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进程中的特殊体验。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五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
五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成语意思,感受关键成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
蕴涵的深入道理。

5、了解孙膑善于分析、顺手推舟、神机妙算的聪明才智。

领会故
事中包蕴的道理:遇事要冷静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控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领会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

教法学法:导学互动
教学准备:
1、搜集相干视频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程:
一、自学导纲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爱好中国的历史故事吗?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穿越时光的隧道,飞回历史的天空。

猜一猜,下面这几个历史故事的主
人公分别是谁?
课件出示:
完璧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
破釜沉舟——(项羽)毛遂自荐——(毛遂)
纸上谈兵——(赵括)卧薪尝胆——(勾践)
破釜沉舟——(韩信)田忌赛马——(孙膑)
师:在《田忌赛马》中,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孙膑的才能。

今天
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车轮,走进《围魏救赵》这篇课文,去进一步领略孙
膑杰出的才能、超凡的聪明和惊人的毅力。

(板书课题)
2、出示导纲,生依照提示了解背景,自主浏览课文。

3、生汇报交换初读课文的收获,师适时点拨引导。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

“学贵有疑,大疑则
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

在自学中你发觉了哪些有探究价值
的问题?(是谁为何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
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浏览之旅。

二、导学互动
1、出示导纲探究性问题。

2、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4、交换汇报,师相机引导、点拨。

出示导纲探究(一):故事起因
1、故事产生的时期背景怎样?
2、魏国军队怎么样?在文中勾画相干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知道,并有感情地朗诵。

(出示重点语句: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带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无敌,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
(抓住“所向无敌”、“势如破竹”、“严严实实”这几个词,一方面说明魏国的强大,庞涓带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战无不胜;另一方面说明面对强大的敌人,齐国救赵国是不容易的。

)
3、为何在这种情形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
(引入“唇亡齿寒”的故事。

齐、赵两国之间相互依靠,有着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

)
过渡:在强大的魏国军队眼前,齐国终究决定出兵,到底斗争结果怎样呢?让我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说一说。

出示导纲探究(二):故事结果
1、文中哪几个成语写出了魏军的失败,同时也反应了围魏救赵的成功?知道后有感情地朗诵。

(出示重点句: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等写出了魏军来不及应对的狼狈和大败时的惨状,反衬了围魏救赵的成功。

)
2、对照浏览前后语段。

过渡:起初魏军是多么强大的一支军队,可现在怎么就成了这样的状态呢?第一让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

接下来合作学习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出示导纲探究(三):分析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
出示第7段:孙膑成竹在胸地说:“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机会吗?
我们现在去救邯郸,会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定很大。

倒不如乘虚而入,直取大梁。

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一定会回师自救。

我们在他们
返回的路途做好准备,以逸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
分角色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想一想孙膑为何要齐军不直奔邯郸
而要直取大梁?
1、分析直奔邯郸的劣势和直取大梁的优势并体会孙膑计策的精妙。

(抓住“成竹在胸”、“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这几个关键词知道孙膑善于分析、顺手推舟的聪明才智,并朗诵出
他的“成竹在胸”。

)
2、抓住“乘虚而入”知道魏国虚在哪?
3、“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一定会回师自救”与哪些事实相符?孙膑采取了哪些行动逼迫庞涓回师自救?
(佯攻襄陵、直奔大梁)(孙膑为何要派兵佯攻襄陵?)(佯攻襄陵的
终究目的是直奔大梁,直奔大梁的目的是逼庞回师,逼庞回师不但能救
赵国,而且能以逸待劳,在桂陵设伏,打败魏军。

