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蓝印花布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蓝印花布数字化保护m传承对策研究
张中启
泰山学院艺术学院(中国)
摘要:介绍了非遗蓝印花布的传承现状和方式,分析并提出了对非遗蓝印花布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作用和对策,为非遗蓝印花布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遗蓝印花布;数字化保护;传承
Strategy Study on the digit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e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lue calico
Zhang Zhongqi
Art College#Taishan University#Tafan$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inheriting situation and way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lue calico were introduced,and the functions and strategies of digit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lue calico were analyzed and proposed.The study c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lue calico.
Key words: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blue calico;digital protection;inheritance
非遗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和)”山,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发展。
L
一种以蓝青植物为染料,以、石灰调水作为防染剂,以为拓印工具而流行于中国民的手工印染制品閃。
具有浓郁的乡气息和地方特色,能民的风化和审美特点旧,它民化的载体,更是民化的象征⑷。
的颜色为相间,花纹和图案独特鲜明和谐、朴素,图案美观、清爽宜人,材料结实耐用。
凝结着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反映了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信仰。
具有独特的价值,能人们的情感[6],是“技术术”“实用美”的高度统一。
以强烈的个性特色和独树一帜的风貌美化人们的生活。
目前,因大多数年轻一代继承和发展这一民工技艺,非遗I
布逐渐人们的,这项古老的加工技前所未有的挑战。
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采取数字化的技艺、文化、创新等方面对进行数字化传承4,可保护和
,让更多的人保护和
,为来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提
的文化影响力。
1非遗蓝印花布的传承现状
1.1传承力量薄弱
目前,非遗蓝印花布的传承力量主要是学校的教师和民人。
学要针对非遗蓝印花布的一些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学生进行学。
由于大部分学生学习 和积极性,其的非产新意识。
因此,教师很难为非
的人才。
民人通
过招收一些对非遗蓝印花布感兴趣的学员,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对这些学员进行口授指导。
因人年,招收学员数#模较小,无法满足
行业对创新的需求,不能很好地达到技和创新的目的。
1.2传承范围狭窄
非遗蓝印花布是一种纯手工印染的土布,直接或了的民间风俗和朴素的审美,是几代人通过对美进行创造、积淀、扌成的独特术和装饰风格,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目前,掌
技艺和艺术的人主要在偏的,采用的“活”形式,即之间、师徒之女之间,崇古,遵循民间手工艺)”的惯例,传承范围狭窄,易岀现人才的现象,在很度上阻碍了技的和发扬。
19传承内容单调
在非遗蓝印花布的传承教育中,传承人在给学生或学员讲解的、纹样文化内涵、印染工艺、制作工艺及优秀等相关艺术知识的,主要的印染技巧和制工,学生学员对民术的感和美素。
由的知识单调,印染工艺和工要依靠经验,设计的期相差较远,从而导致学生或学员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这门的手工技艺,使的人才培养处于青和后继无人的现状。
2非遗蓝印花布的传承方式
2.1学校课堂教育式传承
学校教育是传承文明、培养非遗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保护和技艺的重要途径。
学可学生的审美观、人文素质和素,还有利学生对民术的重度,形成保护和民术的风气。
学
要质的需要,结合专目标和学生的实,制定相应的教学和内容,采用多媒体和操范两种方式进行非遗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教学。
高校以公共选修课或拓展课的展的课程教学,既能有效保护和一文化遗产,又有助拓展的美学成特学'
2.2非遗工作室项目式传承
非遗工作室项目式传承教育指在高校设立非遗
工作室,在进行:蓝印花布理的,针对一些具体的现代产
目对学生展的学,使学生
化与现代时尚结合,B 代美需的产'
种学方发了的学生,
仅可以术,还可以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用'
2.3民间艺人师徒式传承
自古高手岀自民间,非遗蓝印花布也不例外。
中国地域,人才辈岀,很多民间艺人技艺精湛,的重要和传递者。
这些民间艺人通常采用心授的方式,在技艺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
现阶段精通技艺的民人部中老年人,他们了上一辈的技艺,但现在的年轻人由和等原因,不愿意:民人学习技,导
技现绝的危
2.4博物馆宣传式传承
非遗蓝印花布博物馆通常可以分为传统蓝印花布博物馆和数字化博物馆
博物馆藏有很多实物和图片,人们可以通过参观形式,近距离观成品,深层次了解的化。
数字化非遗博物馆的博物馆
新媒体数字技术结合,对中的文字、图片和影音进行数字化,人们可以通过数字播放器、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影像技术、三维动画等技术了解非
化,观技,实现对的虚拟'
2.5旅游体验式传承
旅游体验式传承也是现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非遗
方式,该方式一般实施于民族氛围浓厚的民街区。
人们在游览民街区的同时,能体验的工艺,在体验的中被的艺术打动,从而对L 技艺产生浓厚的学习,实现对
