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色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色谱分析
1、色谱流出曲线图能说明哪些问题?
①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判断样品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

②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峰位),可进行定性分析。

③根据色谱峰的面积或峰高,可进行定量分析。

④色谱峰的区域宽度,是评价色谱柱分离效能的依据。

⑤色谱峰两峰间的距离,是评价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2.根据Van Deemter议程式, HPLC提高柱效的方法有哪些?或 HPLC法降低板高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①采用粒径小、窄粒度分布的球形固定相,首选化学键合相,用匀浆法装柱。

②采用低粘度流动相,低流速(1mL/min)
③柱温一般以25~30℃为宜。

太低,则使流动相的黏度增加,温度高易产生气泡。

用不含有机溶剂的水溶液为流动相的色谱法(如IEC、IC)可按需升温。

3.什么是正相色谱?什么是反相色谱?HPLC常用反相色谱,它最常用的固定相和流动相是什么? 各适用于分离哪些化合物?
①正相色谱: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的液-液色谱法。

反相色谱: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的液-液色谱法。

②反相固定相:C18、C8 流动相:甲醇、乙腈、水
③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和极性较弱的化合物。

4. 一个好的检测器应具备什么条件?HPLC中可使用的检测器有哪些?你在实验中用过哪些检测器,它们有何特点(包括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适用于何种物质的检测)?属于哪种类型? 灵敏度高、噪音低、线性范围宽、重复性好、适用化合物的种类广泛等性能。

HPLC中可使用的检测器: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化学发光检测器。

紫外检测器特点:①灵敏度高,噪声低。

②不破坏样品,能与其他检测器串联,可用于制备色谱。

③对温度及流动相流速波动不敏感,可用于梯度淋洗。

④属浓度型检测器。

紫外检测器的应用范围:主要用于检测具有π-π或p-π共轭结构的化合物。

如芳烃与稠环芳烃、芳香基取代物、芳香氨基酸、核酸、甾体激素、羧酸与羰基化合物等。

5.流动相和分析液都不能有气泡,为什么?常用的除气方法有哪些? 流动相和分析液都不能有不溶物,为什么?如何处理?
⑴因为溶解在溶剂中的气体会在管道、输液泵或检测池中以气泡形式逸出,影响正常操作的进行。

①溶剂中的CO2使得电导检测器的背景增大。

②检测池中的气泡,使得信号不稳定,常出现系列假峰(特别是当柱子加温使用时)。

③色谱柱内的气泡,使柱效降低。

④输液泵内的气泡,使活塞动作不稳定,流量变动,严重时无法输液。

脱气方法:用惰性气相(如氦气)驱除溶剂中的气体;加热回流;真空脱气和超声波脱气。

⑵不溶物会堵塞色谱柱。

使用前用0.45um孔径的滤膜过滤。

6.HPLC对流动相有哪些要求?
①不与固定相发生化学反应
②对试样有适宜的溶解度,使k在 1-10范围内
③与检测器相适应
④黏度小
⑤纯度高,无机械杂质
⑥使用前需脱气
7ODS是什么?如何制成的,有何特点?
ODS是指十八烷基。

将十八烷基氯硅烷试剂与硅胶表面的硅醇基,经多步反应生成ODS键合相。

特点:有较高的碳含量和更好的疏水性,对各种类型的生物大分子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8用ODS柱分析试样中两种弱酸性物质(pKa可能在2-5范围内),以一定比例的甲醇-水或乙腈-水为流动相时,保留时间短,分离度差,应如何改变流动相以改善分离度?
答:首先增加水含量,以延长保留时间,提高分离度,如果效果不好,可采用离子抑制色谱法。

用醋酸(盐)或磷酸(盐)等缓冲液,使流动相pH降低至3,如果还不能使保留时间延长,说明酸度较强(pKa<3),则可采用离子对色谱法,用四丁基胺磷酸盐等作离子对试剂,在较高pH下(如pH 5-7)进行分离。