)
4、齐军“以逸待劳”又体现在哪?
5、孙膑为何要在桂陵布下网罗密布?
(桂陵是通往魏国的交通要道,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
6、总结出示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
战术上:避实击虚、攻其必救、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知己知彼
行动上:佯攻襄陵、直奔大梁、桂陵设伏
7、你知道“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引申义吗?
三、导学归纳
1、孙膑,我___________您!您真是一位_________的军事家!
2、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反馈训练
此时此刻,你一定被孙膑的计策所折服,你想对孙膑说些什么呢?
五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课文;
学会本课3个生字,2个多音字,知道风干、吸吮、“饿”等词语的意思;
2、进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品悟、有感情朗诵、联系生活想象读,等多种方法朗诵,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逐渐培养自己的语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存;
通过抓关键词,交换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
达能力;
通过想象仿写,初步学习细节描写;
通过小组合作、对照想象,了解反衬法的妙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水的宝贵,知道节省用水,体会母亲的节俭持家,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通过三个生活场景的品读与感悟,提高浏览能力,培养语感,丰
富自己的语言积存;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反衬法,学习细节描写;
教学准备:
学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复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多种方式朗诵,体会水的宝贵,培养语感,积存语言;
初步了解反衬法,学习细节描写;
养成节省用水、珍爱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一、复习导入:(4分钟)
出示一组词语,指生读;巩固多音字,易读错词。

自由交换读书感受,顺势引导,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锤炼用词语概括感受的能力,并引导下一步教学)
基本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苦”、“乐”、“宝贵”、“缺水”等,顺势把苦、乐、宝贵板书到黑板上。

交换读书方法:我们读书就是这样,有了基本的感受后,还应把
自己的感受,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表达出来。

然后再看看作者是用怎样具
体生动的来表述的。

二、精读感悟:(默读5分钟,交换指导朗诵15分钟,其中第一3分钟,第二雨中5分钟,一勺水7分钟)
1、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从而表现出了“水,成
了村子里最宝贵的东西”呢?
默读课文,找到关于水的三个场景,标画出表现水的宝贵的词句,印象特别深入的词,可用三角号标出。

如果有了感受还能用一两个词语
表达出来,写在书边上,那你还养成了读书做批注的良好习惯。

2、读完后,小组内交换标画的词句,后全班交换,教师引导抓住
关键词句,通过感情朗诵,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交换顺序灵活调剂)
(1)、十里挑水
引导抓住“十公里”、“一个小时”、“一担”,读好文章,并
体会取水的不易,突出了水的宝贵;
(小结:从取水的不易,我们可以看出“水,成了村子里最宝贵的
东西”,而且作者奇妙地借助几个数字,就把村里人取水的不易,形象
的表现了出来。

除了数字,作者还借用了村里人的一句话,同学们齐读,指一学生说出感受)
(2)、雨中洗澡
引导抓住:“光溜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纵情
享受”、“触摸与清凉”、“吃”谈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
通过朗诵表现出来。

大人们也加入了,更突出村里人对水的期望。

再指生读,当读不好时,老师语言铺垫,指导学生读出村里人洗
澡时的快乐
作者用了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孩子们雨中洗澡的快乐,衬托出了
村里人对水如此的期望,也表现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宝贵的东西”。

(3)、一勺水冲凉
同学们读标画的词句,抓住:“渐渐”、“滑过”、“倾注”、“吸吮”、“触摸”等,读出四兄弟对这一勺水的享受。

这一勺水就可以带来如此的快乐,说明平时连这些水有吗?
作者用了细节描写,像是慢镜头一样,把这份快乐一点点的享受,渐渐的享受。

让我们也渐渐的咀嚼这段文字,品味这段文字,享受这段文字,
跟四兄弟一起渐渐分享这份快乐!
一起来渐渐的读,想象着读。

这一勺水就带来了如此庞大的快乐,说明平时连这一勺水都没有,人们对水是无比的期望,而且母亲享受得到吗?“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说明什么“水的宝贵、母亲的伟大,母亲为家精打细算!”
(如果学生说不出,老师可这样引导:雨水澡带给了人们过节似的
快乐,可是,这快乐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在这骄阳下劳动的人
们的感觉是……(快要风干了)而四兄弟呢?(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
狗尾巴草真的被晒干了吗?是谁给了狗尾巴草生命之水?指导读。

小结:作者用了十里挑水、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生活场景的
描写,突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宝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备注:如果学生说出了很多文辞很好,但不是自己教学的重点时,引导读正确,然后积存下来就可以了,略处理)
过渡:可是,极度的缺水,明明给村里人带来的是无言的苦,作者却为何要花大量的笔墨来写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快乐呢?(小组讨论,指生说)
三、感悟写法,拓展提升
1、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有水之乐,反衬了平时的无水之苦;以乐衬苦,正是平时非常的缺水,所以才非常的渴盼水,所以当有水“的时候,才有那么多的欢乐;(2分钟)
2、直面旱区(3分钟)
配乐观赏图片,直面感受水的稀少。

