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的教学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前 两 项 混合 ,使 两 点 所在 半 球 为随 机 出现 的 例
题。
4 分析 ( 0 . 2 。N,8 。s)、 ( 0 0 3 。N,4 。 s) 5
等特殊情况。可引导学生发现前者夹角大于9 。,出现 0 了极夜现象 ;后者则出现了直射点所在纬度度数大于了 2 。2 。的错误而无法解题 。 3 6
“0 9 。减 夹 角 ”。需 要 特 别注 意 的是 ,当 j 大于 9 。 0
何方法进行分析论证 ,使学生理解从计算到结果的整个 过程 ,就能使学生一劳永逸地牢固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 计算的技巧 ,从容应对变幻的题型。
为 了便 于 学生 记 忆 ,首先 可 以把解 题 方 法 简 单地 归纳 为 “0 9 。减夹 角 ”。 接 下 来 下可 以利 用几 何 方 法 证 明 某一 时 期 某地 的
—I
重 2 0 年第1 1 0 8 期
教经 学验
的教学攮




把握 实质 ,化繁 为简进行 记忆 。

在地球公转一节中 ,太阳高度 角的分析计算为教 学的难点、要点,为了解决此问题 ,有的辅导书上提供
了一些计 算方法 ,比如 :

耍 £
1 .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既H 9 。 l = 0 一当地纬 度 ±直射点纬度I 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 ,H 指所要求某地的纬度 ,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 的纬度 ,如果 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 同一半球用减 号 ,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 ,然后取绝对值。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H 9 。一l 一8 I =0 。式
学生进行计算 。比如 ( O 1 。N,3 。N)、 ( 。N, 0 5
2 。N ),学生 能很 陕用 “ 十度 减 夹角 ”得 出7。 、 7 九 0 6 。的 答案 。 8 2 让学 生解 答 直 射点 与 所求 点 两 点在 不 同半 球 的 . 例 题 。 比如 ( 0 ,3 。N )、 ( 。 s 7 1 。s 0 7 ,2 o N), 也 可 以 用 “ 十度 减夹 角 ”很 快 得 出 5 。 、5 。 的 答 九 0 6
同半球时。如图 2 所示 ,同理可用来证明:当A 点为太 阳直射点 、B 为所求纬度正午太阳照射点时 , j 为A、
B 两点夹 角, a 为所求 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因 为 a D,则 a= = D=( 0 9 。一 j )也就是角a 等
于9 。减去A、B 0 两点纬度的夹角,同样可简单归结为
如图 l 所示 ,当A 点为太阳直射点所在 ,B 为所求
纬度 此 时 的正 午 太 阳 照 射 点 ;则 L 为A、B两点 夹 角 j


( 角 )。过点B 锐 做切线 ,则角al l为所求的纬度的正

要 £
午太阳高度角。 由几何方法可推导 :由于太阳光线对于地球而言
图 2
42
图 1
可近似看作平行光 ,根据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的原
理 ,LJ j = ,则 a 9 。一 J =( 0 =( 0 ) 9 。一 j )。
中H 为正午太阳高度; 为当地纬度 ,取正值 ;8为太 阳直射点的纬度 ,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应该说这些公式 的实质是一样的,采用套入这些 公式进行解题的方法也是比较规范和方便的。然而在实 际教学过程 中,不少学生使用这些公式时会出现记忆上 的前背后忘 ,要不就是在应对变幻题型时发生公式套入
时,说明此时B 点处于极夜 ,这在后面的应用中将会具 体提到。
综 上所 述 ,都 证 明 了 除极 夜 区 外 ,某 一 天 某 一地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 。减去该天太阳直射点所在纬 0 度与所求地点的纬度之夹角度数。这些结果都可以简单
记忆 为 “ 十度 减夹 角” ,不 易忘 记 。而且学 生一 旦掌 九 握 了整个 推导 的来 龙 去脉 ,就 不需 要只是 死记公 式 ,也
教 学 经 验
21 0 0年 第 1 8期
l _

纠结 。不管 题型 变化 ,都能 灵活 应对 。
1 先举 直 射 点与 所求 点两 点在 同一 半球 的例 题 让 .
二 、典 型题 例 引发思 考 。加 深理 解 。
在 讲 课 时 ,为 了 加 深 学 生 的 理解 ,可 以 用 典 型 问
案。
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让学生思考理论上北半球夏至 日时北极圈和南回归线两地正午时分哪一处单位面积上 获得 的热量较多。如果只凭感性 ,同时由于图上两地的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确相差较小的缘故 ,许多学生会匆忙
地给 出南 回归线 上获 得热 量较 多 的错 误结 论 。此 时可 以 让 学生 应用 正午 太 阳高度 角 的计 算来 具体 分析 理论 上所 获得 热 量的 大小 比较 。 北 半 球 夏 至 日时 北 极 圈 6 。 3 。 N和 直 射 点 6 4 2 。 2 。 N之 间 夹 角 度 数 为 4 。 0 。 ( 6 3 。 一 3 6 3 8 6。 4 2 。2 。 ),由 “ 十度 减 夹角 ”可得 出北 极 圈此 时正 3 6 九
不 会 再 在 夹 角大 小 计算 的符 号 “ ” 与 “ ”之 间 不断 +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 。减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与所求 0 地点的纬度之夹角度数 ,简单记为 “ 0 9 。减夹角”。 以下分两种情况具体分析 : 1 .当太阳直射点纬度与所求地纬度在同一半球或
其 中一点在 赤道上 时 。
用反 了的状况 。这些 情况 的产生 主要 源于学 生对 问题 的 本 质缺 乏理解 1而 采用 了死记 硬背 的方式 机械地 进行 乙 . 记忆 。如果在 课堂教 学过程 中能 够结 合图示 采用数 理几
也就证 明了角a 等于9 。减去A、B 0 两点之纬度夹角度
数 ,即 “0 9 。减 夹角 ”。 2 .当太 阳直 射 点所 在纬 度 与所 求地 点 的纬度 在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