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德村李氏大宗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猎德村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建于1799年,自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充当“学堂”的功能。
1974年“文革”期间作为“四旧”被拆除。
1978年,李氏大宗祠在原址重建。
2008年1月作为广州市“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在猎德大桥东侧祠堂区复建。
在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上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域里,一条宽广的大道正伸向建好不久的跨江大桥——猎德大桥,大道的另一侧便是广州“城中村”改造项目——在建的猎德村民安置区和复建的祠堂群所在地。
高耸的贝壳状索塔造型简洁新颖,一字排开的现代化大型机械吊杆下却是一座座敦实传统的建筑群,这儿正上演着现代化的城市中央商务区(CBD)与800多年古村落的时空交错。
透过巍然矗立的牌坊,在建的十多栋住宅楼和异地重建的猎德祠堂群纳入眼底,传统与现代的建筑融合在一起。
祠堂群包括李氏大宗祠和李氏、梁氏、林氏、麦氏祠堂共5座,还有龙母庙、华光庙、大社(社稷坛)等建筑。
李氏宗祠占地1300平方米,规模最大,其他祠堂占地约450平方米。
龙母庙占地250平方米。
祠堂是本土村民的根,包含了整个家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历史。
无论在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本土居民(无论是传统人还是现代的)对于祠堂的认同感未曾改变,甚至有些远居海外的子孙后代,每年的清明和重阳都要回来到祠堂拜祭,喜庆丧事也在祠堂举行。
而平时,则作为村民们聚集和休闲娱乐的活动场地。
猎德村地处珠江新城,周边大大小小的星级酒店很多,但村民还是喜欢在祠堂里摆酒,不是没钱去酒店,而是多年来的传统风俗。
这对西装配旗袍的新人,站在祠堂前让亲朋好友用数码相机记录下他们的幸福时光。
传统与现代相交着,确也让人感到温馨融合。
祠堂不仅是为了保留传统文化,它起到了凝聚村民的作用。
村里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要在祠堂举行,里里外外摆上酒席,热热闹闹。
来帮忙的村民在祠堂后面的空地摆开战场准备宴席,背后就是几个月后即将迁入的新居(原计划是2009年年底建好,村民2010年春节前入住,因雨季等原因,施工工期有所推延,预计2010年五六月能够回迁)。
可以想象,新居的一部分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租给在珠江新城上班的白领人群。
到那时,住在传统的宗祠旁的精英们,将会谱写出怎样的时代交响曲呢?
后注:李氏大宗祠所在的猎德村,是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古村落。
猎德人的祖先从陇西(甘肃)南迁到粤北南雄珠玑巷居停一段时期后,辗转来到珠江边拓蛮定居,渔耕为生。
八百多年来,猎德村里聚居着李、林、梁、麦等姓氏的村民,直至今天。
“猎德”这个名字,是拓村人引用“成汤主张围猎时要网开三面”的典故,取其狩猎也要行善积德之意,以及猎取(追求)完美道德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