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命题学校:
分值:150分命题老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分秒必争。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伦勃朗作为此期荷兰画派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十五六世纪尼德兰民族写实、纯朴的艺术特点,从荷兰画派脱颖而出。

与陈洪绶一样,伦勃朗的艺术不会只为上层社会服务,他的作品更多的表现出对普通人的关注。

不同的文化境遇和自我内心文化定位,决定了陈洪绶和伦勃朗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内涵,并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貌。

从《仕女图轴》中我们可以看出,陈洪绶注意传统法度的精神。

衣纹线条简练、优美,具有明显的装饰性;造型平面、色彩简淡,把物质性表现降到最低,突出精神特征,处处见匠心。

再看画面的形式感,他利用尽量简洁的点线完成画面疏密、黑白、虚实的经营,惜墨如金。

他的画不管在形式意味,还是在局部的刻画上都让人赞叹。

从画面看,陈洪绶的画可算得上高古奇骇,他的慕古情绪是显而易见的,是继承传统与浪漫张扬的个性创造结合的典范。

伦勃朗是一个不肯墨守陈规和为了“生意”而作画的人。

他吸收明暗技法,造型厚实,他的《圣家族》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和出色的构图技巧。

在伦勃朗手里,光和影成为表达主题和情感的有力的艺术语言。

正像中国绘画中常常让黑色的形象突现在大片空白背景上一样,他常让明亮的形象从黑色的背景里突现出来,以求在显著的反衬中让主体突出。

从以上可以看出,陈洪绶的“叛逆”是画家的“叛逆”,即以浪漫的形式、风格和夸张的创作手法所获取的艺术创作自由,而伦勃朗的“叛逆”则表现出更为纯正、直接的审美理想的自由。

因此可以说,陈洪绶更贴近于绘画本身,而伦勃朗则不同。

中国古代版画与中国画一样,重视线的运用,注重轮廓感。

陈洪绶的版画用线是其一大特色。

这是客观方面。

主观上来说,陈洪绶身处明、清交替的动乱年代,作者对当时的社会、制度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屈子行吟图》以非凡的想象力塑造了屈原屡遭排挤,内心苦闷行吟泽畔的形象。

画家笔下的屈原庄严、高洁,宽大衣袍中枯瘦的身躯衬托出他一片赤热的爱国之心。

总的来说,陈洪绶版画的线描简洁、明确、充满运动感和节奏感,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沉着含蓄的艺术效果。

西方自文艺复兴起,就不断探索用光的明暗变化来表现对象的体积与质感。

17世纪的巴洛克更是致力于追求光的明暗变化所形成的神奇效果。

伦勃朗善于用光的明暗强烈对比手法,突出形象的主体,使表现的深度直达人物内心。

从总体上来说,17世纪的欧洲画家,不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那样,只是用深浅色调画出立体感、用近大远小表现空间感,而是创造一种人造光,一种当时并不存在的人为的强光来形成一种明暗反差,突出中心、传达情感、创造氛围。

这是快速发展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光学在艺术中的实际运用。

伦勃朗整个一生都在研究如何在画中运用光线的问题。

在版画中,他借助油墨的透明性和不同密度交替表现细微处的质地组织和线条凹凸的立体感、明暗效果和神秘昏暗的气氛。

巴洛克美学的强烈明暗对比和远景模糊的处理手法,在伦勃朗的版画中展露无遗。

蚀刻风景画《三棵树》通过极为精确的笔触刻画,仿佛可以看到光的闪烁和空气的流动。

最后,从形象特点来说,和中国画一样,陈洪绶版画的艺术形象不受客体的局限,不斤斤于形似,而是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客体形象加以取舍提炼,通过夸张、变形鲜明地表现对象内在的神。

西方版画也和绘画一样,注重写实。

但相同的是,都要深刻、传神表现对象的神。

(摘编自曹剑华、莫娜《明清版画与荷兰版画空间形态比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伦勃朗的艺术更多地表现出对普通人的关注,也为上层社会服务,陈洪绶也一样。

B.伦勃朗的绘画吸收明暗技巧,让黑色的形象突现在大片空白背景上,以求在显著的反衬中让主体突出。

C.陈洪绶的《仕女图轴》,衣纹线条简练优美,造型平面,色彩简淡,惜墨如金,可见他看重传统法度精神。

D.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中,屈子的形象融入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绘画中不同画家擅长的艺术语言不同,陈洪绶擅长用点和线,伦勃朗喜欢用光和影。

B.陈洪绶版画的艺术形象不受客体的局限,根本原因是他的作品线条简洁、明确,充满运动感和节奏感。

C.巴洛克强烈明暗对比和远景模糊的处理手法,使得绘画能产生光的闪烁和空气流动的效果。

D.伦勃朗绘画中善于借助光的明暗对比来突现艺术,是受文艺复兴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绘画和版画,都重视线的运用,不偏重形而重神;西方绘画和版画,擅长用光的明暗反差,突出中心,注重写实,但也要表现对象的神。

