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分级诊疗的路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中国分级诊疗的路径
(20130704310091 王光宇13行政管理2班)
摘要:由于国内的各级医疗机构的角色定位不清晰,且医疗机构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激烈,导致患者倾向于选择大医院;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科类学生培养不足,使得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薄弱;医疗保障制度只是限定了在不同医疗机构间进行就医的报销比例,而没有对患者选择就医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加之我国的全科医生数量不足,致使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的就诊率差异很大。

以上几个因素是我国分级诊疗制度难以落实的几大障碍。

关键字:分级诊疗;角色定位;配置医疗资源;医疗保障
分级诊疗概述
分级诊疗的具体内涵
分级诊疗是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而选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就医。

一般的常见病选择基层医疗机构,比如乡镇卫生所或街道卫生中心;症状严重的疾病选择二级医疗机构,这样的疾病是在其治疗技术范围内的;疑难杂症等要选择三级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分级诊疗的发展
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患者首先必须经过全科医生的确诊,决定下一步是转向专科医生进行治疗还是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在这个层面担当了“守门人”的角色,决定着患者的流向,以便很好的平衡各级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我国在建国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医疗方面也是严格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的,实行分级诊疗,并且在广大农村地区,大量的赤脚医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个制度曾经在70年代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赞誉。

80年代初,我国进行了市场经济改革,在市场机制引导、政策约束力下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医疗资源配置不公平现象趋势明显。

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建立分级诊疗和双线转诊制度,要做到首先在社区医院诊断,大病转向大医院,接受治疗后在转回到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逐渐明了了分级诊疗的思路。

2009年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医疗制度改革,提出了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5项重点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全国一大批试点开始推动进行。

分级诊疗的意义
分级诊疗制度通过在基层医院首诊,进而转诊大医院,可以有效利用各级医疗机构的资源,使得各级医疗机构能够保证足够的就诊率以获得收入,促使医疗资源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中得到合理的分配;因为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有差异,会对医疗机构的收入产生影响,加之民众对基层的医疗技术不信任,势必会导致优质的医疗资源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分级诊疗制度可以有效解决医疗资源的区域分配不合理现象,从而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分级诊疗制度在我国建立的障碍
基层缺乏优质的医生资源
我国50%以上数量的医生是本科教育水平以下,缺乏专业的学科素养,并且在我国,医生的收入比较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收入更加微薄。

由于民众受趋
高心里的影响,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信任程度不高,不论是大病小病都习惯选择大医院接受治疗。

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职位晋升空间有限,极大地打击了基层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我国并没有大学相关专业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相应的人才,以致于医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去大城市或者大医院工作。

这些因素使得医生不愿意去基层卫生机构就业,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医生资源缺乏。

现行体制阻碍分级诊疗的建设
政府对分级诊疗的管理力度不够
我国政府目前对医疗市场的管理还处于非常浅显的阶段,其政策也都是具有明显的计划指令性色彩。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三级诊疗体制失效,民众出于生命安全的角度考虑,自然会选择大医院进行就诊,而首诊选择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数量寥寥无几。

如果政府不运用行政政策以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诊疗制度的调节,民众很难去选择基层医疗机构接受首诊。

另外就是政府没有对医院规模实行有效管理,导致了大医院规模无节制地扩大,对其他低级的医疗机构产生了巨大的虹吸效应,导致了优秀的医生人才和优质的医疗资源大量涌入大医院,而大医院的这些优势自然会吸引大量的患者前来就医,最终形成不平衡的局面。

政府没有采取必要措施将就诊流量进行宏观调控,比如强制要求首诊必须在基层医疗机构;而大医院的市场行为也不会主动采用向下转诊的做法。

我国的医保制度运行存在弊端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减轻患者看病负担方面的确发挥的很大的作用,但是其也促使了患者的逆向选择,不管大病小病都要选择大医院进行治疗,从而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程度。

另外在医保方面没有明确规定哪些疾病是必须要选择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治疗的,哪些疾病是需要向上级转诊的,这也使得医疗选择变得无序。

