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血管造影及灌注成像在慢性脑供血不足中的诊断价值-张梦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血管造影及灌注成像在慢性脑供血不足中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对比CT血管造影诊断慢性脑供血不足以及灌注成像诊断慢性脑供血不二者的差异以及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接收治疗的6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同时将选取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每组患者人数相同,均为30例,在诊断过程中使用CT血管造影以及灌注成像技术,检测完成之后将两组患者最终的检测结果实施对比分析,研究两组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颅内段前循环狭窄是常见症状,实验组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供血区的TTP值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灌注成像对于诊断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而言有着非常好的诊断效果,而CT血管造影技术相对较差。
关键词:CT血管造影;灌注成像;慢性脑供血不足
所谓慢性脑供血不足实际上是脑梗死发病之前的一种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该病的发病率较高,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发病主要是因为各类脑血管出现狭窄以及血液低灌注现象,这样现象的出现都会直接使得慢性脑供血不足发病。
患者由于脑部血液流量低于脑部生理需求,会引发间歇性头昏、头疼、头闷等自觉症状,且无确切的神经缺失体征的病症。
由于影像学无法发现病症,我国目前主要诊断方法是依靠临床症状及血管狭窄,对能反映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脑滴灌观察。
随着现代医学的技术的进步,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可能实现。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6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均符合日本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共计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为(44.2~72.7)岁,平均年龄为(51.3±0.4)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4.3-42.7)月,平均病程为(12.1±5.1)月;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7.3~71.6)岁,平均年龄为(52.7±0.6)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3.4-38.9)月,平均病程为(13.5±1.2)月。
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况等方面的差异不大(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患者在检测开始前要禁食4~6h,且在患者前臂内设置18~20G套针管,采用荷兰菲利普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64排螺旋CT扫描机进行检测,使用厚度通常是10毫米,层间距应该和厚度相同。
从患者的颅底开始,到患者的半卵圆中心结束,扫描过程要尽量做到认真仔细,在注射进行的同时开始以动态速度为0.35s/360o扫描50s,管电压120kV和管电流80mA 为扫描条件。
扫描结束后将可重建的120张动态图像传送至诊断部,使用Brain Perfusion 软件进行后续处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病人全部使用基底节以及脑桥层面为此次研究的检测层面,选取大脑的前动脉供血区作为1区,而大脑中动脉支供血区作为2区,深穿支供血区作为3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作为4区,测量所有区域内的脑血流量、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
计算各区熟知的均值和标准差,列入表格进行统计分析[1]。
1.3诊断指标
确诊为慢性脑供血不足必须满足的标准有:头昏,头痛症状;脑动脉硬化常见合并病症如高血压、眼部动脉硬化等,或出现脑灌注动脉的血管杂音;无确切的脑神经损伤体征;CT 检测无血管性脑改变;排除其他疾病可能造成以上自觉症状。
排除患有严重肝、肾、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原发性疾病患者[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血管造影检测结果
实验组30例患者中,颅内段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高达57.3%(16/30),
颅内段后循环动脉狭窄比例为34.2%(7/30),颅外段后循环动脉狭窄比例为30%(6/30),
颅外段前循环动脉狭窄比例为27.4%(5/30),锁骨下动脉狭窄所占比例仅为6.3%(1/30)。
2.2灌注成像检测结果
实验组的TTP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见表一。
表一 2组灌注成像供血区指标比较 (x±s)
组别n 分区CBV(mL/100G) TTP(s)
实验组30 1 3.85±0.41 24.78±3.64
2 4.53±0.52 25.37±3.54
3 5.75±0.73 25.74±3.52
4 4.67±0.54 25.41±3.23
5 3.46±0.49 27.12±3.56
对照组30 1 3.76±0.54 26.45±3.54
2 4.53±0.68 24.37±3.60
3 5.36±0.68 24.39±3.54
4 4.56±0.57 25.84±3.56
5 3.47±0.4
6 26.84±3.46
3.讨论
数据统计显示,当前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中老年人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以及锻炼,目前该病的诊断上在临床上还没有足够的技术以及经验。
慢性脑供血不足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反复性,如果不能及早进行诊断,会加重病患病症情况[3]。
此次研究主要采用CT血管造影技术,同时结合CT灌注成像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发现灌注成像对于诊断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而言有着非常好的诊断效果,其诊出率要远远大于使用CT 血管造影技术的诊出率,该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能够大大提升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的诊断成功率,使之让患者早日得到治疗。
研究结果分析,发现灌注成像的诊断效果较血管造影要高,在诊断慢性脑供血不足疾病方面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任民.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慢性脑供血不足[J]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2, 15(4): 247-249
[2] 高培毅, 林燕.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 CT 灌注成像表现及分期[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3, 37(10): 882-886
[3] 高培毅, 梁晨阳.脑梗死前期脑局部微循环障碍动态CT 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3, 37(8):887-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