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临淄战国郾王剑,剑身八字铭文,佐证了“五国伐齐”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访临淄战国郾王剑,剑身八字铭文,佐证了“五国伐齐”的
历史
在齐文化博物院二楼战国铜牺尊的展厅相邻的展厅内的中央单独展示着一柄铜剑。
这就是战国时期的郾王剑。
这柄铜剑是1997年在临淄淄河河滩里出土的。
当时有附近的村民在这淄河滩内挖沙,发现了这柄剑并送交给当时的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
这柄剑单独一个展柜,足可以说明其重要性。
剑长58.9厘米,宽4.7厘米,重1千克。
宝剑挺拔庄重,茎为扁圆形,在茎的两面各有一凸起的棱深入剑身,剑的刃部留下了砍刻的缺口,剑身柳叶形,扁茎,宽平脊,脊上铸8个铭文“郾王职作武跸旅剑”。
简单解释一下这铭文。
郾王职,即燕昭王姬职,古代时“郾”与“燕”相通的。
燕昭王姬职前311年~前279年在位。
“跸旅”是指诸侯王的贴身侍卫,也就相当于直属警卫部队,“武跸旅”是燕昭王下属武官,“作武跸旅剑”指这是燕王颁赐给前线领兵将军的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尚方宝剑。
那么燕王的剑怎么会出现在古齐国的地方呢?关于这郾王职剑发现于临淄,有专家分析这可能与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国派大将乐毅率军伐齐,攻破齐国临淄,并占领齐国长达六年的史实有关。
《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载:“燕哙三年,(燕)国大乱。
孟珂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
’(齐)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
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
燕人之亡二年,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
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
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余皆属燕,六岁。
”
通过《史记》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在战国后期,各国战事频繁,互有攻伐。
齐灭宋后,威震泗上诸侯,齐国的军事行动,引起六国疑惧。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燕国派乐毅为大将,联合秦、韩、赵、魏,五国合力攻打齐国。
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湣王。
湣王骄横,使得将士离心,一击而溃,不到半年的时间乐毅便攻克齐国72城。
乐毅率军攻入齐都城临淄后烧毁宫庙宗室,将珍宝财物掠夺一空。
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
齐国当时就只剩下即墨和莒县两座城池了。
乐毅在攻打这两座城池的时候,围城三年不克。
后来,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即位,齐国大将田单利用反间计,使燕惠王撤掉乐毅,改派骑劫统领燕军。
《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载:“(燕)昭王三十三年卒,子惠王立。
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有隙;及既位,疑毅,使骑劫代将。
齐田单以即墨击败燕军。
骑劫死,燕兵引归,齐悉复得其故城。
”骑劫掌军攻城,久攻不下,却中了田单的火牛阵,身死军败。
而田单趁机收复失地,成功逆袭,挽救齐国于危亡。
这段历史被称为“五国伐齐”。
至于“郾王”青铜剑如何出现在齐国,有可能就是在战争中被某位将领遗失在齐国境内的。
这把“郾王”青铜剑在临淄出土,也有力地佐证了乐毅伐齐、田单复国的这段尘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