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椎脊柱骨盆参数和PLIF手术r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腰椎脊柱骨盆参数和PLIF手术r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
床疗效的影响
陈旭;熊鹰;郭兆鹏;李晓飞
【摘要】目的探讨下腰椎脊柱骨盆参数和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手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群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下腰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和腰椎前凸角(LL);记录观察组经PLIF术治疗后各下腰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以及日本骨科学会(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脊椎生活质量量表(QLS-DSD)评分,并分析下腰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JOA、ODI和QLS-DSD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中,腰椎间盘突出患者PT显著大于对照组,SS和LL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腰椎滑脱患者PT、PI显著大于对照组,SS和LL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腰椎管狭窄患者各下腰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LIF术治疗后,腰椎滑脱患者PT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SS和LL较术前显著增大
(P<0.05);所有患者经PLIF术治疗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ODI和QLS-DSD评分显著降低(P<0.05);经相关性分析,腰椎滑脱患者手术前后PT变化与JOA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ODI和QLS-DSD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手术前后SS和LL变化与JOA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与ODI和QLS-DSD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腰椎退行性病变中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存在明显异常,PLIF术治疗可明显改善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和临床症状,且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与临床疗效相关.
【期刊名称】《颈腰痛杂志》
【年(卷),期】2018(039)005
【总页数】4页(P547-550)
【关键词】下腰椎脊柱骨盆参数;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作者】陈旭;熊鹰;郭兆鹏;李晓飞
【作者单位】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00;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000;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00;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7.3
研究表明,腰椎和骨盆的正常形态曲线可使身体处于最小能量消耗和最佳平衡状态,一旦脊柱骨盆矢状位发生改变,将促进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生[1]。

目前有研究显示,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临床疗效有关[2]。

本研究治疗探
讨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式对腰
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以及临床疗效的影响,并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临床疗效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06-2017-06期间收治的4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观察组,另
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人群20例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17例,女 23例,
年龄 45-70岁,平均(58.83±9.85)岁,病程7-35个月,平均(18.33±6.57)
个月,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15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8例。

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8-69岁,平均(56.39±8.22)。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纳入标准:(1)患者经CT、MRI或CR明确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疾病;(2)均采用PLIF手术治疗;(3)保守治疗无效。

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心血管以及呼吸系统疾病;(2)有脊柱手术史者;(3)具有手术禁忌证者。

1.2 方法
全麻满意后,取患者俯卧位,腹部悬空。

腰椎节段初步定位后,选取正中切口,依次将皮肤、皮下筋膜切开,并将双侧椎旁肌肉剥离,然后采用C型臂透视定位,
置入椎弓根螺钉。

切除韧带、椎板、棘突,使硬膜显露,给神经根管减压,使神经根松解,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硬膜、关节突关节完整。

硬膜囊从侧方牵开,患侧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有限切开,将椎间盘组织摘除。

采用撑开器将椎间隙撑开,选择大小合适的椎间融合器,将小骨粒(由切除的棘突和椎板制备而成)填入椎间隙偏前处压实。

将大小合适的Cage(易置入松质骨粒)斜行置入椎间隙。

同时置入连接棒,通过稍微施加压力使上下终板与融合器紧密相连。

最后切口反复冲洗干净,行负压引流,逐层将切口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直立站立,拍摄腰椎侧位片,通过PACS系统对下腰
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进行编辑和测量。

骨盆倾斜角(PT):股骨头中心与S1上终板中点连线与直线的夹角。

骨盆入射角(PI):股骨头中心与S1上终板中点连线与过S1上终板中点并垂直于S1上终板直线的夹角。

骶骨倾斜角(SS):水平
线与S1上终板夹角。

腰椎前凸角(lLL):S1椎体上椎板与L1椎体上椎板切线间夹角。

见图1,2。

对照组受试者由同一名医师完成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测量。

临床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
评价患者手术疗效;采用脊柱生活质量量表(QLS-DSD)评价其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图1-2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测量方法示意图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 检验。

数据差异性分析用SPSS 20.0软件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腰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比较
观察组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T显著大于对照组,SS和LL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腰椎滑脱患者PT、PI显著大于对照组,SS和LL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T下腰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腰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前后 PT、PI、SS、LL 无明显变化(P>0.05),腰椎滑脱患者手术前后PI无明显变化(P>0.05),但术后PT较术前显著减小,SS和LL较术前显著增大(P<0.05),见表2。

2.3 疗效分析
表1 两组下腰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比较(±s,°)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组别例数 PT PI SS LL腰椎间盘突出症17 18.32±6.98* 46.91±8.44
28.59±6.48* 33.26±11.20*腰椎滑脱15 27.53±5.16* 61.13±8.06*
33.60±5.26* 37.49±6.45*腰椎管狭窄症8 12.37±5.28 48.43±7.52 36.06±9.84 44.82±7.54对照组20 10.26±6.23 50.01±9.45 39.75±7.68 48.23±10.33观察组
表2 手术前后下腰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s,°)注:与术后比较,*P<
0.05组别时间例数 PT PI SS LL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17 18.32±6.98 46.91±8.44 28.59±6.48 32.26±11.20术后18.64±6.47 47.52±9.87
28.88±6.13 31.19±8.76腰椎滑脱术前15 27.53±5.16* 61.13±8.06
33.60±5.26* 37.49±6.45*术后18.48±5.02 60.17±7.98 39.69±5.43
43.13±6.14腰椎管狭窄症术前8 12.37±5.28 48.43±7.52 36.06±9.84
44.82±7.54术后12.75±6.21 47.38±7.84 34.63±7.58 45.42±8.25
观察组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ODI评分和QLS-DSD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所有患者手术临床疗效分析(±s,分)例数 JOA ODI QLS-DSD术前40 13.28±5.32 29.41±6.27 72.17±10.38术后40 19.24±4.36 14.58±4.43 54.72±11.93 t 5.48 12.22 6.98 P<0.05 <0.05 <0.05
2.4 腰椎滑脱患者手术前后PT、SS、LL变化与临床疗效关系
腰椎滑脱患者手术前后PT变化与JOA评分呈负相关,与ODI和QLS-DSD评分呈正相关,手术前后SS和LL变化与JOA评分呈正相关,与ODI和QLS-DSD评分呈负相关,见表4。