9 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主要异同点。

相同:兼具分离和分析功能,均可以在线检测
主要差别:分析对象的差别和流动相的差别
分析对象
GC :能气化、热稳定性好、且沸点较低的样品,
高沸点、挥发性差、热稳定性差、离子型及
高聚物的样品不可检测
占有机物的20%
HPLC :溶解后能制成溶液的样品,
不受样品挥发性和热稳定性的限制
分子量大、难气化、热稳定性差及高分子
和离子型样品均可检测
用途广泛,占有机物的80%
10何谓化学键合相?常用的化学键合相有哪几种类型?分别用于哪些液相色谱法中?
采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将固定液键合在载体表面上,所形成的填料称为化学键合相。

优点是使用过程不流失,化学性能稳定,热稳定性好,适于作梯度淋洗。

目前常用的Si-O-Si-C 型键合相,按极性分为非极性,中等极性与极性三类。

①非极性键合相:常见如ODS 键合相,既有分配又有吸附作用,用途非常广泛,用于分析非极性或弱极性化合物;②中等圾性键合相:常见的有醚基键合相,这种键合相可作正相或反相色谱的固定相,视流动相的极性而定:③极性键合相:常用氨基、氰基键合相,用作正相色谱的固定相,氨基键合相还是分离糖类最常用的固定相。

11离子色谱法,反相离子对色谱法与离子抑制色谱法的原理及适用范围有何区别?
离子色谱法(Ion Chromatography) :用离子交换树脂为固定相,电解质溶液为流动相。

以电导检测器为通用检测器。

试样组分在分离柱和抑制柱上的反应原理与离子交换色谱法相同。

离子色谱法是溶液中阴离子分析的最佳方法,也可用于阳离子分析。

反相离子对色谱法(IPC 或PIC) :反相色谱中,在极性流动相中加入离子对试剂,使被测组分与其中的反离子形成中性离子对,增加k 和tR ,以改善分离。

适用于较强的有机酸、碱。

反相离子抑制色谱:在反相色谱中,通过加入缓冲溶液调节流动相pH 值,抑制组分解离,增加其k 和tR ,以达到改善分离的目的。

适用于极弱酸碱物质(pH=3~7弱酸;pH=7~8弱碱;两性化合物)
12试讨论影响
根据分离方程式 可知分离度R 受n 、r 和k 的影响,其中n (或H 除了受固定相种类影响外,更主要的是流动相溶剂种类(选择性)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组分与流动相(或固定相)间分子作用力,即选择性k 主要受溶剂强度及混合溶剂配比的影响。

提高分离度:①选择适宜种类和粒度小且均匀的固定相,并填充均匀。

②选择强度适当的流动相,获得适宜的k
③试验用选择性不同的溶剂或混合溶剂,提高分离度
④还可适当延长柱长或调节柱温来提高分离度。

13试讨论反相HPLC的分离条件的选择。

反相HPLC常用非极性固定相,可以选择键合碳链长度不同或含碳量、覆盖度不同的固定相,还可以选用中等极性甚至极性固定相。

以极性溶剂为流动相,常用水或水-甲醇、水-乙腈。

如果被分离物是弱酸或弱碱,则需选用pH一定的缓冲溶液为流动相,抑制弱酸或弱碱的解离
14什么叫梯度洗脱?它与GC的程序升温有何异同?
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按一定程序不断改变流动相的组成或浓度配比,称为梯度洗提。

程序升温与梯度洗脱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有效分离样品,但是前者连续改变的是流动相的极性、pH或离子强度,而后者改变的温度。

程序升温也是改进气相色谱分离的重要手段。

15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原理及特点是什么?
1.ELSD原理
恒定流速的色谱仪(高效液相、逆流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等)洗脱液进入检测器后,首先被高压气流雾化,雾化形成的小液滴进入蒸发室(漂移管,drift tube),流动相及低沸点的组分被蒸发,剩下高沸点组分的小液滴进入散射池,光束穿过散射池时被散射,散射光被光电管接收形成电信号,电信号通过放大电路、模数转换电路、计算机成为色谱工作站的数字信号——色谱图。

