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三都民族中学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三都民族中学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机体可产生的免疫反应是()
A.吞噬细胞处理结核杆菌后,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
B.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刺激T细胞,使其增殖分化
C.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靶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
D.浆细胞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2.下列现象与细胞凋亡无关的是()
A.单性植物花器官的退化B.花生子叶切片时细胞的死亡
C.胚胎发育过程神经元的减少D.健康成人体内肠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3.对农田、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下列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A.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能量利用率
B.通过模拟动物信息吸引大量传粉动物可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C.通过不断施肥、灌溉以及消灭所有病虫害使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D.通过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来发展立体农业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4.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低营养级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

下列情况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A.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的总量增加
B.某些植食性动物的环境容纳量增大
C.该大型肉食性动物至少能获得流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10%
D.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5.生物的生命活动是由不同的细胞共同完成的,同一细胞中的不同结构在功能上也各有分工。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和纺锤体会周期性地出现和消失
B.叶绿体膜和类囊体薄膜上具有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的酶系统
C.线粒体外膜和内膜上分布着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必需的酶和ATP
D.生物膜将真核细胞分隔成不同区室,使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
6.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B.温带森林的季节变化属于时间结构
C.森林群落中的地表层对群落的影响最大D.次生林是指经次生演替形成的森林群落
7.下列有关细胞器成分及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线粒体中含有RNA,能产生ATP和CO2
B.叶绿体中含有DNA,能产生糖类和O2
C.内质网含蛋白质,能参与脂质的合成
D.核糖体含磷脂,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8.(10分)下列相关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
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是因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
D.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二、非选择题
9.(10分)玉米中因含支链淀粉多而具有黏性(由基因D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变棕色;含直链淀粉多不具有黏性(由基因d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变蓝色。

D对d完全显性,位于3号染色体上。

科研人员发现可稳定遗传的黏性玉米品种甲具有抗病基因E和耐干旱基因H,其中H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

基因位置如下图所示:
将玉米品种甲与玉米品种乙进行测交实验,F1自交,检测F2群体中不同植株的基因型,发现不同基因型个体数如下表。

EE Ee ee HH Hh hh
39 120 81 59 121 6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耐干旱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玉米抗病性状和黏性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通过数学统计发现F2群体中EE、Ee、ee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总是1:3:2,并且发现F1产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进而推测带有E基因的花粉成活率低。

请利用已有的品种甲、乙、F1,设计实验验证上述推测,要求写
出实验步骤并预期实验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

方法一、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品种乙3号染色体上有两个紧密连锁在一起的基因P1和P2(如图),P1编码抑制花粉发育的毒性蛋白,P2编码能解除该毒性蛋白作用的保护性蛋白。

品种甲3号染色体上无基因P1和P2。

①据此可知,F1带有E基因花粉成活率低的原因是P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表达,而P2可能在_________细胞中表达。

②P1和P2被称为自私基因,其“自私性”的意义是使_________更多地传递给子代。

10.(14分)前不久,某生物公司的百白破疫苗检验不符合规定。

为生产高效价疫苗和简化计划免疫程序,科学家研制出基因工程乙肝-百白破(rHB-DTP)四联疫苗,经各项检测均通过rHB-DTP四联疫苗制检规程的要求。

其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的四种类毒素。

请分析回答:
(1)为获取百日咳杆菌类毒素的基因,可从百日咳杆菌的细胞中提取对应mRNA,在______的作用下合成双链cDNA 片段,获得的cDNA片段与百日咳杆菌中该基因碱基序列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由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序列比较小,且序列已知,获得目的基因可采用________,然后通过PCR技术大量扩增,此技术的前提是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时,科学家采用了改造后的腺病毒作为载体,写出你认为科学家选它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2点)
(4)研究发现,如果将白喉杆菌类毒素20位和24位的氨基酸改变为半胱氨酸,免疫效果更好,请写出此种技术的基本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注射该疫苗3次效果更好,其主要原因是体内产生的_____细胞数量增多,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二次免疫的特点是_____。

11.(14分)科学家从某细菌中提取抗盐基因,转入烟草并培育成转基因抗盐烟草。

下图是转基因抗盐烟草的培育过程,含目的基因的DNA和质粒上的箭头表示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过程中,研究人员首先获取了抗盐基因(目的基因),并采用____________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该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同时该技术必须用_____________酶;然后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图中的质粒和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不能使用Sma I酶切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⑤、⑥依次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抗盐烟草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

(4)为确定转基因抗盐烟草是否培育成功,既要进行分子杂交检测,又要在个体水平上鉴定,后者具体过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图1是某植物叶肉细胞氧气释放速率变化曲线;图2是该植物体内某代谢过程;图3是在夏季晴朗白天,该绿色植物在3块含水量不同的土壤中种植时,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叶肉细胞中有[H]产生的是__________点;B点时该植物体内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填>、<或=)呼吸作用速率,此时叶肉细胞产生O2的移动方向______。

