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重庆第三十四中学高一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重庆第三十四中学高一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
1. 已知主族元素A、B的对应离子A m+与B n-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
(1)A、B两元素所处周期序数的差值为;
(2)A、B两元素的质子数之差为;
(3)A、B两元素所处族序数之差为。
参考答案:
(1) 1 ;(2) m+n ;(3) 8-m-n (每空1分)
略
2. 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
B.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的反应
C.不需要加热就能够发生的反应
D.铁与盐酸的反应
参考答案:
D
略3. 下列关于纯净物、混合物、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正确组合是()
参考答案:
B
盐酸是混合物、醋酸是纯净物、碳酸是弱电解质、氨水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氯水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碳酸钠是化合物、碘酒是碘与酒精的混合物、氢氧化钠是强电解质、冰醋酸是弱电解质、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故B正确;石油是混合物、石灰石是纯净物、水是电解质,故C错误;碳酸钠是强电解质,故D错误。
4. 已知碳元素有两种常见同位素12C和13C;氧元素有三种常见同位素16O、17O、和18O;由这五
种微粒构成的CO2分子中,其相对分子质量最多可能有多少种?
A. 6种
B. 8种
C. 10种
D. 12种
参考答案:
A
5. 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处在什么位置
A.液面下
B.液面上
C.支管口
D.任何位置
参考答案:
C
6. 19世纪中叶,门捷列夫总结了如表所示的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情况。
请回答:
(1)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__________。
A.提出了原子学说B.提出了分子学说
C.发现了元素周期律D.发现能量守恒定律
(2)该表变化表明__________。
A.事物的性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B.元素周期表中最右上角的氦元素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C.第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肯定比同周期的第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
D.物质发生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按照表中元素的位置,认真观察从第ⅢA族的硼到第ⅦA族的砹连接的一条折线,我们能从分界线附近找到__________。
A.耐高温材料B.新型农药材料
C.半导体材料D.新型催化剂材料
(4)据报道,美国科学家制得一种新原子X,它属于一种新元素116号元素(元素符号暂用X代替),关于它的推测正确的是__________。
A.这种原子的中子数为167 B.它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6周期
C.这种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D.这种元素的原子易与氢化合
参考答案:
(1)C (2)CD (3)C (4)AC
(1)A.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A错误;B.19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提出原子-分子学说,B错误;C.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C正确;D.1756年俄国罗蒙诺索夫首先能量守恒定律,D错误;答案选C。
(2)A.图示显示不同元素的递变规律,A错误;B.氦为稀有气体,性质最稳当,B错误;C.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ⅠA族元素的失电子能力肯定比同周期ⅡA族元素的失电子能力强,C正确;D.同周期,随原子序数递增,元素从活泼金属→金属→两性元素→非金属→活泼非金属排列,物质发生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D正确;答案选CD;
(3)耐高温的合金材料在过渡元素区寻找;制农药的元素在周期表右上方的非金属元素区寻找;做催化剂的元素从过渡元素区寻找;作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寻找,而从ⅢA族的硼到ⅦA族的砹是元素周期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所以作半导体材料的元素,答案选C;
7. 将一定量的钠铝合金置于水中,合金全部溶解,得到20 mL OH—浓度为1mol/L的溶液,以及一定量的H2;然后用1 mol/L的盐酸反应,沉淀质量与消耗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图中m值为1.56 g
B.标准状况下产生氢气896 mL
C.原合金质量为0.92 g D.图中V2为60 mL
参考答案:
A
略
8. 下列各组混合物中,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是( )
A.酒精和水
B.碘和四氯化碳
C.水和四氯化碳
D.汽油和植物油
参考答案:
C
略
9. 只用一种试剂鉴别NH4Cl,K2SO4,(NH4)2SO4,AlCl3、FeCl3五瓶溶液,该试剂是()A.NaOH B.Ba(OH)2C.KSCN D.BaCl2
参考答案:
B
【考点】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分析】根据溶液颜色可以鉴别出FeCl3,检验硫酸根离子可以用钡离子,检验铵根离子可以用氢氧根离子,所以鉴别五种物质时可以使用Ba(OH)2溶液,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用氢氧化钠溶液能够鉴别氯化铝溶液,但是无法鉴别NH4Cl、K2SO4、(NH4)
2
SO4,故A错误;
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后,只产生气体的为NH4Cl,只产生白色沉淀的为K2SO4,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的为AlCl3,生成红褐色沉淀的为FeCl3,具有沉淀有生成气体的为(NH4)2SO4,所以能够用Ba(OH)2鉴别,故B正确;
C.KSCN只能鉴别出FeCl3,无法鉴别其它物质,故C错误;
D.氯化钡溶液能够与硫酸钾、硫酸铵反应,但是无法鉴别二者,且氯化钡不与氯化铵、氯化铝、氯化铁反应,所以无法用氯化钡溶液鉴别该5种物质,故D错误;
故选B.
