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说课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芣苢》写作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 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 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瑶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 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 所作的歌谣。
4.通过这次阅读《诗经》的活动,你感受到这部诗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答案 (示例)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语言,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而且影响了中 国人的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返回
芣苢
《诗经 ˙周南》
了解《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 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 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 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写作特色
“四言”诗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体,是中国汉代以前通行的诗歌形式。 《诗经》是这种诗体的代表。四言诗四字一顿, 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单纯而有天 籁的意味。但是,因为节奏过于短促,缺少内部变化,也显得有些呆板,不适于表 现日益复杂的生活和情感。 四言诗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 如东汉末年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 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
(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这样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3.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喜欢从《诗经》中取名字。请根据下面的诗句说 出历史上以此取名的人物与其身份。 诗句:“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诗经·小雅·楚茨》) 孔明:完备周详,庄重而有条不紊。 答:_诸__葛__亮__,__字__孔__明__。__三__国__时__期__著__名__的__政__治__家__、__军__事__家__。____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 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个事物。
3.走近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

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了___诗__人__与__亲__人__抢___收__小__麦__的__情______,表
现劳了作_的__繁__忙__与__辛__苦_______。

任务活动二 赏析技巧,体悟情感 (一)《芣苢》 1.《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 案 (1) 这首诗 采用了重章 叠句的形式 , 全 诗 三 章 十 二 句 , 只 有 动 词 (“采”“有” “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 (2)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 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了越 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十个字概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分“大雅”和“小雅”。
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宗庙祭祀时演出。 作品特色 “四言诗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体,是中国汉代以前通行的诗歌形式。街 《诗经》是这种诗体的代表。四吉 诗四字一顿, 节麦鲜明,简单明快,单纯而有天籁的意味。但是,因为节奏过于短促, 缺少内部变化,也显得有些 呆板,不适于表现日益复杂的生活和情感。 四言诗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 如东汉末年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 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干里。烈士薯年, 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
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 手法。
“风”又称“国风”,“国风”是当时各地流行的民谣,带有地方 色彩。“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颂”是贵族在宗庙中祭祀鬼神、赞 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思考:《苯莒》诗中“采、有、掇、捋、袺、襭 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 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答案 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 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 的对比。 4.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 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 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 累。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 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 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 华。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返回

XUE XI REN WU ER QING JING YU REN WU
2.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那么,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答案 诗中没有直接写采芣苢的人,但读来却让人眼前出现了三三两两、 三五成群的女子,她们于平原旷野、你追我赶、群歌互答的欢快劳动的 场景。几个动词,把她们欢快的心情、收获的喜悦伴着音乐节奏传达了 出来。
(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3.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社会 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 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 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 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的韵脚。
芣苢
采采 芣/苢,薄言 采/ 之。采采/ 芣苢,薄言/ 有之。
采采 芣/苢,薄言 掇/ 之。采采/ 芣苢,薄言/ 捋之。
采采 芣/苢,薄言 袺/ 之。采采/ 芣苢,薄言/ 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 新/ 麦 继/ 陈/ 谷,赖有/ 诸孙/ 替/ 老人。
三夜 阴/ 霪 败/ 场/ 圃,一竿/ 晴日/ 舞/ 比邻。
学习任务二 情境与任务
学完本课后,你班拟开展以“读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 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出自《诗经》。请根据 诗句提取成语并解释。 (1)“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云汉》) 成语:_兢__兢__业__业___ 解释:小_心___谨__慎__,__认__真__负__责___。___ (2)“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 成语:_孔__武__有__力___ 解释:非_常__勇__猛__有__力__。______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综观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
答案 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 后两联写疼爱、赞赏之情: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酤、赋诗足精神。
学习资源
1.走近《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 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投桃报李 成语:___________ 解释: _他__送__给__我__桃__儿__,__我__拿__李__子__回__送__他__,__泛__指__相__互__赠__答__,__友__好_ 往来。
2.《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成为名言警句,下面是习近平主席引用过 的名句,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典出:《诗经·大雅·荡》 释义: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始善终。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六义 “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 表现手法。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 瑶;《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 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 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社会生 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第二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第6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 巧。
任务情境
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 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 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 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近苏辙, 和诗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母病故,随父兄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 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 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 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 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fú y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duō
luō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jié
xié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采 呀采呀采得来。繁茂鲜艳的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 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繁 茂鲜艳的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急炊 大/ 饼 偿/ 饥/ 乏,多博/村酤/ 劳/ 苦辛。 闭廪 归/ 来 真/ 了/ 事,赋诗/ 怜汝/ 足/ 精神。
2.《诗经》多用赋、比、兴手法。所谓“赋”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 比。“比”是类比、比喻。“兴”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 的内容。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 染力。《芣苢》使用的手法是______。
内容索引
壹 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鉴赏
XUE XI REN WU YI
YUE DU YU JIAN
贰 学习任务二 情境与任务
XUE XI REN WU ER
QING JING YU REWU YI YUE DU YU JIAN
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鉴赏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1.边诵边读,用“/”划分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 ”标出第二首诗
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嘉《诗集传》:“赋者,敷也,敷 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 与子偕者”, 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兴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 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也。”如《周南˙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窃究淑女,君子好述”,用 “睢鸠鸟在河中鸣叫”来起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