观赏完,说感受,(1分钟)
先让学生说,后写;写完,简单交换。

(写2分钟,交换2分钟)
四、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做一期节省用水的手抄报;
推荐浏览:《一碗水的愤慨》、《一滴水有多苦》,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27、水
最宝贵
十里挑水雨中洗澡一勺水冲凉
(细节描写)
反衬
苦乐
五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3
教学要求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知道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仁慈、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重点词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诵、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体会祖母为人仁慈,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知道“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准备: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等。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图,音乐、引入)同学们,盛夏季节,当你看到一池色泽碧绿、青翠清凉的莲叶时,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2、是呀,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这一池青青的莲叶,勾起了我无穷的想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显现出了祖母那慈爱的、淡淡的笑脸,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

到底令作者感动的
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觅答案。

3、齐读课题。

生:莲叶青青(读杰出彩的碧绿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再读莲叶\青青)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知道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成效。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摸索: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习情形。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诵描写“祖国”爱好莲叶的语句。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诵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爱好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爱好,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觅着合适的句子。

)
4、那么,为何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知道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体会祖母为人仁慈、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祖母为人仁慈、关爱他

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为何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体会祖母为人仁慈、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3、通过课文的学习,视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
下来。

教学进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浏览掌控重点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想了祖母那些
令“我”心生感动的事?(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祖母拿
荷叶给小孩治病)
三、品读2-4自然段体会爱好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平常的
事儿吗?我为何会如此感动?(由于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读句子,以读答问):
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食粮。

)
当把一枝枝早已挑好的种藕种下时,祖母(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
到胳膊肘。

)
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
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
当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
人观赏。

[相机板书:爱莲]
过渡:最能表现祖母爱好荷叶的句子是---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知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
小的叶子。

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
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评读,体会“一脸欣喜”。

再练习朗诵,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知道。

3、不管从荷花种植、还是生长的全部进程我们都深切地体会祖母
确切非常爱好荷叶。

由于是十分爱好,祖母下的工夫才会“令人吃惊”。

可她为何要剪下心爱的荷叶呢?
四、品析5-7自然段体会关爱
1、(师:下面咱们再来仔细浏览一下课文的5-7自然段)大屏幕出
示浏览提示,请生读。

(1)默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好
批注。

(2)小组内交换自己画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学习,教师巡查。

3、全班交换,适时点拨。

(随机交换。

本环节以学生发言为序,不以课文自然段为序,学生
交换进程中,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
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象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楚。

” (大屏幕出示)
(1)、请生读。

(2)、交换:你体会到了什么?追问:主要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你
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个别读)
(3)、看图想象:这个孩子的疮到底有多严重?满头的疮又红又肿,又痒又痛,有的已经渗出了脓血,发出一股浓浓的脓血味,头发粘在一
起夏天暑热长疮)是啊,小孩满头都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痒的疮,严
重得让人吃惊,可能祖母这么大年纪了,也很少见过这么严重的疮。


以令祖母吃惊得“丝丝地吸着冷气”,想替小孩忍受痛楚。

疼在孩子身上,可真是急在祖母心里,可见祖母是个多么慈爱、多么仁慈的老人。

(4)、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诵?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议,
挑战刚才这位孩子。

(读的时候,前半句语速稍慢一些,“替”字重读,着急。

体会祖母的仁慈。

)
过渡:看到这种情形,祖母是怎么做的呢?
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请生读,谈你体会到什么?(从“醒过神来”体会
到了祖母明白了孩子需要荷叶放到中药里煎,以荷叶的冷气驱除孩子的
暑气。

——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

“赶快”可以看出祖母动作快。

(从动作快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想快点剪,好让小女孩早点用上(早点剪
早点用早点好),“咔的一声”可以体会到祖母剪得非常干脆,没有一
点犹疑,“的”叶大,作用大,成效好→大方。

祖母爱孩子超过爱荷叶,一心为他人着想。

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诵?(语速要快,语气坚定,不迟疑)(谈完抽生读,读得好:干脆,绝不犹疑谁来向他挑战)齐读。