B.在绘画和版画上,陈洪绶与伦勃朗有相同之处,这说明中西艺术上有相通之处。

C.陈洪绶的绘画更贴近绘画本身,而伦勃朗更贴近审美理想,造成二者不同的原因是文化背景不同。

D.陈洪绶与伦勃朗虽然在绘画领域都有“叛逆之处”,但他们的绘画理念和绘画技法还是不尽相同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

父世农夫,至衡好学。

衡射策甲科,调补平原文学。

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

望之名儒,天子任之,多所贡荐。

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

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以将军之幕府,海内莫不仰望,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

夫富贵在身而世人不誉,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

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而随牒在远方。

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

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

”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向以政治得失,衡上疏,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
太子少傅。

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

建昭
..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劝经学威仪之则,上敬纳其言。

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

至成帝初即位,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追条其旧恶,并及党与。

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

既奏显等,不由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

”有诏勿劾。

衡惭惧,上疏谢罪。

因称病乞骸骨,上丞相乐安侯印绶。

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朕嘉与君同心合意。

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朕甚闵焉。

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

是彰朕之未烛也。

传不云乎?‘礼义不愆,何恤人之言!’
君其察焉。

”因赐上尊酒、养牛。

衡起视事
..。

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

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

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

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系诏狱。

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

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

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衡竟坐免。

(选自《汉书·卷八十一》,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B.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C.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D.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迁”是晋升或调动官职的意思,古代官职的变动有特殊称谓,如文中“领尚书事”的“领”是兼任官职的意思,“视事”是任职的意思。

B.建昭是西汉元帝刘奭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C.古代关于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名称,名称是根据死者的身份而确定的,皇上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曰卒,大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D.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奏章的文体还有表,如李密的《陈情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早年,匡衡在平原郡文学才能突出,得到长安县令杨兴的推荐,乐陵侯史高认同杨兴的看法,征召匡衡做议曹史。

B.文帝曾询问地震等灾变与政治得失的关系,匡衡上疏,皇上看了很高兴,就晋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后来还又接替韦玄成担任丞相之职。

C.虽然王尊弹劾匡衡,但成帝对匡衡很信任,用言语安慰他,并赏赐他财物。

D.匡衡的儿子们犯了罪,匡衡脱下官帽,光着脚,等待皇帝降罪,皇上免了他的罪,但有关部门又以其他的罪名弹劾他,匡衡最终还是被免除了惩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
(2) 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孟浩然的两首诗歌,完成8-9题。

岁暮归南山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④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①这首诗是玄宗开元十六年,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好友王维住处所作。

②北阙,皇官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用作朝廷的别称。

③青阳,指春天。

④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张丞相即张九龄,官至中书令。

孟浩然在入京应试前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

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是千古名句,备受后人赞赏。

请赏析它的妙处。

(5分)
9.两首诗在思想情感上有同有异,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部分。

(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2)《陈情表》用“,”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陈泥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

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

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

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

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

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

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

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

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

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

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

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又过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

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

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

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

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炸了,炸得粉碎。

船碎了,人掉在水里。

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

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

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

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

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

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

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点积蓄也没有。

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

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

他也不娶老婆。

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

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

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

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

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

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

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

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

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

我有急用。

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

就这一下。

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

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

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

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

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

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

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

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

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

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

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节选自汪曾祺《故里三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开头通过对“黑屁股”的描写引出对救生船的介绍,为陈泥鳅的出场作了铺垫,也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B.作者用艳丽的颜色和富于生气的语言来写自然景物,比如桥洞、水势、水声,这些是诗情画意的图卷。

C.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他花钱很散漫,没有积蓄,也不愿成家,说明他是缺乏责任感的人。

D.作者串连起日常生活琐事,使小说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矛盾冲突,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心灵。

E.陈泥鳅是一介市井小民,但作者却用朴实的语言,娓娓道出他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深切关注。

(2)结合小说分析陈泥鳅的形象特点。

(6分)
(3)小说的结尾,简洁含蓄,有深味,请结合小说赏析这种结尾的效果。

(6分)
(4)汪曾祺的小说清新隽永,纯朴自然,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请结合文本,从语言、主题等角度来谈谈这篇小说的特点。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前北大校长傅斯年——大炮、老虎、学者
大炮,老虎。

一个学者,有这样两个外号,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傅斯年,早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因主编《新潮》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新思想而享有盛誉。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5月4日上午,北京的大学生集会抗议,傅斯年被一致推选为主席。

下午,傅主席扛着大旗率领游行队伍直扑赵家楼,一举成为名震南北的学生领袖。

如果是你,有了这样的功劳簿可躺,应该一辈子吃喝不愁了吧?可是傅斯年却不,他认为自己这点功绩根本不值得一提,“幼稚!”幼稚不幼稚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但是这种表白却一下子就暴露出了他的本真性情,说穿了,就是一个狂傲。

