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全国百强校】宁夏育才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A)生物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血浆中的水来自()
A. 组织液
B. 组织液、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答案】D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形成淋巴,淋巴最后回流到血浆中。

2. 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较接近的是()
A. Na+浓度
B. 渗透压
C. K+浓度
D. O2浓度
【答案】B
【解析】组织液中的Na+浓度大于细胞内液,A错误;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渗透压基本相同,B正确;细胞内液的K+浓度大于组织液,C错误;细胞内液的O2浓度小于组织液,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成分
3.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以下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C. 内环境温度和渗透压的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D. 内环境稳态包括成分稳态和理化性质稳态
【答案】A
【解析】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B正确;体温调节中枢和渗透压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C正确;内环境稳态包括成分稳态和理化性质稳态,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
4. 对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不一定产生兴奋
B. 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的浓度低于外侧
C.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不一定是外负内正
D. 脑中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
【答案】B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5. 下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
C.在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会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
D.图乙中的X为传入神经
【答案】C
【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名师点睛】分析题图甲可知,①的轴突末端,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图乙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图,X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b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e代表突触的位置,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6. 关于动物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B.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迅速而准确
C.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
D.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
【答案】B
【解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A 正确;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迅速和准确,B错误;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C正确;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D正确。

【考点定位】体液调节
7. 激素从内分泌腺产生之后,通过体液传送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细胞。

下面激素与靶细胞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与下丘脑细胞
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与垂体细胞
C.胰高血糖素与骨骼肌细胞
D.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
【答案】C
【解析】甲状腺激素的可以通过反馈作用作用于下丘脑细胞,A正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B正确;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在骨骼肌细胞膜表面没有识别胰高血糖素的受体,C错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

(2)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3)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在骨骼肌细胞膜表面没有识别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8. 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B
【考点定位】水盐平衡的调节
【名师点睛】当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可见人体的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9. 将健康的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按下表情况破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
B.甲、丙两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C.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甲组仍不能恢复细胞免疫功能
D.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乙组恢复体液免疫功能
【答案】C
【考点定位】特异性免疫
【名师点睛】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有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B淋巴细胞有关,细胞免疫主要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有关。

10. 下图表示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
②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总表现出负相关关系
③HIV攻击T细胞,这不会影响人体体液免疫能力
④艾滋病患者若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9年时间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所以HIV浓度急剧下降,①正确;在HIV最初侵入人体时,随着HIV浓度的升高,T细胞浓度升高,二者并不表现负相关关系,②错误;HIV攻击T细胞,使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丧失,体液免疫能力降低,③错误;由图可知,艾滋病患者若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9年时间,④正确,故选B。

【考点定位】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名师点睛】分析题图:图示表示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的关系.HIV进入人体后,攻击T细胞,随着HIV
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使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丧失,体液免疫能力降低,最终使人体免疫能力全部丧失。

11. 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段的琼脂块均不含IAA。

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述。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
B. 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
C. 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 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答案】D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分布与运输
【名师点睛】根据题意可知,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所以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均不含生长素,故B 项错误;琼脂块a'中含有生长素,所以胚芽鞘b'侧含IAA,而c'侧不含生长素。

12. 下列有关植物向性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茎与根对重力刺激的反应不同是因为它们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B.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与单侧光照无关
C.茎的向性运动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特点
D.失重状态下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丧失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答案】A
【解析】茎与根对重力刺激的反应不同是因为它们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比茎敏感,A正确;茎的向光生长是因为植物体受到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受光侧生长素少,促进作用弱,背光
侧生长素多,促进作用强,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与单侧光照有关,B错误;茎的向性运动生长素只有促进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特点,C错误;失重状态下生长素仍能极性运输,但由于没有重力,根丧失了向地生长的现象,D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名师点睛】植物向性运动是指在刺激方向和诱导所产生运动的方向之间有固定关系的运动。