10. 对于可能存在的第119号元素,有人称之为“类钫”。
根据周期表结构及元素性质变化趋势,判断下列有关“类钫”的预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类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八周期,在化合物中显+1价
B. “类钫”元素的非金属性极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酸
C. “类钫”单质遇水剧烈反应,可能发生爆炸
D. “类钫”单质的密度大于钫单质,且大于1g/cm3
参考答案:
B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119号"类钫"是第八周期IA族的元素,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类钫"属于碱金属元素;二,"类钫"在周期表中处于碱金属元素钫的下方。
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具有相似性和递变性来解答。
详解:A.因碱金属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根据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最高正化合价,可知"类钫"在化合物中呈+1价,故A正确;
B. 因碱金属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碱,故B错误;
C. 因碱金属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活泼性比钫还强,单质遇水剧烈反应,可能发生爆炸,故正确;
D.因碱金属从上到下,单质的密度逐渐增大,"类钫"的密度应是碱金属中最大,故D正确;故本题选B。
11. 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当电路中通过10mol电子时,理论上析出铝的质量是
A、90g
B、180g
C、270g
D、360g
参考答案:
A
略
12. 若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1molFe与足量稀硝酸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2N A
B. 标准状况下,11.2LH2O中含有的原子数为1.5N A
C. 0.5mol/LFe2(SO4)3溶液中,SO42-的数目为1.5N A
D. 1molN2所含的原子个数为2N A
参考答案:
D
A、由于硝酸过量,1mol铁完全反应生成了1mol铁离子,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转移的电子数目为3N A,选项A错误;
B、水是液体,11.2L的水在标准状况下大于0.5mol,选项B错误;
C、没有给定溶液体积,无法求算SO42-的数目,选项C错误;
D、每个N2由两个氮原子构成,则1molN2所含的原子个数为2N A,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注意硝酸与铁反应时硝酸的量对发生电子的转移情况的影响、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等,注意熟练掌握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之间的转化关系。
易错点是选项C,没有给定溶液体积,容易忽略判断而造成错误。
13. 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以镍板为电极插入KOH溶液中,分别向两极通入乙烷(C2H6)和氧气,其中某一电极反应式为C2H6+18OH--14e-===2CO32-+12H2O。
有关此电池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 通入乙烷的电极为负极
B. 放电一段时间后,KOH的物质的量浓度将下降
C. 参加反应的O2与C2H6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7
D. 溶液中的OH-向负极移动
参考答案:
C
【详解】A、在燃料电池中,通入氧气的一极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通入乙烷的电极为负
极,发生氧化反应,A正确;
B、电池工作过程中,电池总反应为2C2H6+8OH-+7O2=4CO32-+10H2O,反应消耗KOH,因此放电一段时间后,KOH的物质的量浓度将下降,B正确;
C、原电池中两极上转移的电子相等,当有28mol电子转移时,正极上消耗7molO2,负极上消耗
2molC2H6,正极与负极上参加反应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7:2,C错误;
D、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溶液中的OH-向负极移动,D正确。
答案选C。
14. 短周期元素X、Y、Z、W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W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 3 倍。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rW>rZ>rY>rX
B. 含Y 元素的氧化物的硬度大于金刚石
C. 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X>W
D. Z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易溶于水
参考答案:
C
【分析】
由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X处于第二周期,Y、Z、W处于第三周期,而W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 3 倍,则W为S,可推知X为N元素、Y为Al、Z为Si,据此分析。
【详解】由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X处于第二周期,Y、Z、W 处于第三周期,而W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 3 倍,则W为S,可推知X为N元素、Y为Al、Z为Si。
A.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一般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故原子半径:rY>rZ>rW>rX,选项A错误;
B. 含Y 元素的氧化物Al2O3的硬度很大,但小于金刚石,选项B错误;
C.非金属性N>S,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性,X的氢化物为NH3,W的氢化物为H2S,热稳定性:NH3>H2S,选项C正确;
D. Z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2SiO3或H4SiO4均难溶于水,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5. 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它与卤素相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A.一定是共价键
B.一定是离子健
C.可能是共价键,也可能是离子键
D.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参考答案:
C
【考点】化学键.