各级医院职责分配不明确
医院共分为三级:一级医院是指基层医疗机构,负责常见疾病的治疗;二级医院是各类专科医院,作为一种有效补充形式;三级医院的职责范围是疑难病症、科研以及教学。

正是因为我国三级医院间的职责范围不明,才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大医院患者万人空巷不合理现状。

同时也是因为卫生行政部门的不负责任,没有有效地对患者很好的进行引导,也没有充分对医疗机构进行相应地监督,导致了就医乱象。

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建立
由于目前我国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实行患者信息共享,缺乏必要的合作与沟通,加之各个机构之间互相不信任,使得转诊不敢轻易实现;同时由于,患者的诊疗结果不会在各个医疗机构中同时得到认可,影响了医生的诊疗过程,也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中国如何实现有效的分级诊疗体制
推进多点执业
目前国内的公立医疗机构实行的单一就业模式是需要调整的,这种模式一来影响医生的流动性,限制了优质医生的服务价值;二来其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影响医生的服务积极性,因此对这一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卫生部门要颁发多点营业许可证书,鼓励医生下基层,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

另外,卫生行政部门还要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基层医疗上来,例如投资兴建基层医院,医生开办自己的诊所等等。

最后,需要指出的就是医生之所以不愿意去基层医疗
机构服务,是因为其收入回报太低,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对医生进行相应的补贴或者提高其基本工资。

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我国的基层医疗设施条件低,单单依靠市场的力量自我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要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

首先,在政策方面应该开辟绿色通道,对投资基层医疗的项目实行税收优惠并给予相应的补贴,以达到吸引私人资本的目的。

其次,政府直接投资兴建基层医疗机构,并招聘优质医生,改善基层医疗条件。

最后,政府和辖区重点医院签订协议,医院定期派遣医生去基层会诊,政府对会诊医生予以相应补贴并颁发证书。

完善我国的医保体制
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患者定向就医的前提下,患者会“用脚投票”,自然选择医疗条件好的大医院,而基层医疗机构仅仅依靠报销比例难以吸引患者。

医保必须要在患者进行医疗资源选择的初期进行强制要求,患者需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首诊后,如果符合必要向上级医院转诊的条件后,才能进行相应报销;如若患者不经过基层医疗机构首诊,而是直接选择大医院会诊,则在医疗报销方面将不享受优惠。

另外,基层医疗机构经加大报销比例,以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诊疗。

各级医疗机构应明确职责范围
根据医院间应有的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基层医疗机构负责常见疾病的诊疗,对有必要的患者进行上级转诊;大医院进行疑难杂症、科研和教学工作。

此外,真正导致大医院和基础医疗机构竞争的原因是利益,而政府应该对大医院进行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以帮助其脱离市场效应,回归公益性,切断医生、医院和药品挂钩的利益链条,以一种更加公平的方式提高医院和医生的收入,提高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切实可行的患者信息共享机制
政府应在做出相关规定,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切实保障患者的诊疗信息在不同结果之间得到认可,避免重复诊疗,耽误了治疗时机;另外要平衡同级医疗机构间的医疗资源,提高诊疗水平,使得诊疗结果有较高的可信性,减少各医疗机构之间相互猜忌的不信任心理;加强对医院的优惠政策,避免其在逐利性的心理影响下过度诊疗,加重患者负担。

建立良好的医联体
积极组建跨行政隶属关系、资产所属关系的医联体。

通过医联体,实现框架内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三级医院要为二级和基础医院提供必要的专家指导,进而提高基层的医疗水平,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此外还要加强各医疗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促使医疗资源在各级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必要的流动,有效促进患者信息共享。

柴云,刘长俊,王久菊,孙琪临,涂汉军. 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机制:湖北省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深入后的瓶颈问题化解[J]. 中国卫生经济,2013,06:57-59.
王虎峰,王鸿蕴. 关于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相关问题的思考[J].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4,01:28-30.
王宁. 分级诊疗体系构建求索[J]. 中国医院院长,2014,06:39-41.
吕键. 论深化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J]. 中国医院管理,2014,06:1-3.
何思长,赵大仁,张瑞华,孙渤星,陈瑜. 我国分级诊疗的实施现状与思考[J]. 现代医院管理,2015,02:20-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