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四中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四中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七年级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8 页,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2、答题前将答题纸上卷头部分填写清楚。

3、答案须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书写。

第一部分(1~5 题,共22 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8 分,每空1 分)
(1),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望岳》杜甫)(2)《陋室铭》中,写居室环境清新幽雅的句子是:,。

(3)《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

(4)我国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甘愿牺牲自己,培植新生力量。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两句正是这种高尚品质的写照。

2、给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 分)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diàn jī( ) 人和开拓者。

(2)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3)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yǐ shēn zuò zé( ),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在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中,我忍.俊.不.禁.地笑了。

B.他的言.外.之.意.就是你今后批评人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批评人。

C.大.庭.广.众.之下,他抱着自己的老母亲痛哭流涕,周围的人们表情各异。

D.为了让安全用气家.喻.户.晓.,区燃气管理中心于日前启动了宣传周活动。

4、下列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卿”是古代君对臣、朋友之间、夫妇之间的爱称。

B.“博士”是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C.“治经”指研究儒家经典。

古代的“五经”是指《诗》《书》《礼》《易》《论语》。

D.“金柝”指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5、语文综合学习与实践。

(4 分)
2020 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我国的疫情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防疫形势持续向好。

但在疫情没有完全结束之前,我们每个人都不可以掉以轻心。

为此,某校七年级开展了“防控疫情,人人有责”的活动。

请你参加,完成以下任务。

(1)假如在小区里,你遇上一位没有戴口罩在玩耍的同学小明,你将怎么劝说他?
(2 分)
(2)“疫情当前,学会自我管理”。

联系自身实际,在疫情尚未解除的当下,每个人“自我管理”需要做到哪些呢?(不少于3 条)(2 分)
第二部分(6~20 题,共48 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6~7 题。

(6 分)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6、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7、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1 题。

(14 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
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遽:急忙。

②契:用刀刻。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 分)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2)竟.不可得竟:
(3)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求: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 分)
A.沿河求之.B.一老河兵闻之.
C.然则天下之.事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之.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1)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 分)
(2)是吾剑之所从坠。

(2 分)
11、【乙】文中的楚人当时肯定是找不到他的剑的,若十年后他再来寻找,那么他可能在
哪里找到他的剑呢?请结合从【甲】文中获得的启示来说明理由。

(3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 题。

(8 分)
我的祖国
张海迪
祖国是什么?也许这是每一个孩子都曾经问过的。

我很小的时候,也问过我的父亲和
母亲。

他们告诉我,中国就是我的祖国。

可是祖国的概念在我幼小的心中依然模糊,直到有一天,父亲和母亲带我去看电影《上甘岭》。

片中那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从此我会唱这支歌了,我也慢慢懂得了,祖国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祖国就是广阔的田野、宁静的村庄、密密的树林、绿色的山峦、清凉的小河,祖国就是宽阔的马路、高高的楼房、美丽的公园,还有那些勤劳善良、热情真诚的人们。

有一天,母亲带着我坐火车去远行,当火车隆隆驶过黄河铁桥,看见黄河像一条金色
的巨龙从天而降,奔向远方……那一刻我发现,大地是那样辽阔,天空是那样高远。

后来我当了作家,我用自己的笔写我生活中的故事,也写壮丽的雪山、浩瀚的沙漠、
缥缈的星空。

我渐渐懂得了,祖国不仅是我生长的土地,是我感受温暖与亲情的家园,祖
国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体,我是其中之一。

我为她学习,为她工作,为她创造。

当我在欧
洲学习和工作期间,祖国更是我常常魂牵梦萦的地方。

每当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
花香两岸”,我的泪水就情不自禁地流下来,仿佛黄河汹涌的涛声就在耳畔……
远在他乡更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长江、黄河,从青藏高原逶迤而下,不舍万里,
奔向大海;珠穆朗玛峰巍峨屹立在世界屋脊,任凭狂风把头顶的雪雾洒向天边;太平洋的波涛轻轻拍击着宝岛的礁岩,仿佛在亲密地和大陆喃喃私语……
祖国的历史悠久绵长,就像黄河、长江,历经千年风雨,千回百转,一往无前。

回望
亘古绵延的历史长河,亿万次锤炼的民族精神就像珠穆朗玛峰一样傲然挺立,气冲霄汉。

当孔夫子面对流水感叹生命的消逝,屈原忧国忧民抚剑悲吟,司马迁忍辱负重奋笔疾书,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就已经被注入了永恒的力量——信仰,责任,关怀,无私。

当李白畅游山水、纵情高歌,杜甫执笔沉思、仰天悲唱,他们给中华民族的子孙留下的,不仅是光焰万丈的诗篇,而且是传承千载的精神——激情,想象,热爱,博大。

当李清照悲切吟哦,岳飞怒发冲冠,他们让我们记住的,不是仇,不是抱怨,不是叹息,不是畏缩,而是坚韧无畏、勇往直前的宝贵品格。

我们有无数的词语赞颂先辈们在民族灵魂中熔铸的崇高、坚定、克己、宽容、和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我们的祖先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的瑰丽词句,是一个民族的宽广胸怀,也是我们今天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念支撑!
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我写下这些文字,耳畔仿佛又听见了那支歌:一条大河
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1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歌颂祖国的?请作简要概括。