(2)图1中C点时导致甲、乙两曲线不同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3)图3中,________曲线对应的土壤中含水最少;该曲线10-12时的时间段内,该植物体内对应图2中G与F的含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C
【解析】
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人体有三道防线,保护自身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

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第二道防线是体内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反应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详解】
A、吞噬细胞处理结核杆菌后,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A错误;
B、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B错误;
C、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靶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C正确;
D、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D错误。

故选C。

2、B
【解析】
1.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
A、单性植物中花器官的退化属于细胞凋亡,完成正常发育,A不符合题意;
B、花生子叶切片时细胞的死亡属于非正常死亡,为细胞的坏死,B符合题意;
C、胚胎发育过程神经元的减少,属于细胞凋亡,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C不符合题意;
D、健康成人体内肠组织中细胞的死亡为细胞凋亡,实现细胞的自然更新,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解析】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详解】
A、人们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获得更多的产品,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
B、通过模拟动物信息,实现了繁殖信息的传递,有利于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B正确;
C、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不利于维持稳定,C错误;
D、立体农业运用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D正确。

故选C。

4、C
【解析】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低营养级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一般处于第二或第三营养级,当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一般所处的营养级较高,其从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获得的能量最少,是上一营养级的10%~20%左右。

一般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详解】
A、题干信息描述,大型食肉动物迁入以后,植食性动物会出现被捕食和被驱赶的现象,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固定太阳能的总量增加,A正确;
B、某些低营养级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被捕食和驱赶,可能有利于某些植食性动物的生长,造成其环境容纳量增大,B 正确;
C、该大型肉食性动物至少能获得上一营养级能量的10%,C错误;
D、该题中引入新的物种,食物网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D正确;
故选C。

5、D
【解析】
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二、三阶段在线粒体内。

【详解】
A、在细胞的有丝分裂中,中心体在间期复制,此后在前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纺锤体在前期出现,末期消失;故中心体不周期性地出现和消失,A错误;
B、能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的是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的色素,B错误;
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不在线粒体内进行,而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C错误;
D、生物膜将真核细胞分隔成不同的区室,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熟记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C
【解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3)时间结构: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则的变化。

包括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群落的季相)。

【详解】
A、世界木材的主要产地是北方针叶林,北方针叶林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A 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温带森林的季节变化属于时间结构,B正确;
C、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中,从树冠到地面可以看到有树冠层、下木层(矮树)、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苔藓、地衣),其中树冠层对群落影响最大。

如果树冠层比较稀疏,就会有更多的阳光照射到森林的下层,因此下木层和灌木层就会发育得更好,所以树冠层对森林群落的影响最大,C错误;
D、次生林即植物群落从次生裸地发生,通过一系列的次生演替阶段所形成的森林,D正确。

故选C。

7、D
【解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属于半自主性的细胞器,其基质中含有DNA和RNA.
磷脂是细胞中膜结构的重要成分,核糖体和中心体没有膜结构,所以不含磷脂.
【详解】
线粒体含有DNA和RN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产生ATP和CO2,A正确;叶绿体含有DNA和RNA,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生糖类和O2,B正确;内质网膜属于生物膜,生物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等构成,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C正确;磷脂是细胞中膜结构的重要成分,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不含磷脂,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了细胞器的成分和功能,考生要能够识记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成分,并且明确其中发生的生理变化中产生的相关物质;识记内质网的功能;明确中心体、核糖体构,因此不含磷脂。

8、B
【解析】
A、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蔗糖溶液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A错误;
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因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可以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B正确;
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通过解离使细胞死亡固定在某个时期,可以找到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不能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C错误;
D、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被侵染的细菌分离开来,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9、基因分离F2中HH、Hh、hh的比例为1:2:1(F2中耐干旱植株比例为3/4)玉米控制抗病性状的基因E和控制黏性性状的基因D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将F1种植下去,收集其花粉并用碘液染色,观察统计花粉的颜色、数量和比例花粉颜色有两种,棕色:蓝色为1:2 以F1为父本,品种乙为母本进行杂交,统计F2的抗病情况和比例F2中抗病个体与不抗病个体比例为1:2 精细胞(花粉)亲本的遗传信息(亲本的遗传物质、亲本的DNA)【解析】
分析题中甲品种的细胞图可知,D、E连锁于3号染色体上,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H基因位于5
号染色体上,与D、E基因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稳定遗传的黏性玉米品种甲基因型为DDEEHH,乙品种的基因型为ddeehh,F1基因型为DdEeHh,F1自交,只考虑E、e一对基因,F1产生的雌配子为E(占1/2)、e(占1/2),由F2群体中EE、Ee、ee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总是1:3:2,ee占2/6,可推算出e的雄配子占2/3,E的雄配子占1/3,故E的雄配子(花粉)的成活率为1/2。

