国学生的体质发展状况,研究和探索改善其体质状况的途径与方法,以提高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合理地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评价,对于促进学校体育和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标准》从建立和完善我国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目标出发,体现了学校体育的价值,回答了学校体育为什么要以“健康"为本和怎样以“健康"为本的问题,明确了“健康"不仪应是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追求的目标,而且还是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根本理由。

我国南北地区在经济、环境、教育等个各方面的因素都有所差异,通过对南北地区高校学生的《新标》测试结果进行进行统计、调查及分析,以此为据,为南北大学及高校体育管理与部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组织与管理高校体育活动等工作提供可参考性建议。

同时,两地区的数据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不同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素质发展的状况,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从而对不同地区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改革或借鉴,为学校体育改革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2 国内外现状
2.1国际上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
从国际体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来看,各个从事体质测试的国际组织和国家,在解释体质的概念和选择测试指标方面都想尽力取得一致,但是由于各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某些观点尚有不同,因而在各自测试指标上,也还存在着较大差别。

1.美国是开展体质测定最早的国家。

在1880.1990年期间,美国曾盛行体力测验法。

美国前总统卡特曾经指出:“体质是一种期望可以换回最多东西的投资”。

美国没有体质这个相应的英文名词,只有Fitness一词,直译为适应能力,港台称为体适能,日本称体力,我们称之为身体素质。

1945年著名的生理学家Cureton 提出Fitness三要素:体格、机能能力、运动能力。

1958年,美国健康体育和娱乐协会(AAHPER)为儿童开发了“青少年体质测验",评价指标包括:俯卧撑、折返跑、立定跳远、投掷和50米跑。

1965年美国一些学者开始对“身体运动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的区别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是健康的重要保证,它与有氧耐力关系密切,而身体成分又对前两者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970年后,提出以健康为本的学校体育课程。

1980年,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联盟(AAHPERD)开发出“与健康相关的体质测验";1988年对该测验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并命名为“最佳身体测验"(Physical Best);包括1英里跑或走、皮下脂肪厚度、BMI、坐位体前屈和引体向上。

2.日本是世界上在体质研究方面做得最好的国家。

二战后,日本政府曾把“振兴国民的健康"作为他们“复兴国家”的主要措施之一,日本有一条与我国几乎完全相同的标语:“发展体育增强国民体力"。

文部省在1961年《体育振兴法》、1963年《体质测试》的基础上,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开始实施全国范围的“体力和运动能力调查",对象是初中以上学生和30岁以下的普通劳动者;1965年追加了小学五、六年级学生;1967年追加“成年体质测试";1983年追加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

同时,文部省公布了《小学生体育测试实施条例》、《壮年人体力诊断运动能力测验、体力测验实施条例》等,定于每年5-6月份在全国范围内对国民进行统一的体力测定,然后在当年的10月10日(体育日)发布全国各年龄段体质测试结果。

1996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关于体力调查方法研究委员会”,对现行体力测定指标进行了研究,1998年制定了新的体力测定指标,经过2年的修改,于2000年正式施行。

3.新西兰教育部建立了专门的“国家体质测试计划”。

这个计划主要目的是建立与健康有关的体质评价指标,1989年颁布了《T11e New Zealand Fitness Test))(6~15岁),其评价指标涵盖了身体组成、心肺功能、腹部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4个方面。

4、其他国家和组织
为促进国际体质测验的标准化,1964年成立国际体质研究委员会(ICPFR),经过10年的研究,于1974年公布了较为详细的体质测验方案,包括医学检查、生理学测量和生理学指标、体格测量和身体组成、基本身体素质测验四个部分。

欧盟为比较各国身体教育制度的效果并弄清影响体质状况的社会一经济因素,在成员国中以统一方法测定学生体质状况。

加拿大也很重视国民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研究,1981年在4万多名7-69岁人群中进行了心率、脂肪、肌肉三个方面的测试,制定了加拿大人的体质评定标准。

英国学者认为,过去人们对体质测定的认识是
混乱的,常以体质测定代替体质教育。

2.2国内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究
体质研究在我国有悠久历史,但作为一项有组织、有领导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工作来进行,还是建国以后。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9年~1980年开始在16省市开展“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调查研究”,对汉族大中小学生的第一次较全面和多学科的体质测试,初步摸清了中国汉族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规律。

1980年10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体质研究学术论文报告会。

1985年进行了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全国性调研,进一步掌握了我国人口较多的28个民族青少年儿童身体生长发育、机能、素质及健康方面的现状特点,探讨了某些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和城乡间的异同。