(读出祖母想尽快帮小孩治好病,尽快减轻小孩的痛楚,急切的心情。

) 板书:剪叶
(2)、推波助澜式的朗诵,对照体会祖母对莲叶的爱好和对别人无
私的帮助。

老师来引读,孩子们反复读“您却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这一句,读的时候孩子们请起立,
还可加上动作。

(出示句子、音乐)第一次由男生读,第二次由女生读,
最后一次,全班孩子读。

尽管种藕时,您弄得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小莲叶快要冒尖时,您百般庇护,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您对莲叶的爱好就像疼爱新生的孙子,可为了治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3)过渡:不仅如此,而且——(读):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
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

为了小孩的病,您舍弃了
自己最爱的荷叶,一家人都觉得惋惜了这一缸好荷叶,可您却——谁来
读读祖母说的话?
C、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冷气逼暑气,荷
叶派上了大用处,不开花也罢了。

” (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加点)注意,祖母说这番话时是怎样说的?(“念念
有词”)怎样说才叫“念念有词”地说?(念念有词:老年人语气腔调慢,低声,自言自语)谁来“念念有词”地说一说。

从祖母的话中你读懂了
什么?
(2)、一物降一物,冷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降伏降服)第二个一物又指什么?(疮)(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
聪明)
派上大用处:莲叶可以观赏,是我家的特殊风景。

荷叶也曾年年
被祖母送给邻居们泡茶喝。

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处。

(你能联系前文来谈,你真会读书。

)
罢了:能换一个词(算了)带进句中吗?(不开花也就算了)(祖母爱
莲叶,盼开花,没了莲叶,自然开不了荷花。

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
好了,比看开荷花还重要。

不开花就算了,不开花胜过了开花的价值。

[板书:关爱他人或乐于助人]
(3)、你认为该怎样有感情地朗诵这句话呢?(读出祖母的语气,“大用处”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请生读。

评议,再读。

4、看板书,小结主要内容。

师:祖母十分爱莲,却绝不犹疑地拿来给小孩儿治病,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前,孩子们提出的疑问:为何看到一池莲叶,“我”就会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相信大家都能解答了吧。

五、学习写法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

师:祖母的这种为人仁慈,关爱他人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作者,不时地勾起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所以作者一看到这田田的莲叶,就触景生情,不由得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

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抒发了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第1段和第8段)(大屏幕出示,音乐)指两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

齐读首尾段。

师:文章开头有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有莲叶想到祖母,像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体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鉴戒一下。

2、探究课题:老师有个疑问,课文明明一直是在写祖母,为何以《莲叶青青》为题呢?青青的莲叶给人们带来的是清凉,祖母就是那为大家带来清凉,带来关爱的青青莲叶。

[板书:勾画荷叶]
孩子们,请在深情地读读课题。

3、拓展延伸:孩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祖母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你能举例说说吗?孩子们,祖母的爱感动着作者,感动着你,也感动着我。

让我们每个人都像祖母那样,把爱的火种,撒向人间吧。

板书设计:
莲叶青青
(幻画荷叶)
(祖母) 爱莲剪叶
关爱他人
五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4
一、教材解读: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4课,是当代散文家赵
丽宏的一篇写月散文,文章以“望月”为聚焦点,角度特殊、构思新颖,清新优美——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作者用生动活泼的文笔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聪明好学、爱空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
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特殊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一个聪明好学、爱空想的小外甥形象跃然纸上。

课文既有丰富鲜活的语言表达,又有优
美如画的意境出现,还有人物形象的诗性流淌。

是一篇很容易激起学生
审美情感教育的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知道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分角色朗诵课文。

背诵默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清课文条理,能联系课文内容,知道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
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诵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存诗句的爱好,启示学生展开
空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应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知道想象的句子,启示学生展开空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
应世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知道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诵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进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跟月亮有关的诗句?能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 李白的《静夜思》、《古朗月行》、《月下独酌》(举杯邀,对
影成三人。

),王维的《竹里馆》、《山居秋暝》(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天际共此时。

)]
历来,月亮被看作是明亮直率的象征,是清纯高洁的象征,是离
别的生发意象,许多大诗人对月亮都情有独衷,因此中国古代咏月诗数
量庞大,内容丰富。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很多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板书: 24、望月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明确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