的保护和。
3非遗蓝印花布数字化传承方式
3.1设计地域文化特色产品
非遗蓝印花布是经过长期发展过程形成的传统产品,其款式和图案相对经典。
因从事蓝印花布的设人员习惯凭的审美观和经验来和:
,没有将现代人的审美观融入到:蓝印布的中,这使呆板和守旧,跟时代潮流。
,人们已通过微信、微博等数字化方式,建立数字化品牌网,发布相关的产,在保留特色的,将地域文化和现代创新理念结合,设具有时代感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在满代人的心理需求和需求的同时,增
的市场竞争力。
3.2突破传承空间界限
非遗蓝印花布数字化传承主要是通过动态化、立体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的宣传、展和展览。
为增强宣传的真实性和现,往往还加术微博(坛、在动等人动。
这种数字化传承方式彻底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人们可以利用数字,借助计
、通信网络在智能手机和平板在线学习
技艺,不仅可以学习
技艺的地域陷,还可以展示和传播
的艺术、文化和技艺之美。
3.3创新非遗保护方式
非遗蓝印花布是一种动态的“活”文化,为了永久保护,必须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蓝印花布进行记录和捕捉,采取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等技术手段,以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真实、系统和i 地再现和还原技艺。
采用数字化保护手段,可以保护技艺,直观现的技,有和
化。
4非遗蓝印花布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对策
4.1非遗蓝印花布数字化保护技术
为了使濒危的非遗蓝印花布得到抢救性的保护,实现的可持续发展,更加系统、科学、有序地保护和,必须对1进行数字化保护。
数字化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它将复杂的信息以一种可度量的数字和数据形式保存下来,并转换成计算机二进制代码。
在进行数字化保护时,可对搜集到的非遗蓝印花布的相关、图像、声音及视频等信息进行和整理,采用数字库技术、数字化技术、数据资源管理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增强实现技术、传播和服务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对
化遗产进行在线解读,通过视频、图片和动等,对化遗产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岀来。
数字化保护技术可以为壬蓝供有力的高科技技术支持,还可以对
进行完整、系统的保护,进而促进非
化遗产的。
4.2非遗蓝印花布数字化传承数据库的建立
对的、图、图频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压缩、存储和数字化转换,构建数字化传承数据库,可最大程度地还原和技艺,有利于专家学者的后期和保护,可为事的相关人员提供新的灵感和创意。
数字化数库要
信息数据库、音频资料数据库、图料数据库、代表人数据库、专家及成果数据库、代表性非
数据库,如图1所示。
78,9:
图i非遗蓝印花布的数据库
基本信息数据库主要是以文本、图片和音视频等形式,介绍的历史起源、发展变化、艺术特征、产品风格、创新和保护现状等基本
音频资料数据库主要是针对技术性的文本、图像、声音、视频记录等资料,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
图料数据库主要是对非
工艺图片和款式进行编目整理和数字化加工而建立的数据库。
代表人数据库是对的代表人的、创作作、风格等相关资料进行介绍,并进行数字化t而建立的数据库。
专家及成果数据库是通过介绍专家的和专著、文章,建立非谴
专家信息的数据库。
代表数据库是对搜集整理的代表图片进行整理和数字化加工而建立的数据库。
4.3非遗蓝印花布数字化传播
非遗蓝印花布数字化传播是基于网络时代的新技术,通对进行整,
建非遗蓝印花数字化,不仅可使人们全面地了解和熟悉,还可以实现
、发展的目的。
人们可以在视频、音频、图文建立的混合虚拟场景中查阅和了解非遗。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
布的相关物品和技艺进行展示,实现花布资源的共享,使非遗蓝印花布真正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
5结语
非遗蓝印花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展现了中国劳动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技艺水平,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可以增人们对的感性认识,还可多的人了解技艺。
数字化技术可为
化布的和创新提供新的,动
技的和发展,进的和,实现的可持续发展,振民化。
基金项目:1.2019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2019-SKZC-09)#.2019年度泰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9skxl02)#.泰山学院2019年度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JY-02-201923)
参考文献
:1.薛苏楠,高岩,陆标,等.蓝印花布二次创意在中的运用辽宁丝绸,2011,39(4):15—16.
:2.陈玉,李辉蓝E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教育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探索研究:以传统蓝印花布为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7,
27!):105-109.
:3:赵海青山E遗视角下东明县蓝印花布传承与保护现状研究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4(4):34—39.
:4:张中启山E遗蓝印花布艺术特征及创新设计国际纺织导报,2019,47!):39-46.
:5:林军•湘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与持续性发展研究湖南包装,2019,37(1):45-47.
:6:李丹.民间传统蓝印花布图案浅析山东纺织经济,2015,32
(11):61-63.
-7.穆慧玲.中国民间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发展国际纺织导报, 2009,37(2):77-79.
-4.史湘云,王玮.蓝印花布在现代女性服饰中的设计与运用戏剧之家,2014,24(12):114—121.
欢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