一个学生运动的总头子,平时在校园里走路却两眼朝天,谁跟他打招呼,总是爱理不理的,这不是狂傲是什么?
他也确有狂傲的资本。

胡适从海外归来,被礼聘为北大教授,他的课堂里一时间听众如云。

傅斯年的好友顾颉刚去听了一次,回来跟傅斯年说,那个胡博士是真有学问,你也去听听吧。

傅斯年就去听了,不仅听,还问,一问一答之间,胡适的汗就下来了。

胡适后来坦白交代说,他当时就发现了,像傅斯年这样的学生,国学根底比他还好,所以他常常提心吊胆,激励自己,要加倍用功。

从此,傅斯年与胡适,也就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特殊
关系,直至终生。

狂傲之人,难免要放炮和发威。

北伐胜利后,傅斯年高兴,一高兴就去找老校长蔡元培喝酒。

那天是蔡先生带头喝醉了,傅斯年也跟着醉了,之后大伙就开始比赛放狂话,狂来狂去,谁也比不上傅斯年放的炮响,他说:“我们国家整理好了,不但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伊士运河以西,从北冰洋到南冰洋(南极洲),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

”好家伙,他比秦始皇还狠。

这时候,多亏他是在大学里工作,要是在外事部门,这样一番话非引来严重外交纠纷不可。

“大炮”的外号不给他,你说是不是都太浪费了?
大炮在暗室里放狂还没有什么杀伤力,傅斯年炮打孔祥熙才真叫动人心魄。

他在参政院上揭露说:“抗战以来,大官每即是大商,专门发国难财。

我们本是势利国而非法治国,利益之到手全不管一切法律,既经到手则又借法律名词如‘信用’、‘契约’等以保护之,这里面实在没有公平。

”然后又大声疾呼:“惩罚贪污要从大官做起!”骂完孔祥熙他就骂蒋介石,说蒋在训斥国民党的中央委员时还在说孔祥熙根本不贪污,真是叫人丧气啊。

这只老虎要发威的时候,也是非常有霸气的。

抗战胜利后,傅斯年也当上了接收大员,飞到了北京。

很多人推荐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不干,诚心诚意地保举了还远在海外的胡适。

但是呢,他又坚决要求去北大当一段时间的代理校长。

他不是有什么官瘾,而是认为,像胡适这种书生,走到哪儿都是老好人,不忍心得罪人,所以他要先出头,把那些沦陷时期舍不得离开北京并出任伪职的人员一个个开除出去,为胡适任职扫清道路。

傅斯年到了台湾之后,身体不行了,虎威却一点不减。

他当台大校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每位教师发了一份通知,说本校长说不一定哪天就要听课,请不要见怪。

教师们对听课不会见怪的,可是他听完课之后有的人就没了工作,这一点挺吓人的。

那会儿的台湾,工作机会极少,失去教职,就得饿肚子了。

傅斯年仅用此一招,就令台大的教风学风为之一变,他对台大的影响之巨,与蔡元培对北大的贡献相仿。

放大炮又发虎威,毕竟不是学者的本行,傅斯年同时代的学者曾指出过,他寄身政治,因此没有取得应该取得的更大的学术成就。

但是,他所创立的史料学派,已经足以让他立足于大师的行列了。

后世学者朱宗震先生对他有这样的评价:与一些过眼烟云的流派相比,傅先生脚踏实地的史料学派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这评价够高的,傅先生死也瞑目了。

节选自《南方周末》)相关链接
①1938年,傅斯年担任国民参政员,揭露孔祥熙贪腐,并最终把孔轰下台。

孔的继任者宋子文也难逃此数。

傅斯年一篇《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朝野震动,宋子文也只好下台,一个国民参政员一下子赶走两任行政院长,历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

(百度百科)
②傅斯年父亲早逝,家中全靠年迈的祖父和母亲支撑。

成年后,他对母亲十分孝顺,虽已成了学界政界呼风唤雨的人物,且霸气十足,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但偶遇母亲发脾气,乃立即长跪不起,听任母亲斥责。

(岳南《南渡北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傅斯年平时在校园里走路两眼朝天,别人同他打招呼也是爱理不理,体现出他的狂傲。

B.傅斯年醉酒后放言,要灭了日本,赶走西洋鬼子,要把世界上的诸多地区都变成中国郡县,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C.傅斯年心中没有党派之别,只要对国家有利,他都积极促成,因为得罪了政治高官,只能在教育界安身。

D.傅斯年骂完孔祥熙,接着骂蒋介石,心中如此不平,是因为痛心于孔祥熙不顾及信用、契约原则而贪腐。

E.傅斯年一生主要寄身政治,没有取得应该取得的更大的学术成就,但凭创立的史料学派,也堪称学界大师。

(2)文章标题为什么以“大炮、老虎、学者”来称呼傅斯年?这三个称谓可否调换顺序?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