依外界因素的不同,向性运动主要包括向光性、向重力性、向肥性、向化性和向触性和向水性等。

向性运动大多是生长性运动,是不可逆的运动过程;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

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许多花朵和复叶都有昼夜周期性开闭的现象等。

13. 下表所示为五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促进作用-:抑制作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
B.在果实生长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C.表中结果说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D.解除植物顶端优势只能采取去除顶芽的方法
【答案】D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作用
14. 下列与种群和群落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很难再被捕捉到,会使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小
C.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但没有垂直结构
D.仅靠种群密度不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D
【考点定位】种群和群落
15.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D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底逐渐增多,从6月底到12月逐渐减少0,而该动物
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

16. 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A.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B.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C.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D.(K-N)/K值为0.25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答案】B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17.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所示。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

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C
【考点定位】种间关系
【名师点睛】据图分析,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

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则甲表示被捕食者,即藻类,乙表示捕食者,即浮游动物。

18. 如图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答案】C
【解析】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A错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C正确;森林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D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都影
响植物的生长,由图示可知,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农业生产中,可以合理密植,提高产量。

19. 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解析】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螳螂→蝉→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蝉的天敌)的数量减少,A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增加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0.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答案】C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
2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火灾后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答案】D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1)种类: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

(2)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22. 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药,以鸭子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以鸭子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混水效果来刺激水稻生长的稻田种养生态系统。

在管理方面有很多需要注意之处:如在鸭子不同生长阶段实行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定期召唤回棚以便防雨、防高温等的管理。

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但没有增加新的食物链
B.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实现了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C.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比使用农药更为显著
D.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
【答案】A
【解析】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延长了部分食物链,并且增加了新的食物链,如草、鸭子、人,A错误;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了空间,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不会出现抗药性,比使用农药更为显著,C正确;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农业工程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生态农业可以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最大限度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主要有物流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23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
A.建立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
C.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D.建立缓冲带,减少人类干扰,使被破坏的湿地依靠自然恢复
【答案】A
【考点定位】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Ⅱ卷简答题(共3题,31分)
24. (9分) 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构成内环境,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填序号),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3)⑤中O2进入①至少需要穿过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O2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阶段。

(4)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

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②③④③④②与③、①与③
(2)渗透压温度 PH(顺序可颠倒)
(3)4 3
(4)②有较多的蛋白质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
【名师点睛】分析题图:图示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为组织细胞;②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③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⑤为红细胞。

25. (10分)甲图表示某草原上以植物为食的仓鼠种群数量变化(K0表示仓鼠种群在理想状况下的环境容量),乙图为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

请回答:
(1)据甲图分析,仓鼠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后,仓鼠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在________处;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________之间。

(2)乙图中A属于________ 同化的能量,能量C用于______ 。

(3)若B中能量为1.5×109 kJ,C中能量为1.4×109kJ,某种天敌同化的能量为4.2×107 kJ,则该生态系统中从仓鼠到其天敌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为研究草原上的蚂蚁和仓鼠等啮齿动物在种子利用上的种间关系,生态学家在草原上划定3个基本相同的区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如下表。

请补充填写表格内“________”。

【答案】(1)S c(2分) K2~K3
(2)第一营养级(或植物)仓鼠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3)2.8%(2分)
(4)移走所有的蚂蚁群,并围栏隔离(2分)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动、生态系统的功能
26. (12分)下表是生物学工作者收集到的我市某湖区几种生物的食物网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

请据下表和图回答问题:
(1)请绘出食物网:
该食物网中有条食物链,在该食物网中鲫鱼占有个营养级。

(2)假如鲫鱼的食物有1/5来自轮虫,1/5来自螺蛳,1/5来自水草,2/5来自绿藻,能量流动效率按10%计算,该鲫鱼增重2 kg需消耗绿色植物 kg。

(3)鸡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的投入可以给鱼提供食物,从而提高鱼的产量。

鸡粪中的碳元素只能以形式流向鱼。

如果投入鸡粪过多,将导致浮游植物大量增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原因是鸡粪分解后产生的。

【答案】
(1) 5 2
(2)92
(3)有机物 N、P等元素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