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Y染色体丢失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Y染色体丢失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究Y染色体丢失(1OY)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风险分层及预后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93例男性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初诊染色体核型结果分成正常核型组(178例)与伴1OY核型组(15例)。
采用秩和检验、2×2列联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f检验比较2组间肝肾功能、免疫组化和细胞遗传学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疗效及生存预后等情况,通过生存分析及Cox回归探究1OY的临床预后。
结果
初诊男性MM患者1OY的发生率为8%(15/178)o伴1OY组的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R-ISS)HI期患者比例(8/15)高于正常核型组(40/178)(χ2=7.052/<0.01),且发生1q21扩增的比例(10/13)
高于正常核型组(77/162)(χ2=4.159,P<0.05)β正常核型组在完成第4周期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的比例(63/171)高于伴1OY组(例15)(χ2=5.564,AO.05),发生疾病进展(PD)的比例(16/171)也低于伴1OY组(4/15)(χ2=4.306,P<O.O5)。
伴1OY组MM患者的2年无进展生存期(PFS)较正常核型组短(Z=-3.201,P<0.01)o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肌酊≥93μmo1∕1xβ2微球蛋白(β2-MG)≥4.0mg∕1x血清游离轻链比值(SF1C)<0.06、骨髓浆细胞(BMPC)比例≥30%,R-ISSIn期、化疗4周期后未达CR/sCR及伴1OY、1q21扩增、户53缺失和t(4;14)遗传学异常的初诊MM患者PFS缩短(户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肌酊之93μmo1∕1(4/?=4.460,95%CΠ.615~12.314,P=0.004)x sF1C<0.06(HR =2813,95%Cn.206~6.849,P=0.017)s化疗4周期后未达CR/sCR(HR=3522,95%671.437~8.634,P=0.006)及伴1OY(HR=3.485,95%CΠ.473~8.249,P=0.006)为影响初诊MM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1oY对初治MM患者的疗效与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或可成为新型的临床评估指标。
多发性骨髓瘤(mu1tip1emye1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是世界上第二大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多于老年发病,目前仍无法治愈【1】。
在使用不同甚至相似方案治疗时,MM患者的预后均具有高度异质性[2,3]。
因此,识别高危患者对于疾病的风险分层非常重要[4J。
近年来,研究发现Y染色体除了在男性性别决定中的作用外,在生物学功能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15〕。
体细胞Y染色体丢失
(IOSSofchromosomeY,1OY)与各种癌症发生风险增高以及预期寿命降低有关【6】。
目前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研究中已发现,1OY与骨髓增殖性肿瘤(mye1opro1iferativeneop1asms,MPN)、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1odysp1asticsyndromes,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mye1oid1eukemias,AM1)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征及预后等因素密切相关[7,8]。
然而至今针对1OY在MM中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因此本研究意在探索伴1oY的MM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究该类患者的预后情况,以求找到二者间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提供新型的预后评估思路与信息,并对患者进行更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初诊MM男性患者共193例,年龄65(58,71)岁,其中,IgG-K 型46例,IgG-人型42例,IgA-K型28例,IgA-入型38例,IgM-K型2例,IgM-入型2例,IgD-κg⅛1例,IgD-人型1例,不分泌型4例,K轻链型8例,入轻链型21例。
患者均符合《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3年修订)》诊断标准[1]z且在诊断时对骨髓样本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及细胞遗传学分析;患者在随访截止日期前在我院规律化疗至少4个周期。
排除伴有严重肝肾原发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或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
根据初诊染色体核型结果将193例患者分为正常核型组和伴1OY核型组,并收集患者的年龄、肌酊、乳酸脱氢酶(1actatedehydrogenase,1DH)、钙(ca1cium,