【详解】
(1)据表可知,F2中HH、Hh、hh的比例为1:2:1,因此玉米耐干旱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据图可知,玉米控制抗病性状的基因E和控制黏性性状的基因D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因此玉米抗病性状和黏性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方法1:由题干可知E基因和D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所以可以通过D基因判断E基因是否存在,含D的花粉遇碘变棕色,再由F2群体中EE、Ee、ee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总是1:3:2,可推知含有E的花粉死亡率为1/2,只考虑D、d和E、e两对基因,则F1的基因型为DdEe,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DE(棕色):de(蓝色)=1:2。

方法2:如果只考虑E、e一对基因,让F1为父本,其基因型为Ee,产生的雄配子及数量比例为E:e=1:2,乙为母本,其基因型为ee,则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e(抗病):ee(不抗病)=1:2。

(3)①据题干可知,F1为杂合子,一条3号染色体上携带D、E基因,另一条3号染色体上携带d、e、P1、P2基因,
P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表达,使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毒蛋白,而P2在部分精细胞(花粉)中表达,解除了精子的毒性,从而使含E的花粉成活率低。

②P1和P2被称为自私基因,其“自私性”的意义是使亲本的遗传信息(亲本的遗传物质、亲本的DNA)更多的传递给子代,“自私”地维持了物种自身地稳定性。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连锁情况的分析,解题关键是由F2的比例推出E精子的成活率。

10、逆转录酶不同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人工化学合成)一段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引物能自主复制、有多个限制酶切位点、有标记基因、对宿主细胞无害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记忆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免疫预防作用更强
【解析】
1、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2、记忆细胞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

【详解】
(1)由mRNA合成cDNA的过程属于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

获得的cDNA片段只包含基因的编码区,没有非编码区,因此与百日咳杆菌中该基因碱基序列不同。

(2)可通过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人工化学合成)序列较小且已知的基因片段。

通过PCR技术大量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引物。

(3)改造后的腺病毒具有能自主复制、有多个限制酶切位点、有标记基因、对宿主细胞无害等特点,故可用做载体。

(4)将白喉杆菌类毒素20位和24位的氨基酸改变为半胱氨酸属于蛋白质工程的范畴,故其基本流程是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5)一定时间内间隔注射该疫苗3次效果更好,其主要原因是体内产生的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二次免疫的特点是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免疫预防作用更强。

【点睛】
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获取、表达载体的构建、蛋白质工程以及免疫预防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要求考生需掌握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灵活应用,熟能生巧。

11、PCR 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Taq(热稳定DNA聚合酶)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
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SmaⅠ会破坏质粒的抗性基因和外源DNA中的目的基因脱分化再分化将培育的烟草幼苗栽培于含有一定盐的土壤中,观察该烟草植株的生长状态【解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
(1)基因工程的第一步是获取目的基因,该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是抗盐基因,然后采用PCR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获得一段已知目的基因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引物,同时还必须用Taq(热稳定DNA聚合酶)酶;获得目的基因后,进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以保证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能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图中的质粒和目的基因中SmaⅠ的酶切位点包含在质粒的抗性基因和目的基因中,因此在构建重组质粒时不能使用Sma I酶切割,若选择该酶会导致质粒的抗性基因和外源DNA中的目的基因被切割。

(3)图中⑤为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⑥为再分化形成耐盐幼苗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4)为确定转基因抗盐烟草是否培育成功,既要进行分子杂交检测,又要在个体水平上鉴定,个体水平上鉴定的具体做法是将培育的烟草幼苗栽培于含有一定盐浓度的土壤中,观察该烟草植株的生长状态,若生长良好则意味着培育成功。

【点睛】
熟知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要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PCR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也是本题的考查点之一,辨图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12、ABCD <叶绿体→线粒体甲植物色素含量更高、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更强③F含量降低,G含量升高。

【解析】
从图1中看出,甲植物的光饱和点比乙植物高,同时最大光合作用速率比乙高,图2中E是CO2,F是C3,G是C5,
H是(CH2O);图3中,在干旱缺水的条件下,植物关闭气孔,减少水分的丢失,同时减少了CO2的吸收,称为光合午休。

【详解】
(1)[H]可以由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产生,所以图1中叶肉细胞能够产生[H]的ABCD;B点叶肉细胞氧气释放速率等于0,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但植物体内还存在一些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所以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所以叶绿体产生的O2被线粒体利用,因此O2的移动方向从叶绿体→线粒体。

(2)在C点甲植物的光合作用大于乙植物,可能的原因是甲植物色素含量更高、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更强。

(3)当土壤干旱缺水时,植物会出现光合午休的现象,关闭气孔,防止水分过多的散失,导致CO2的吸收量减少,光合作用降低,③曲线在10-12时光合作用速率最低,所以曲线③土壤中含水最少;G是C5,F是C3,曲线10-12时的时间段内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所以C3(F)含量降低,C5(G)含量升高。

【点睛】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易错点是(1)中区分叶肉细胞和植株,理解光合午休产生的原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