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优质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能够理解变法的必然性,从而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2.通过各时期的形势图及史料,从时空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发展有整体的认识;
3..通过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诸侯争霸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
4..学生能够了解诸侯争霸战争、社会经济发展与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孔子、老子学说以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这些基本史实,以及这些史实产生的历史背景;
5.通过对相关史实的了解分析,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也加强民族认同和华夏观念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发展情况
2.孔子和老子等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意义
难点:
1.华夏认同观念的问题
战国变法的必然性
【时代特征】
总特征:社会转型时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走向统一。

(大变革大动荡)具体阶段特征:
1、经济: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根因),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小农经济产生;
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局动荡;
3、思文: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文化下移;百家争鸣,法家受到重用;
4、民族: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

5、阶级: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级活跃。

【知识要点】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诸侯争霸
1.“春秋五霸”:争霸战争
2.“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兼并战争。

3、战争的影响:灾难,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促进民族融合,统一趋势加强
(二)华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①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②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③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④经营方式:小农经济。

(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小农户个体经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2.工商业:农业进步推动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二)变法运动
1.背景: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

2.成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1)内容
经济: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确立土地私有制
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奴隶主旧贵族,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政治:①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加强基层管理。

②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加强中央集权。

(2)影响:①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②消极:严刑峻法,激化矛盾。

三、思想:百家争鸣
1、代表及主张:
2
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问题探究】
材料一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

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

……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

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材料二《诸子百家关系图》,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探究:上述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

【本课小结】
【巩固练习】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

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诸侯争霸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铁农具的使用D.商鞅变法
2.“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这一思想出自哪一学派()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3.春秋以来,在王之下众治事官之上,“执政”总领全国大政,因此各国卿大夫一人兼有军政大权屡见不鲜。

而到了战国时代,官吏组织文武分家,产生了文官的首长相,武官的首长将,还有负责专门事务的尉和御史,各国建立起一套将相制衡体制,他们都直接对王负责。

这种变化体现了()
A.我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成熟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萌芽
C.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D.原始民主传统仍然有影响
4.有人这样评价一部先秦文学著作:“其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把文学堪称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该著作是()
A.《诗经》B.《离骚》C.《春秋》D.《山海经》
5.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措施中,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是()
A.兴修水利工程B.承认土地私有C.推行重农抑商D.推广牛耕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