Ca)、β2-微球蛋白(β2-microg1obu1in zβ2-MG)、血清游离轻链比值(serumfree1ightchain,sF1C)、骨髓浆细胞(bonemarrowp1asmace11z BMPC)比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1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 f FISH)检测结果、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revisedinternationa1stagingsystem,R-ISS)分期、治疗方案和疗效预后等临床资料,并对两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本研究已通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伦理审查(B2023-207)o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因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豁免知情同意。
二、方法1.仪器与试剂染色体自动扫描分析系统(德国ZEISS公司)、O1ympusBX51荧光显微镜(日本O1ymPUS公司)、骨髓培养基(青岛莱佛生物工程研究所)、秋水仙胺(日本SIGMA公司)、胰蛋白酶(广州达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 .染色体标本采集与制备:常规抽取患者肝素抗凝骨髓液6m1,取适量骨髓液(使细胞浓度为1χ106~2χ106∕m1)接种于骨髓培养基中37℃培养2~3d,再加入20μg∕1的秋水仙碱20μ1,37℃温育120minβ将骨髓液移入10m1离心管中1300Xg离心10min,弃上清加入预温至37OC的0.075mmo/1的氯化钾IOm1充分混匀,37OC温育35min,加入2m1固定液(3:1的甲醇和冰醋酸),混匀后1300×g离心Iomin,弃上清,加入固定液10m1充分混匀,放置45min后1300Xg离心10min,弃上清,加入固定液10m1充分混匀,放置45min后1300Xg离心Iomin,弃上清,加入适量固定液配制成细胞悬液制片,用于后续实验。
3 .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将制备的染色体标本在显带液中进行G显带处理,即配制0.025%胰酶、0.85%生理盐水及吉姆萨染液,置于37℃水浴箱中预热20min o玻片采用胰酶消化(50s起),后用生理盐水漂洗终止消化,并放入吉姆萨染液中染色(1min左右)。
最后用流水慢速冲洗、风干。
在显微镜下分析中期分裂象(每份标本分析20个分裂象)。
依据《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2016)》确定染色体核型与异常克隆[9]。
4 .口514检测:采用池1和口135319、箱21、P53、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mmunog1obu1inheavychaingene,IgH)探针分别检测13q14缺失、Iq21扩增、P53缺失、IGH重排异常情况。
5 .疗效评价标准:本研究中MM患者的疾病分期、治疗方案与疗效评价标准均参照《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3年修订)M1]o其中疾病分期纳入R-ISS o疗效标准包括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
(stringentcomp1eteresponse,sCR)、完全缓解(comp1eteresponse,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erygoodpartia1response,VGPR)、部分缓解(partia1response,PR)、微小缓解(minima1response,MR)、疾病稳定(StabIedisease,SD)和疾病进展(progressivedisease,PD)。
6 .治疗方案及随访:含有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的方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含有来那度胺/地塞米松的方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来那度胺/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含有沙利度胺/地塞米松的方案沙利度胺/阿霉素/地塞米松、长春新碱/沙利度胺/地塞
米松;含有长春新碱/地塞米松的方案: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地塞米松、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含有伊沙佐米/地塞米松的方案伊沙佐米/地塞米松、伊沙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硼替佐米/泼尼松方案。
6组间治疗方案的选择无差异。
无进展生存期
(progression-freesurviva1z PFS)定义为开始对患者进行治疗到肿瘤出现进展的时间。
随访时间截至2023年3月1日,随访时间249,23)个月。
7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酢正态分布数据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统计的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R×C列联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采用2×2列联表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理论频数<5),生存分析采用KaP1an-Meier法,显著性检验采用1Og-rank法,采用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双侧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正常核型与伴1OY组M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193例初诊男性MM 患者中,正常核型178例,伴1OY15例。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结果显示,伴1OY组的R-ISSΠI期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正常核型组