(3 分)
13.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多次提到黄河?(2 分)
1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 分)
四、根据你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完成15~16 题。

(6 分)
15、《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原本以为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他的梦想,为了这个梦
想他一次次与命运抗争,却以惨败告终。

请问祥子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梦想破灭后,他最终变成一个怎样的人?(3 分)
16、《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国的(作者),主要讲述了(主人
公)驾驶诺第留斯号(又称“鹦鹉螺号”)潜艇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

(3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 题。

(14 分)
温暖的记忆
①雪是从年三十晚上开始下的。

我和妻乘坐的大巴车一路慢行,回乡者一个个都在各自的城市站点下车了,等到了我们所在的县城的车站时,车上就剩我们俩了。

②那时已经是凌晨时分,劳碌了一年的人们此时早已进入梦乡,偶尔,未眠者燃放的焰火一遍遍腾空而起,灿烂的焰火与漫天的飞雪映照在一起,引发人无限的遐思。

③我们下车时,偌大的车站已是空无一人。

正想走着回去,只见车站广场的边上,有一个人披.着.雨衣,顶.着.大雪,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一辆三轮车向我们走来。

④蹬三轮车的怎么这么晚了还没回家?
⑤诧异间,那人已到眼前,把雨衣的帽子摘了下来。

我这才看清楚,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岁月的风霜在她的脸上已刻下明显的痕迹。

她对我们憨憨地笑了起来:“走,我送你们回去,刚想回家,你们可是我最后一批客人啦。


⑥一路上我们攀谈起来。

她说她是晚上 8 点多出来的,已经在风雪中忙活了近 5 个小时。

⑦“都已经是大年初一了,怎么不在家团圆?家人呢?”
⑧“儿子和他爸在北京打工,他们没买上火车票,说是初二到家,迟就迟两天吧,没事!”那女人还是憨憨地笑着。

⑨“还有一个闺女,在南京上大学,今年大三了,寒假在那儿做家教,人家小孩不让走,硬是把她留下来过年。

她打电话说要回来照顾我,我没让,我身体好着呢。

我婆婆八十多了,平日里我一边蹬三轮,一边在家服侍她,今天一天我就挣了将近两百块!
⑩“晚上吃完晚饭,本想歇歇,我一看雪下大了,车站连夜回来的人又多,出租车、三轮车都很少,人家肯定急着回家,哪个家里不盼啊。

反正他爸他们也没回来,干脆就到车站搭客了,和人说说话,拉拉家常,心里挺敞亮的。


○11 那女人一口气跟我俩讲了许多,脸上依.然.堆着笑,言语间满是开朗豁达。

下车的时候,她只收了我们两块钱,我们要多给,她坚决不要,说她好腿好脚,挣钱的机会多着呢,大过年的,不能多收人钱。

临走前,还送给我俩一大堆祝福的话。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们夫妻俩从小区门口坐上了一辆三轮车,去参加一个宴会。

巧的是,半路上又碰到了年三十夜里拉我们回家的那个女人。

她正骑着三轮车拉着客人从旁经过,瞧见我们立即热情地打招呼。

○12 “你们认识啊?”三轮车车主很是好奇。

于是,我们就把大年初一凌晨发生的事讲了一遍。

○13 “唉,这个人命苦呢!”
○14 三轮车车主的话令我们大吃一惊,细问之下,我们才知道那个女人的不幸家事。

○15 原来,八年前大年三十晚上,也是一个大雪天,她的丈夫和儿子在北京打工返乡途中遭遇车祸,双双罹难。

儿媳后来带着孙子和人跑了,至今下落不明。

后来她一个人靠蹬三轮养家,一边侍奉老婆婆,一边还要供女儿上学。

为了女儿不受罪,为了婆婆不伤心,她一直未嫁人。

女儿很争气,最终考上了大学,还年年获得奖学金,平时还兼做家教贴补家用。

○16 “她人缘好,心地特善良,搭客从不多收,我们这圈子里的人都知道她不容易,都让着她,尽量让她多挣几个。

○17 “想起来就为她难过,你知道她为什么每年三十都要到车站去搭客,一搭就到深更半夜吗?大伙儿说她每到这个时候就想念那死去的爷儿俩啊……”
○18 在我们周围,每天总有一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穿过城市喧嚣的天空,穿过功利纷争的灵魂,温暖着我们的记忆。

17、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主旨?(3 分)
18、分析文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4 分)
(1)有一个人披.着.雨衣,顶.着.大雪,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一辆三轮车向我们走来。

(2)脸上依.然.堆着笑,言语间满是开朗豁达。

19、通过你对文章的阅读,你认为蹬三轮车的妇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 分)
20、蹬三轮车的妇女每年除夕都要到车站搭客,她跟“我们”说是因为儿子和丈夫没买上火
车票,初二才能回,这和文章第⑩段三轮车夫的话不一致。

蹬三轮车的妇女为什么要说谎?(4 分)
第三部分(21 题,共5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50 分)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
请以“这天,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得透露真实的个人信息,不少于600 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