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名师堂”讲坛的名中医学术传承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名师堂”讲坛的名中医学术传承探讨
面临现代的种种挑战,古老的中医学术如何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是发展中医的难题。

“名师堂”讲坛,旨在取师徒传授、家世相传和现代学校教育三种传承模式之长,在高校营造心悟名师言,宏扬歧黄术的中医学术传承氛围。

标签:名中医;中医学传承;“名师堂”讲坛
中医学是建立在数千年反复临床验证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曲礼》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说,可见临床经验的积累对于临床疗效的保证与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何在高校作好中医学术的传承是当前进一步发展中医面临的难题之一,值得思考并积极探索新途径。

1中医传承的模式
1.1师徒传授是传统中医传承的经典模式
师带徒是中医学人才培养的经典模式,老师通过口传心授,将中医理论、临床经验传授给徒弟,徒弟在抄方侍诊中,领悟老师的辨证思维和遣方用药的技巧,这样不仅能增强徒弟的从医信念,也可使其在学习中悟出新意,从而不断发展创新;再则因传人的杰出才能每每能发扬旧学、创造新知,对原有学说有所创新和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从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但师徒传承中医医术时常“留一手”或秘术而不外传[1]也影响了其传承效果和范围。

1.2学校教育是现代中医传承的主要模式
近代中医学校的创办,开始于公元1885年陈虬在浙江温州创办的利济医学堂,进人20世纪以来,先后创办的中医学校多达80余所。

建国以来,1956年国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建立4所中医学院,并将南京中医学校改为南京中医学院,之后,中医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中医药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国有各类高等中医药院校47所,各类在校学生人数达40.9万人[2]。

所以现在学校教育是中医传承的主要模式,中医院校已成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2现有传承模式的不足之处
传统师带徒模式存在一对一的局限性,受众较少、成才较慢;而且目前的师带徒工作据我们了解,或因教师身体欠佳,或因教师公事繁忙,或因徒弟没有时间等种种原因,师徒一起共同上临床的时间甚少,这不仅起不到传承作用,还将贻害后人。

另外针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正在失传的问题,无论是中医界还是政府管理部门都是相当积极的,成绩也是相当显著的。

然而,面对现实,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当前仍有较多名老中医经验在不断流失,老中医后继乏人的状况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3名师堂讲坛是对名中医学术传承模式的积极探索
我院“名师堂讲坛”在2005年10月建立,旨在取师徒传授和现代学校教育两种传承模式之长,在高校营造“心悟名师言,宏扬岐黄术,铸就大医路”的中医学术传承氛围,并使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有得到多个名医名师亲传的机会,得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强能力。

自讲坛开放以来,一直保持面“向中医,面向临床”的风格,邀请校内外各级名中医到校讲学,经多年的打造,“名师堂讲坛”在校内颇具影响,并形成品牌性的學术活动。

3.1名师堂讲坛特点
3.1.1学生为本,注重互动
讲座在组织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讲座的组织始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制定每学期的讲座计划前,我们都要通过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同学的学术需求,整理出同学们感兴趣的专题,这些准备工作能真正让学生觉得“名师堂讲坛”是他们自己的讲坛。

名师堂讲坛很注重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分为三种形式,一种就是传统的现场提问形式,我们还创设了第二种新的互动新式,就是“师生临床思维碰撞”的环节,每场讲座中优选2个主讲名师的典型临床病案,先让学生析作答,随后名师点评,让学生切实体悟名中医们的临床思维方式;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名师们对学生的影响力更加持久,我们还开设了第三种互动形式,就是通过在校园网上建立“名师堂讲坛”的主页,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留言等方式与各位名师继续进行交流。

3.1.2声像保存,利于传播
由于名医名师年事较高或事务繁多,且不是所有的名医名师都能用幻灯片进行讲座,因此名师堂讲坛对每一场名医名师讲座均进行全程摄像录音,并整理出讲稿,将摄录的图像制作成光盘作为资料保留,此举可让名医名师高水平的中医学术思想得以更大范围的传承。

3.2名师堂讲坛的影响
3.2.1增强同学自信心,巩固学生专业思想
目前在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巩固的问题,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学中医没“钱”途,对中医失去了信心。

名中医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和在医学领域取得的既有成就的讲解,让同学看到了中医有用武之地,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同学的信心。

3.2.2弥补现有课堂教学的不足
我国中医院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就是大多数基础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多直接来源于学校,基本没有从事过中医临床。

而临床课教师又时常忙于诊务,少有备课时间与精力,更少研读中医经典理论与相应中医著作,基本谈不上对中医理论与实践有所领悟,许多老师讲课要么照本宣科,要么空谈理论,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严重下降。

所以,高等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似乎正处于一种以不知教不知而更为不知的恶性循环中,“名师堂讲坛”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名师堂讲坛”有利于在高等中医院校营造名中医学术传承的氛围,有利于推进“名中医参与本科教学”战略,促进名中医学术思想在“面上”的传播,对高等中医院校培养真正的中医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罗根海.中医教育的传承方式探讨[J],中医教育ECM,2003(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8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C1-C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