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发掘的四座东汉玉衣墓 《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1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三 主干线商业局 M4904 出土陶器
1.仓 2.洗 3.奁 4.壶 5.Ⅰ式案 6.盒 7.耳杯 8.Ⅰ式灶 9.井及水斗 10.猪圈 11.罐 12.Ⅱ式灶 13.违斗 14.鼓 15.勺 16.盘 17.Ⅱ式案(7、13—16、水斗为 1/6,余为 1/12)
图四 主干线商业局 M4904 出土陶器
16)。 案 5 件。分二式。
Ⅰ式 3 件。长方形,四周有高沿外凸,平底。面涂有红彩。长 65.5、宽 45、高 2 厘米(图 三,5)。
Ⅱ式 2 件。圆形,周边有沿外凸,平底。面涂有红彩。直径 38.5、高 2.4 厘米(图三,17)。 勺 4 件。形制相同,大小有别。勺前端宽,后部渐收成一曲柄。柄末端下勾似龙头状。标本 长 19、宽 6.8 厘米(图三,15)。 灶 2 件。分二式。 Ⅰ式 长方体,灶面中部微上鼓,有一圆形火眼,上置一釜一甑,后端有烟囱插孔。四壁直, 前壁有拱形灶门,灶门上部有挡火矮墙(已残)。长 33.5、宽 22.5、灶面高 12.8、通高 20.8 厘 米(图三,8)。 Ⅱ式 形制与Ⅰ式相同,唯灶面上有三个火眼,即大火眼前端分列两个小火眼,挡火墙向一 侧倾斜。长 33.5、宽 22.5、灶面高 13.4、通高 23.6 厘米(图三,12)。 井 2 件。形制相同,大小有别。由井栏和井架组成。井栏为正方形,仿木构井口,四角作“十” 字形交错接头。井栏上有井架,架顶为四面坡屋顶,四面均有瓦棱纹,下有两根支架支撑。支架 上部有滑轮,并配有一个双系、深腹、平底小水斗。井栏壁上涂粉并绘有红彩,惜脱落严重,纹 饰内容不详。标本长宽各 19、高 30.4 厘米(图三,9)。 猪圈 2 件。形制相同。长方形,两边起高墙,墙顶作覆瓦状,上平。墙高低有序,其中一段 作凹连弧状。另两边有宽台,台一端为阶梯,另一端有厕所。厕所有门,顶作两面坡形,中起脊, 坡面作瓦棱形。长 33.8、宽 22.5、高 17.3 厘米(图三,10)。 鸭 2 件。形制尺寸相同。扁嘴,短颈,身体粗胖,短尾微翘,双爪合并为扁方形。全身涂白。 高 13、长 16 厘米(图六,3)。 鸡 4 件。分二式。 Ⅰ式 2 件。站立状,头顶有冠,双翅刻划不明显,尾宽大,尾尖下垂,尾上刻出羽状纹,四 爪形足。全身涂白粉。长 20、高 20 厘米(图六,2)。 Ⅱ式 2 件。较Ⅰ式小。头顶有冠,颈下有垂冠,尾翘,尾尖下垂,双爪合并作长方形。全身 涂白粉。长 13、高 11.5 厘米(图六,4)。 鹅 2 件。形制尺寸相同。扁嘴,长曲颈,身体肥胖,短尾,方形足。全身涂白粉。长 22、 高 9 厘米(图六,1)。
盒 4 件。形制尺寸相同。长方形,由盖、盒组成。盖为盝顶,中部有长方形浅凹槽,顶四角 各有一半球形乳;下层为长方体,直壁。盖内涂满红彩。盖扣覆于盒外。盒为长方槽形,直壁, 平底。4 件中 2 件盖表有绘彩纹饰,多已脱落,从残存痕迹看,似为云气纹。盖长 44、宽 18、高 16 厘米,盒长 39.4、宽 15.3、高 12.9 厘米(图三,6)。
(12)鼓 1 件。鼓面平,腹部凸鼓。腹中部有对穿的圆孔,孔外有方形凸起。通体涂白粉。 高 8.2、腹径 9.2 厘米(图三,14)。
2.铜器 能辨出器形的 25 件,另有铜钱 41 枚。 方形片饰 1 件。长方形,一面鎏金。其中三边缘有小穿孔,中部亦有小穿孔。有的孔内有铜 丝。铜片两面均有纺织物痕迹。长 9.5、宽 7.4、厚 0.2 厘米(图九,1)。
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1期洛阳发掘的四座东汉玉衣墓洛阳市文物工作队50年代以来随着洛阳地区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先后发掘了几座东汉玉衣墓
考古与文物 1999 年第 1 期
一座墓道为长方形斜坡长约33 米
两壁自上而下有三级台阶 另三座墓道无台阶。
洛阳发掘的四座东汉玉衣墓
这四座墓墓室顶部均为券顶没有
那个所谓“更高级”的四角攥尖顶
前甬道南端有封门砖两层,呈横“人”字形叠放。甬道底部用长方形砖错缝平铺,左右两壁 为平砖错缝叠砌。顶部塌落,砌法不详。进深 1.20、宽 1.44 米。