S1正常核型与伴1OY组M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M(Q1,Q3)]
IAH IOY«(/>=15)IDw纪E组(r>=178)快计值Ptt ≡Λ(*)69(61,77)65(57.70)⅛-1.7370.078 IW(μmoV1)103(92,158)93(76.123)Z10.230 1DH(U/1)151(132.193)172(140.220)Z≡10040.323«(∏WVI) 2.24(2.12,2.S2) 2.28(2.19,2.40)Z1M%0.S43 PrMG(M)&26(329.9.21) 3.97(242.7,29)ZT.3430.162 sac 1.72(0.07.26.20)0.61(OΛM.5.82)Z=T.2140.2M BMPC(%)40(15,53)27(10.S0)Z=T).730.453 R1SS w(%)J X=7∙1520.028 I3(3/15)49(27.S)X∙O-39β0.532π4(4/15)89(SO O)χ=3,0170.080 m8(a/15)40Q2S)χ≡Z0520.006
注:IoY为供色体更失,MM杼3M5WM.IDH力J1⅛t⅛ΛM,B2*G那∙gg.SaC为3wm⅛≡比值,BMPC力WtMyff1IrRISS为<∏■的国坛分期年院
二、正常核型与伴1OY组MM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结果比较178例正常核型与15例伴1OY的初诊MM患者中,分别有162例和13例患者在初诊时完善了FISH检测,包括1q21扩增、13q14缺失、P53缺失及IGH 重排,其中IGH重排包括t(4;14)、t(14;16)、t(11;14).t(14;20)o本研究中未检测到t(14;20)遗传学异常
,因此未纳入表格中。
结果显示,1OY组发生1q21扩增的比例高于正常核型组(P<0.05),其余细胞遗传学改变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
表2正常核型与伴1oY组MM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结果比较[例(%)]
2
ιq2irm10(10/13)77(47.5) 4.1590.041
13q14S⅜失8(8/13)66(40.7) 2.1330.142
PS3-1(1713)16(9.9)0.0650.802
IGHSb11
t(4;14)4(4/13)32(19Λ)0.8940.342
t(14;16)02(12)0.1620.860
t(11;14)2(2/13)33(20.4)0.1870.673
注:部分患者自弁有多种透传字异常.1OY为Y染色体丢失,MM为多发性骨M1FISH依光原05⅛如术,/6的免疫次蛋白更快更因
三、正常核型与伴1OY组MM患者的疗效比较178例正常核型的MM患者中有171例具有治疗后的连续随访疗效信息,正常核型组在完成第4周期化疗后达到CR/sCR的比例高于伴1OY组(P<0.05),同时正常核型组化疗4周期后发生PD的比例也低于伴1oY组(P<0.05)。
在其他疗效情况下,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正常核型与伴1oY组MM患者的疗效比较[例(%)]
17»1OYiB(n=15)正常核型组(H=171)χ2佰P(≡
CR/sCR1(1/15)63(36.8) 5.5640.018
VGPR2(2/15)33(19.3)0.3210.570
PR8(8/15)52(30.4) 3.3160.072
MR/SO07(4.1)0.6380.553
PD4(4/15)16(9.4) 4.3060.038
注:1OY为丫染色体丢失,MM为多发性骨询S,CRi⅛完全缓解,SCR为严格由义的完全缓解,VGPR为三朦好的部分缓解,PR为部分重解,MR⅛微小缓解,SD为疾病稳定,PD为疾病进展
四、正常核型与伴1OY组MM患者的生存曲线178例正常核型与15例伴
1OY的初诊MM患者的PFS分别为2418,249月和12(8.5,21)个月,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0.3%(143/178)和5/15o正常核型与伴1OY 的MM患者的2年P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OY
五、图1正常核型与伴1OY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曲线
五、影响MM患者PFS的单因素与多因素生存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初诊时患者肌酊≥93μmo1∕1xβ2-MG≥4.0mg/1、
sF1C<0.06.BMPC≥30%x R-ISSIn期、化疗4周期后未达CR/sCR、伴1OY及1q21扩增与患者PFS相关(P<0.01),患者P53缺失及t (4;14)与患者PFS相关(P<0.05)。
即高水平肌肝、β2-
MG x BMPC,高R-ISS分期z sF1C<0.06化疗4周期后未达CR/sCR及伴1q21扩增、P53缺失、t(4;14)和1OY遗传学异常的初诊MM患者PFS分别较低水平肌肝、β2-MG∖BMPC,低R-ISS分
期,sF1C≥0.06,化疗4周期后达CR/sCR及不伴1q21扩增、P53缺失、t(4;14)⅛1OY遗传学异常的患者缩短(表4)。
进一步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肌酊≥93μmo1∕1SF1C<0.06、化疗4周期后未达
CR/sCR及伴1OY是影响初诊MM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表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⅜HM患者无¾tH生存期的♦因4⅜0多因M生9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1∙K∙*H∙
W⅛CJ Ra Q>*M7
皿atm---
IW29)μno⅛∖1,W*ZX7<0Λ01«0U1>U)14aC04
IOKMToW1OJtwiaM CUMO*.