2.特点
1.洗脱液需要雾化,所以雾化气流的纯度和压力会影响检测器的信噪比。

2.流动相要蒸发掉,a/所以不能使用不易挥发的物质来调节流动相的pH值。

b/可以通过蒸发温度的调节来使比被测物质沸点低的组分蒸发。

c/在不使被测物质蒸发的前提下,温度越高,流动相蒸发越完全,色谱图基线越好、信噪比越高。

d/如果被测物质沸点接近或低于流动相的蒸发温度,则无法检测;不过,100%的水做流动相,蒸发室温度也才设为150摄氏度,沸点比水低的有机物质完全可以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检测了。

e/由于流动相和溶剂蒸发了,使用ELSD检测器收集的色谱图一般没有溶剂峰;而且梯度洗脱没有折光视差效应,一般不会出现基线漂移。

3.检测光散射变化,所有进入到散射池的物质都可被检测,而且响应值只与物质的量(?质量)有关。

4.浓度跟峰面积不成线性,分别取自然对数后成线性。

16毛细管电泳中常用的分离模式有哪些?每种操作模式的分离机制有什么区别?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CZE):电泳淌度的差别,分离离子。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MEKC)、毛细管电色谱法(CEC):电泳淌度与分配系数差别, 分离中性分子与离子。

环糊精电动毛细管色谱法(CDEKC):电泳淌度与分配系数差别, 分离手性分子。

凝胶毛细管电泳法(CGE):电泳淌度与筛分作用(正筛子,分子尺寸),小个分子先出柱。

等电聚焦毛细管电泳法(IEFCE):等电点差别而分离, 分离两性分子
毛细管电色谱法(CEC)
17高效毛细管电泳为什么能实现高效和高速分离?
由于毛细管能抑制溶液对流,并具有良好的散热性,允许在很高的电场下(可达400v/cm 以上)进行电泳,因此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高效分离。

例如可以在3.1min内分离36种无机及有机离子,把碱金属和镧系元素的24种样阳离子完全分离仅需 4.1min,分离效率可达105~107块/m.
18、用什么方法可以测定电渗流迁移率?
利用中性分子的出峰时间可以测定电渗流迁移率。

19影响毛细管电泳谱带展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在毛细管电泳中,影响谱带展宽的原因主要是分子扩散、自热、吸附,另仪器死体积也会使谱带变宽。

20在毛细管电泳过程中,为什么阳离子,阴离子,中性分子向一个方向移动?
在毛细管区带电泳中,毛细管内壁如果没有进行修饰,正离子迁移的方向与电渗方向一致,负离子迁移的方向与电渗方向相反。

因此,正离子在毛细管的迁移速度加快,负离子在毛细管的迁移速度减慢。

多数情况下,电渗的速度比电泳速度快5-7倍,故在毛细管中负离子也总是向负极移动。

所以在毛细管区带电泳中利用电渗流可将正/负离子和中性分子一起朝一个方向移动。

21如何选择毛细管区带电泳的分离条件?
22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和毛细管区带电泳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MECC可以分离中性分子?
毛细管区带电泳:仅为缓冲液,或者其中加入了部分添加剂,若加入表面活性剂也要求其浓度不能达到临界胶束浓度。

常用来分离在缓冲液中带电的离子。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是指缓冲液中加入了大雨临界胶束浓度的表面活性剂而形成胶束。

常用来分离中性分子。

23毛细管电泳CE的驱动力、分离机理与HPLC有何不同?CE的柱效为何高于HPLC?
CE是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

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依据样品中各组成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液相分离技术。

HPLC是由于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使得保留时间不同而分离。

根据Van Deemter方程可知,影响柱效的因素包括涡流扩散项、纵向扩散项和传质阻力项。

在毛细管电泳中,使用空心毛细管柱,无涡流扩散项,毛细管内壁也不涂渍固定液,消除了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间平衡所需的时间,传质阻抗项趋零,而高效液相色谱中存在两种影响因素,因而CE的柱效高于HPLC。

