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遂溪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遂溪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这是一座用人名来命名的城市,它叫爱迪生市。
19世纪70年代末,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
正是在这里开创了一个时代。
以下各项不符合事实的是()
A. 电力逐渐取代蒸汽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能源
B. 爱迪生最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C. 由电力使用引发的一系列技术革命,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拉第最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爱迪生只是在电能利用方面成就显著,故B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表述正确,故排除。
故选B。
2.江南制造总局在其办公厅和各厂办公所门口都悬挂着两块虎头牌和拷打工人的刑具“水
火棍”。
工人常遭鞭打和“枷号示众”,受惩罚重者还要进牢房。
这表明洋务运动中的军事企业()
A. 在管理上具有封建性
B. 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C.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D. 其工人由士兵充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悬挂着两块虎头牌和拷打工人的刑具‘水火棍’。
工人常遭鞭打和‘枷号示众’,受惩罚重者还要进牢房”等可理解到,这是一种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管理方式比较落后,A符合材料的描述,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洋务运动中军事企业的利润、性质以及工人的由来问题,据此直接
排除BCD。
故选A。
3.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
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
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的是( )。
A. 禁烟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实际上就是迈出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因此B项符合史实;A项是打击英国的鸦片走私,故排除;CD项是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故排除。
故选B。
4.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
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A. 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B. 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 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 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的殖民扩张,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欧洲的殖民主义者对美洲等殖民地野蛮的屠杀、掠夺、奴役,给美洲等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故D项合题意;A项在非洲体现更明显,故排除;BC项与题干关系不大,故排除。
故选D。
5.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
国”,它是1984年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A.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 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提取及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当代中国的开放……它是1984年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即1984年中国实行的对外开放;“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即1984年国家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故C项正确;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80年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1988年确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故ABD项错误。
故选C。
6.设想你是一位19世纪70年代的投资企业家,从投资少、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
于哪一领域( )。
A. 重工业
B. 军事工业
C. 农业
D. 轻工业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只有轻工业有一定的市场和竞争能力,而且它关系着国计民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是比较理想的投资方向,也符合题干“投资小、见效快”的要求,故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D。
7.中国的民族工业产生后,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因为()
A. 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B. 沿海农民比内地农民富裕,市场较广阔
C. 西方列强入侵早,自然经济解体快
D. 官办企业较多,利于资金流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多在沿海地区。
随着列强入侵,东南沿海自然经济解体最快,为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C项符合题意;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选项都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8.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
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
是()
A.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分水岭,故C正确;ABD涉及的时间均在20世纪80年代,故排除。
故选C。
9.“美洲的贵金属来到西班牙就像雨点倾注于屋顶,结果全流走了。
”该观点是指西班牙
掠夺的大量财富()
A. 主要流入王室贵族手中
B. 主要流向了罗马教廷
C. 主要流入商品生产发达的国家
D. 主要流入东方国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及学生理解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美洲的贵金属来到西班牙就像雨点倾注于屋顶,结果全流走了”和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掠夺来的财富并没有在本国转化为资本,而是流入商品生产发达的英国与荷兰等国,C项正确;ABD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10.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
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
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 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 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D.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的是洋务运动,故A项错误;只从表格数据看不出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B;维新变法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注意表格中工人人数的增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故D合题意。
故选D。
11.2008年l0月7日《人民日报》发布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之一《对全国18个典型
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报告显示这18个地区不仅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而且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 )。
①首次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
段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情况,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能力。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④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①③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故排除BCD。
故选A。
12.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
A. 人民公社好
B. 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
C. 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 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所学可知,AB没有体现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故排除;.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将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故C合题意;D反映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只拥有土地使用权,故排除。
故选C。
二、简答题
13.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
请回答:
(1)建国后,我国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请指出“一五计划”的目的及主要意义。
(2)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两次重要会议。
这两次会议在党的工作重心上都作出了什么相同决策?请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标志性意义。
(3)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型。
指出“根本转型”的内涵及基本达成的标志。
(4)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宏伟历程,你认为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有哪些?
【答案】(1)目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相同: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3)内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标志:21世纪初,我国商品资源基本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4)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事求是;改革开放。
【解析】(1)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目的及主要意义,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1953年至1957年我国进行了一五计划,其主要目的是: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角度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工作重心上都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相同决策;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3)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故“根本转型”的内涵是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达成的标志是:21世纪初,我国商品资源基本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4)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宏伟历程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认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等方面解答即可。
14.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
国的农耕文明领先世界。
进入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中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凤凰涅槃的重生过程。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请你分析发展的原因。
(2)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受到了来自国外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具体是什么?
对小农经济有何影响?
(3)从1956年到1978年,我国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重农抑商政策的倡导。
(2)冲击力:西方的经济侵略(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
影响: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3)变化过程: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启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影响因素: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生产组织形式;国家政策;宏观经济的变革等。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状况,旨在考查知识迁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史实,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地主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与农业耕作工具的改进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知识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
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冲击力及影响”要求,避免只回答一个方面。
关于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把握到答案,即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关于第二小问,明确题干“对小农经济的影响”要求,把握到“导致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断瓦解”维度展开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相关调整,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题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
关于第一小问,要注意题干“从1956年到1978年”时间段,避免答非所问,不能够回答出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把握到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关于第二小问,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到“要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以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即可。
(4)本题考查对影响农业发展相关因素的认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本题立意,并结合前面三个小题的答案展开分析和认知,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生产组织形式、国家政策以及生产关系变革等。
三、材料解析题
15.“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
历史画面。
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一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
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
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1914年“一战”爆发。
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产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竟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三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
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
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
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材料四荣德生1943年书写对联“意诚言必中,心正思无邪”。
从中可以看出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 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3) 材料三中的“同根相煎”是何意?
(4) 下材料四中的经营理念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弘扬、借鉴的精神是什么?
【答案】(1)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
(2)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
(3)国民党发动内战,社会政局动荡。
(4)诚信经营、诚实守信等。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
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别展开,不能够笼统地作
答。
关于“有利因素”,根据材料信息“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兴办实业的官员”,把握到“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即可;关于“不利因素”,根据材料信息“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把握到“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
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根据材料信息二“西方列强忙于战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等展开分析和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等。
(3)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三信息“抗战后”、“通货膨胀”,材料涉及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把握到“国民党发动内战,社会政局动荡”维度,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商业的经营理念,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以上材料,归纳出诚信经营、诚实守信等,言之有理即可。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情总是发展的。
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
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
材料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防止出现下面漫画中“新农村规划者”的所做所为。
材料三 1978年中国迎来了伟大的转折。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也发生了一场意义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
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消化、吸收、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作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6年底我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中“新农村规划者”的行为与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什么大规模集体运动最为类似?
(3)据所学知识,材料三中“尝试”变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率先“尝试”变革的“中国最贫困的省份”有哪几个省份?这种变革的措施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基本建立,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2)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首先“尝试”变革的是安徽、四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主要原因:中国独立自主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浦东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精神支柱。
【解析】(1)本题考查一化三改造及学生的识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1956年底我国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是: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基本建立,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2)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漫画中“三个月建成”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与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最为类似。
(3)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及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978年中国迎来了伟大的转折。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也发生了一场意义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可知“尝试”变革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据所学知识它的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第二三小问,学生根
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即首先“尝试”变革的是安徽、四川;这种变革的措施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二小问,关于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学生可结合近现代历史,从外交、对外政策、思想等方面回答,如中国独立自主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浦东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精神支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