P-HGKmga i.461→m OOO103930.093-16640.20S
mc<aot172IYTn OOOiιm血7
BMKiJO⅜!M7¼u9S2«0001 1.770d5
1Xt7*1OAS QM 1.XQ d1M-01A OΛM
mIβαv<χOOM XW3,*W4 C.CM
3I-MO<0Mλ<S I.6T-040S
RSM
H1ra 2.划157>5J1S OOM IJOt OgT*0.1X
13414∣^B 1.M10.1^X164OM.-
121«1AX)→7M0043am
t(4:H)I.IW∙19ΠQOM
I(11;13 1.1»0M>ZΛ∙CtTW-•
a:必力MtMIr的内力0aBa SnCgnw≡tf1BM≈C^W∙JΛ≡OCMtMNBf∞Λ≡VΛ≡rt∙∙∙,10YW®a«».R»υjΛOH2
ftsβ*,∙∙^∙w.mts
讨论
1OY是男性造血细胞中最常见的体细胞基因组改变之一[10],除与正常衰老有关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1oY在恶性肿瘤中高频率出现,且与疾病的发展、表型和治疗反应相关[11],包括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先前的研究报道,1OY是MDS中最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之一,男性的发病率高达30%[8x12]β一些研究发现,与不伴1OY的患者相比,伴1OY 的MDS患者环形铁粒幼红细胞的比例更高,而骨髓粒红比值、未成熟细胞比例和血白细胞计数则更低[7]。
此外,伴1OY的MDS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白血病生存期更长;相反,在AM1、慢性髓系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1OY患者的预后则较差13]o尽管1OY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其与MM的相关性研究却很少。
MM是一种遗传背景复杂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MM患者的预后存在高度异质性[14],因此,早期对MM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并随后实施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分析了伴与不伴1OY的MM患者的临床特征、细
胞遗传学结果、疗效及预后等情况,以期找到1OY与MM的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等的相关性。
本研究中伴1OY的MM患者占所有男性MM患者的比例为8%,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15,16]β
本研究首先对正常核型与伴1OY的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伴1OY组R-ISSIn期患者比例高于正常核型组(P<0.01)o作为主要用于预后判断的国际分期系统,R-ISS具有很高的预后分层价值,独立研究证实R-ISSΠI期患者的5年PFS和总生存率低于低分期患者,约为I期患者的一半[14,17],因此本研究结果也间接提示了1OY的预后评估价值。
除R-ISS分期外,其余临床指标总体上在2组间无差异(P>0.05).
近年来,随着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和应用,通过FISH鉴定的特定细胞遗传学异常已被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T1atiOna1Mye1omaWorkingGroupJMWG)纳入新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中,用于MM预后分层[18]0最常见的异常包括P53缺失、13q14缺失、1q21扩增、t(4;14)、t(14;16)和t(11;14)[1]。
其中,t(4;14)、t(14;16)和P53缺失与不良预后有关,被分为细胞遗传学高危异常,而t(11;14)则与相对较好的临床结局有关[19]。
本研究中正常核型与1OY组发生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比例分别为73.5%(119/162)和12/13,在2组间的比较中仅发现1OY组发生1q21扩增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核型组(P<0.05)。
1q21扩增在MM疾病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故常出现在大多数晚期MM患者中。
研究发现,伴1q21扩
增的难治性或复发性MM患者的生存期更短,1q21扩增是一个不良预后因素[20]。
因此,本研究认为1OY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良预后情况。
两组间其余细胞遗传学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OY组确实在与不良预后相关遗传学改变组中表现出了更高的比例,也在t(11;14)组中低于正常核型组。
可能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例数有限,需待后续研究探究证实。
本研究纳入了第4周期化疗后的疗效评估,发现正常核型组在完成第4周期化疗后达到CR/sCR的比例高于伴1OY组(P<0.05),且发生PD的比例也低于伴1OY组(P<0.05),说明1OY可能与较差的疗效及化疗敏感性相关。
目前仅有的涉及MM与1OY的文献报道对于1OY的预后相关性结果尚不明确[16]。
为探究1OY在MM中的预后价值,进一步进行生存分析,发现正常核型与伴1OY的初诊MM患者2年中位PFS分别为24个月和12个月,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0.3%和33.3%,1OY组明显降低(P<0.01),预后更差,发生进展的概率更高。
根据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MM的预后主要由宿主因素、肿瘤特征和治疗方式及对治疗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决定[1]o既往研究报道,年龄、肌醉、sF1C x BMPC.β2-MG x1DH、多种细胞遗传学异常和R-ISS等都是MM的独立预后因素[14,21],这些指标与合并症发生风险、肾功能受损情况、肿瘤细胞增殖、肿瘤负荷、疾病进展及治疗反应等密切相关。
本研究以中位数为界,对各潜在预后影响指标进行了分层。
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肌酊、β2-
MG.BMPC z高R-ISS分期,sF1C<0.06化疗4周期后未达CR/sCR及伴1OY、1q21扩增、P53缺失和t(4;14)遗传学异常的初诊MM患者PFS 显著缩短,提示预后更差。
进一步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高水平肌酊,sF1C<0.06,化疗4周期后未达CR/sCR及伴1OY为评估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患者数量有限,且每位患者的疾病随访时间仅为2年,因此并未将总生存期纳入生存分析,也未得到更加完整准确的研究结果,这是本研究的一大遗憾,但也期待在之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1OY与MM疾病高风险相关,且1oY是M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可能作为新型MM预后预测指标,并指导临床早期进行干预,实施个体化治疗。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