【分析】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该元素可能为金属元素,如碱金属元素、第IB族、第VIB族元素,可能是非金属元素,如H元素,与卤素相结合时可能形成共价键、可能形成离子键,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该元素可能为金属元素,如碱金属元素、第IB族、第VIB族元素,可能是非金属元素,如H元素,与卤素相结合时,如果结合生成HCl,则只含共价键,如果结合生成NaCl等,只含离子键,故选C.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通过海水晾晒可得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CaCl2、Mg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以下是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步骤如图:
(1)在第①步粗盐溶解操作中要用到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3)第④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相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搅拌、加速溶解(2) Na2SO4
(3)CaCl2 BaCl2 Ca2++CO32﹣=CaCO3↓ Ba2++CO32﹣=BaCO3↓
【分析】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CaCl2、MgCl2、Na2SO4杂质,即除去镁离子、钙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泥沙,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样品溶解之后,可先加入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再加入氯化钡除去硫酸钠,或先加入氯化钡除去硫酸钠,再加入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最后加入碳酸钠,以除去CaCl2和过量的BaCl2
,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最后
再用盐酸处理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最后进行蒸发、结晶、烘干等操作得到精盐,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1)粗盐溶解操作中要用玻璃棒搅拌,加速了液体的流动,使固体很快溶解,即目的是搅拌、加速溶解;
(2)第②步操作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其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硫酸钠,化学式为Na2SO4;
(3)第④步操作加入过量的碳酸钠,其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钙以及过量的氯化钡,化学式分别是CaCl2、Ba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Ca2++CO32-=CaCO3↓、Ba2++CO32-=BaCO3↓。
【点睛】本题考查粗盐的提纯,侧重于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的考查,把握流程中试剂的加入发生的化学反应及操作为解答的关键,试剂的加入顺序是解答的易错点。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10分)实验室需要0.1 mol /L氢氧化钠溶液100 mL,现有2 mol /L氢氧化钠溶液。
(1)计算所需2 mol /L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2)完全中和50 mL已配制溶液,需要1 mol/L的盐酸的体积为多少?
参考答案:
(10分)5mL 5 mL(各5分)
18. 标准状况下的HCl气体4.48L溶于水形成100ml溶液,然后与足量的铁屑充分反应。
计算:(1)生成H2的体积;
(2)将生成的FeCl2配成400ml溶液后,从中取出10ml溶液,则取出的溶液中FeCl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2.24升(2)0.25mol/L(每小题2分,共4分)
略
19. 在标准状况下,将5.6LCO2通过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后,求所生成的碳酸钠的质量和氧气的物质的量。
参考答案:
设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m(Na2CO3),氧气的物质的量为n(O2)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44.8L 212g 1mol
5.6L m(Na2CO3) n(O2)
列比例求解:m(Na2CO3)=26.5g n(O2)=0.125 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