24 电渗速度受哪些因素响?
1.电场强度的影响:电渗流速度和电场强度成正比,当毛细管长度一定时,电渗流速度正比于工作电压。

2.毛细管材料的影响:不同材料毛细管的表面电荷特性不同,产生的电渗流大小不同;
3. 电解质溶液性质的影响:
(1)溶液pH的影响
(2)阴离子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浓度相同而阴离子不同时,毛细管中的电流有较大
差别,产生的焦耳热不同。

4. 温度的影响:毛细管内温度的升高,使溶液的黏度下降,电渗流增大。

5. 添加剂的影响
(1)加入浓度较大的中性盐,溶液离子强度增大,使溶液的黏度增大,电渗流减小。

(2)加入表面活性剂,可改变电渗流的大小和方向;
(3)加入有机溶剂如甲醇、乙腈,使电渗流增大。

25、PHCE 影响分离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工作电压,毛细管有效长度与总长度比,有效淌度差
26 电渗流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毛细管电泳的流型是“塞子”状的平面流型?它有什么优点?
毛细管内溶液溶液在电场作用下整体朝一个方向迁移。

CE 的电流是流体相对于带电管壁移动的一种现象,它使整个流体像一个塞子一样以均匀速度向前运动, 使整个流型呈近似扁平型的“塞式”流 。

它使溶质区带在毛细管内原则上不会扩张。

但在HPLC 中,采用的压力驱动方式使柱中流体呈抛物线型, 其中心处速度是平均速度的两倍, 导致溶质区带本身扩张, 引起柱效下降, 使其分离效率不如CE 。

27你认为对紫外没有吸收或吸收太少的样品,用HPLC 检测该如何处理?
可选择荧光检测器、蒸发光检测器等等,总而言之需要的样品主成分要在检测器上有响应信号。

或者采用衍生的方法,使检测物在紫外区有吸收。

28 手性药物的拆分你可用什么方法?
1、高效液相色谱 (HPLC):间接法(又叫非对映体拆分法或柱前手性衍生化法);手性固定相(CSP )法;手性流动相添加剂(CMPA )法。

2、气相色谱 (GC)(样品需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及热稳定性)。

3、毛细管电泳(HPCE)。

4、超临界流体色谱(SFC)。

29 影响R 的因素?
增大柱效n ,影响峰形;增大容量因子k ,影响峰位;提高分配系数比α,影响峰间距。

31.计算题
例. 对于一个混合物的分离得到三个峰,分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主要异同点别为阳离子(t =78s)、 中性化合物(t=132.8s)和阴离子(t=264.6s)。

所用毛细管总 长度为48.5 cm ,有效长度为40 cm ,施加电压为10 kV 。

试求算电渗淌度以及不同离子的表观淌度和电泳淌度。

例: 设某CZE 系统的毛细管长度Lt=65cm, 由进样口至检测器长度Ld=58cm,分离
电压V=20kV ,扩散系数D=5.0⨯10-9m2/s 。

测得某中性分子A 的迁移时间是9.96min 。

app eo ep μμμ=+app d d R L L L t u V
μ==⋅
(1) 求出该系统的电渗淌度;(2) 求电泳淌度为2.0⨯10-5cm2/Vs的阴离子B的迁移
时间;(3) 以A计算理论塔板数;(4) 求A与B的分离度。

解:(1)μapp=(L d / t)/(V/ Lt)
μapp =58⨯65/ (9.96⨯60⨯20000)
=3.2⨯10-4cm2/Vs
(2) tB/tA=μA/⎢μ
tB= 9.6⨯3.2⨯10-4/ (3.2⨯10-4-2⨯10-5) =11min
3) n =μA⨯V/2D
=3.2⨯104⨯20000/2⨯5.0⨯10-5
= 6.4⨯104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