表4 腰椎滑脱患者手术前后SS、LL变化与临床疗效关系参数 JOA ODI QLS-DSD r P r P r P PT -0.356 0.039 0.384 0.036 0.395 0.032 SS 0.408 0.027 -0.423 0.023 -0.445 0.012 LL 0.362 0.038 -0.324 0.044 -0.348 0.040
3 讨论
近年来,有学者发现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退行性病变发生具有一定关系。

骨盆是承启躯干与下肢活动的稳定支点,相邻解剖学结构间保持相互平衡以最小能量损耗维持稳定姿势。

腰椎矢状位的平衡主要取决于骨盆的平衡,旦骨盆形态遭到破坏,腰骶区的应力将受到直接影响,导致躯干失去平衡,能量消耗增加,使腰椎退行性病变加速发生[3]。

下腰椎脊柱骨盆常用参数包括:PT、PI、SS和LL。

PT可
反映骨盆前倾或后倾角度以及脊柱畸形代偿程度。

PI可反应骨盆后旋空间大小,
决定骨盆后旋程度。

SS可反映骨盆的空间位置以及体位情况。

LL是反应局部矢状面平衡的指标[4]。

椎体和椎间盘共同承担与传导躯体的负荷,脊柱正常序列的改变会打破椎间盘内原有的均匀应力,使应力重新分布,局部应力增加,椎间盘发生应变[5]。

本研究结
果发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SS和L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偏小,说明SS和
LL较小可能是腰椎应力改变,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发生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显示,
腰椎滑脱与矢状位曲度密切相关,可能机制是椎间高度丢失以及腰椎前凸角减小时,更加偏向矢状位的腰椎关节使椎弓峡部和后关节突关节承受更大的剪切力,久而久之,椎弓峡部逐渐疲劳,腰椎过度活动能力受限,而原有维持局部平衡的结构和对抗剪切力的状态再次被打破,此时上位椎体会产生对抗向前的剪切力,最终发生或加重下位椎体滑脱[6]。

有学者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骨盆矢状位力线进行
了分析,发现躯体重心随椎体向前滑移而前移,人体会出现骨盆性代偿,骨盆参数发生一定变化,PT增大,SS和LL减小,并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当椎体滑脱变严重,参数间的相互关系消失,则表示机体已由代偿状态转为失代偿状态[7]。

本研
究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腰椎滑脱患者PT、PI显著增大,SS和LL显著减小,与张建新[8]等人研究结果一致,机体脊柱骨盆矢状位被破环后,通过骨盆
后旋方式代偿。

而对于腰椎管狭窄患者而言,各骨盆参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考虑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异常对腰椎管狭窄发生影响较小,也可能与本研究腰椎管狭窄纳入病历数较少有关。

本研究中,经PLIF术治疗后,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JOA、ODI和QLS-DSD评分明显得到改善,且腰椎滑脱患者术后PT明显减小,SS和LL明显增大,与刘玉增[9]等人研究结果一致,说明PLIF术不仅能重建椎体稳定性,还可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恢复骨盆过度后倾和腰椎生理前凸,有助于改善患者活动能力,提高患
者生活质量。

同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腰椎滑脱患者手术前后PT变化与JOA
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ODI和QLS-DSD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手术前后SS和LL变化与JOA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与ODI(P均<
0.05)和QLSDSD(P 均<0.05)评分呈负相关。

综上所述,腰椎退行性病变中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存在明显变化,通过PLIF术治疗,可明显改善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使其临床症状
明显好转,且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PT、SS和LL的变化与临床疗效存在一定关系。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罗江洪,李伟,陆庭盛,等.腰椎融合术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及疗效的临床观察[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5,24(4)∶408-410.
[2] 王一,戴国钢,黄雷,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矢状面失衡及结构因素研究[J].华西医学,2017,32(4)∶529-533.
[3] 汪勇刚,徐林军,胡伟,等.后正中入路腰椎间融合与脊柱骨盆平衡相关性研究[J].骨
科,2016,7(2)∶94-97.
[4] Feng Y,Chen L,Gu Y,et al.Influence of the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n the sagittal spino-pelvic parameters in isthmic L5-S1 spondylolisthesis.[J].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s&Techniques,2014,27(1)∶20-25.
[5] 焦海斌,梁卓文,黄培培,等.基于腰椎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X线测量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2)∶4371-4376.
[6]孔令德.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经PLIF手术治疗后脊柱骨盆参数的改变[D].河北医科大学,2014.
[7] Barrey C,Jund J,Noseda O,et al.Sagittal balance of the pelvisspine complex and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A comparative study about 85 cases[J].European spine
journal∶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Spine Society,the European Spinal Deformity Society,and the European Sec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Research
Soci ety,2007,16(9)∶1459-1467.
[8] 张建新,李玉民,武东升,等.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与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颈腰
痛杂志,2017,38(3)∶269-271.
[9] 刘玉增,海涌,关立,等.手术治疗老年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对骨盆参数及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11)∶1182-11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