1991年,健康监测中国学生体质,是继1985年学生体质调研后确定每三年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第一次监测,涉及29个省、市、自治区20多万学生。

调查测试了26个指标来动态观察中国学生体质和健康变化,了解其现状和变化趋势。

1994年在全国职工体质调研中,研究了中国职工的体质、健康现状和某些方面的发展变化规律,同时利用这次的测试数据,制定了“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

"2000年4月"-'2001年3月国民体质监测作为全民健身计划核心内容,在中国进行了范围最广、人数最多、指标最多,科学性和权威性最强的一次国民体质监测活动,其结果将纳入国家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作为国家资源加以管理。

2001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了大部分专家学者研制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要求从2002年新学年开始,作为国家锻炼标准的组成部分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在全国大中小学中逐步实施,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内容不再执行。

2007年4月4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的教体艺(2007)8号文件,根据新的形势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进行了修改与完善,调整了评价标准,增加了测试项目,提高了评分标准。

3.相关概念的界定
3.1体质
3.1.1体质的概念
美国关于体质的英文是Fimess或physical fitness(身体素质),其中最普遍的认识是:人们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和从事身体活动的能力有关的一系列特性(美国健康和人类事业局,U.S Department ofHealth&Human services;1996),另一种认识是:一种精力充沛地参与各种身体活动而不因过早出现的健康问题而发生危险的良好状态。

我国关于体质的认识也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认识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性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这种对体质的认识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大多数学者将这种对体质的认识作为体质的定义。

第二种认识是:医学名词,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状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第三种认识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体质包括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几个方面。

第四种认识是:人类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
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机能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

第五种认识是:是人类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体质是人体各生物因素在遗传和变异的矛盾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3.1.2体质的范畴
根据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所定,体质的范畴主要包括5个方面: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心理发育水平、适应能力。

3.1.3影响体质的主要因素
日本著名的运动生理学家石河利宽教授曾以身高为例指出:“遗传因素能不能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

美国学者克莉指出:“在过去一个世纪内,人类的身高体重的增长主因是由于较好的营养和疾病减少”。

日本的一位研究者曾用电脑对1—3年级学生的身高增长率进行过分析,发现影响身高的先天因素仪占23%,而后天因素中的运动占20%,营养占31%,环境占16%。

也就是说,人体的体质是受先天因素影响着,但有些先天因素可以通过后天的体育锻炼和保健工作得到合理的改善。

由此可见,遗传是人的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条件,与一个人体质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关系,对人的体形、性格、机能、免疫力、寿命等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遗传对人的体质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的,而最终人们体质的强弱还有赖于后天的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条件等。

大量的研究结果还表明,有目的、有计划、‘有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对人体体质的发育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体育锻炼是增强人体体质最积极有效的手段。

3.1.4理想体质
理想体质是指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努力,在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内外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都达到相对良好的状态。

理想体质的主要标志是:身体健康,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均匀;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运动系统具有良好的功能;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和工作能力;心理发育健全,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有较强的抗干扰、抗刺激的能力;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2健康
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仪仪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身心健康,或者说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但我国学者穆俊武认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对个人或社会来说,过去是否有过或将来是否有‘身体、精神、社会都处于完好的’短暂状态是值得怀疑的。

那恰恰不是也不可能是生活方式。

因此,新的健康概念应是:在时间、空间、身体、精神、行为尽可能达到的良好状态。

3.3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从体质、健康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质与健康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又有所不同。

1982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分会在“泰安会议"上,多数学者认为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体质的强弱和健康状况的好坏都涉及人体的形态发育、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和心理状况等方面。

但是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可以看做是健康的物质基础,而健康则是体质的外部反
映和表现,是评价人的体质状况的起码条件。

体质与健康相比,无论从内容和意义上都有所不同,因此体质与健康不应混为一谈,而应对其有区别性的认识。

3.3.1体质与健康的联系
体质与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体质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良好的体质,健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个人要想拥有健康,首先必须有好的体质;另一方面,健康是良好体质的归宿和最终目标。

我们利用各种手段增强体质,最终是为了增进健康,享受生活。

从体质与健康的外延看,健康内在地包含着体质,体质只是健康的一个方面,增强体质与增进健康具有一致性,增强体质最终是为了增进健康,增进健康是人们的最终目标。

体质与健康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两者并非线形关系,体质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健康水平。

3.3.2体质与健康的区别
首先,体质只表示一个人身体方面的内在机能和由这些机能所决定的现实状态以及综合反应,外延较小,范畴较窄,具有长期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而健康表示一个人身心社会方面的良好的适应能力,外延较大,但健康的状态通常是短期的,具有滚动性、易变性的特点。

其次,体质是身体状况或身体能力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某人的体质决不会因某人是否意识到或是否愿意接受而有所改变;而健康则表示一个人对自己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自我感觉和这方面的实际状况的一致,是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的统一。

另外,评价体质状况多可定量,通过对各项测试指标的的评定来确定一个人的体质状况,也可作一定程度的定性评价。

最后,健康的层次要比体质高,即健康涵盖体质,而体质只是健康的一个方面。

健康是目标,体质是基础。

我们通过身体锻炼和医疗保健,使体质得到增强,最终目标是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使生活更加幸福。

总之,从体质与健康的内涵来看,健康的范畴要大于体质的范畴。

体质的范畴更趋向于人体的形态发育,生理机能、心理状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以及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和抵抗疾病的能力等;健康的范畴除了包括体质的范畴以外,还强调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心理卫生、对疾病的预防、卫生保健以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等。

体质和健康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范畴来看待人体状况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人类对体质健康的理解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同样对体质健康全面测试和评价的方法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4.小结
国家各个高校担负着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的艰巨任务,健康的身体是为国家服务的基本条件,体育锻炼是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南北地区部分高校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如何,是本文将要进行调查研究的。

及时掌握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旨在为教育部门对体育教学决策上作以参考,并为南北不同地区的高校体育管理与部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组织与管理高校体育活动等工作提供可参考性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
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文件,2007,04,04.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编委会编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2001,4.
[5]傅纪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体系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1,12.
[6]刘伟.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系统规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7]傅纪良.中国与新西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l(4):102-104.
[8]王德深编译.日本体力测定[M],北京: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
[9]孙庆祝,容仕霖.人体体质测量与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10]刘亚云.对体质的理性认识[J],体育学刊.2001.1: 62—64页.
[11]王德深编译.日本体力测定[M],北京: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
[12]宋义增,徐国富等.对我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30).
[13]祁国鹰等.体育统计应用案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6.
[14]张东宇.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对高校体育改革的现实意义[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4:53—55.
[15]江苏省成年人体质检测中心.体质与健身一江苏省成年人体质监测与研究[M],江苏:江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
[16]韦军湘.广西高校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情况分析[J],体育学刊,2004,9:78-80.
[17]徐庭等.学牛营养与体育健身[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5):49—50.
[18]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2006,13(3):141—144.
[19]何步文等.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因素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
[20]刘建功.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选测项目的探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6: 6-7.
[21]Wachs,Peter M.;Cooper,Diane L.;Validating the Student Developmental Task and Lifestyle Assessment:A Longitudinal Study.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v43 nlp1 24—29 Jan-Feb 2002.
[22]Niles,Spencer G;And Others;Life Role Participation and Commitment as Predictors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Journal of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v35 n3 p1 59-63 May1994.
[23]Spiegel,Lisa A;Using Adolescent Literature To Develop Student Pride in Rural Living.Rural Educator,v19 nl p13-18 Fall 1997.
[24]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Atlanta,GA: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The President’S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1 996.
[25]Stone EJ,McKenzie TL,Welk GJ,et a1.Effects of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in youth.Review and synthesis.Am J Prev Med 1 998;1 5(4):298-3 1 5.33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Phr’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Atlanta,GA: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1 996.
[26]Aaron DJ,Dear water SR,Anderson R,et a1.Physical activit)r and the initiation of hi -risk health behaviors in adolescents.Med Sci Sports Exercise 1995;27:1639-45.
[27]Dishman RK,Mot l RW,Saunders R,et a1.Self-efficacy partially mediates the effect of a school—based physical—activity intervention among adolescent girls.Prev Med 2004;3 8(5):628-36.
[28]Wachs,Peter M.;Cooper,Diane L;Validating the Student Developmental Task and Lifestyle Assessment:A Longitudinal Study.Joumal ofCollege StudentDevelopment,v43 nl p124,29 Jan,Feb2002(EJ642673)
[29]Hunt,Stephen;Rentz,Audrey L.;Greek-Letter Social Group Members’Involvement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v35 n4 p289-96 Jui 1 994(EJ489087)
[30]Cooper,Geoff;The Role of Outdoor Education in Education for the 21 Century.Journal of AdventureEducation and Outdoor Leadership,vl l n2 p9-12 Sum 1994(EJ5020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