前室平面为横列长方形。底部铺砖,为长方形砖东北一西南向错缝平铺。西半部有高出底面 0.17 米的高台棺床。四壁用长方形砖错缝叠砌,墓顶为东西拱形券顶。宽 6.46、进深 2.60、高 2.94 米。前室东壁南部置一耳室,耳室南壁与前室南壁在同一立面上。顶、壁、底均砌砖,砌法 同前室。进深 1.40、宽 1.18、高 1.60 米。
拱形券顶
拱形券顶
墓道位于前室正南斜坡形长12.5米 北部稍宽于南部北宽1.20、南宽1.05米。
墓道两壁无台阶
图一 主干线商业局 M4904 平、剖面图(1∶120) (二)随葬器物 该墓早年被盗,器物位置已扰乱,但仍出土随葬品数百件。有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等。 墓中还发现一块壁灰,上有红彩,估计墓中原有壁画,惜已不存。 1.陶器 92 件,以泥质红褐色陶为主。 瓮 2 件。分二式。 Ⅰ式 直口,口沿下饰凸棱一周。圆肩,弧腹内收,平底内凹。肩、腹部分别饰有两周和一 周并列的弧形划纹。肩下阴刻一“田”字和一立鸟纹(图二,1)。瓮高 43.8、口径 33、腹径 51 厘米(图二,2)。
洗 1 件。敞口,弧腹,圜底,下三蹄足。腹上部饰凸棱三周。洗内涂满红彩。高 14.7、口 径 25.9 厘米(图三,2;图五,右)。
图五 主干线商业局 M4904 出土陶器
左:奁 右:洗
奁 3 件。形制尺寸相同。由盖与盒组成。盖为穹窿顶,直壁,顶上有三个半球形乳呈等边三 角形分布。盖扣覆于盒之上。奁盒为直筒形,平底。盖高 18、腹径 23.4、盒高 16.5、直径 20.7 厘米(图三,3;图五,左)。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编组站C10M575为银缕铜缕混用 余三墓为鎏金铜缕。 这四座墓的墓主 可能是王侯或 大贵人一类身份的人物。 年代应为东汉晚期。
50 年代以来,随着洛阳地区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先后发掘了几座东汉玉衣墓。现把洛阳主 干线商业局 M4904、洛阳机车工厂 M1、C5M346 以及洛阳铁路杨文编组站 C10M575 四座玉衣墓的发 掘情况报告如下。
图二 主干线商业局 M4904 出土陶器(1 为 1/3,2、3 为 1/12) Ⅱ式 卷沿,圆肩,最大径在腹上部,平底。高 26、口径 18.5、腹径 31.5 厘米(图二,3)。 仓 8 件。形制尺寸相同。敛口,丰肩,深筒形,下腹内收,近底处又微外突,平底。腹部有 凸棱。高 38、口径 11.2、腹径 17 厘米(图三,1;图四,左)。
一、主干线商业局 M4904
1955 年洛阳修建主干线(中州路)时发掘,墓葬的位置位于洛阳市西关花坛西约 300 米处。 在该墓的东南一带原有几个高大的封土,建国初期即在城市建设中被铲平。
(一)墓葬形制结构
墓葬为双室砖券墓,方向 180 度。由墓道、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和后室组成。墓道位于前 室正南,斜坡形,长 12.5 米,北部稍宽于南部,北宽 1.20、南宽 1.05 米。
左:仓 右:壶罐 3 件。 Nhomakorabea制尺寸相同。卷沿,方唇,细束颈,圆肩,鼓腹,平底。器表涂白粉一层,腹部 一侧以红色绘有四个圆圈。高 16.5、口径 9.3、腹径 15.7 厘米(图三,11)。
壶 4 件。形制尺寸相同。口微敞,短领,长粗筒状颈,扁鼓腹,高假圈足。颈肩结合处饰凸 棱二周。口沿内涂红彩。其中一件外施绿釉,残甚。标本高 46.5、口径 18、腹径 30.5 厘米(图 三,4;图四,右)。
(10)骑象俑 1 件。大象作站立状,长鼻曲勾,尾下垂,前后足各合并为长方形。象背侧坐 一人,双手扶于象背。通体涂白粉。高 8、长 8.2 厘米(图七,17;图八,下左)。
(11)骑羊俑 1 件。羊作站立状,抬头前视,双角卷曲,前后足各合并为长方形。羊背铺有 毡片,上跨坐一人,人面向左侧视。通体涂白粉。高 9、长 7.6 厘米(图七,18;图八,下右)。
违斗 3 件。皆残,其中 2 件仅存龙首形柄,且大小有别。较完整的一件斗作碗形,口沿外
有弦纹,矮圈足。有柄,柄作龙头形。斗内及柄上涂有红彩。口径 19、高 8 厘米(图三,13)。 耳杯 9 件。形制相同,大小有别。椭圆形,两端微上翘,两侧有耳,底残。长 16.5、宽 10、
残高 4 厘米(图三,7)。 盘 1 件。侈口,方唇,斜腹,饼状足。盘内腹及底饰有弦纹。高 4.4、口径 25 厘米(图三,
图八 主干线商业局 M4904 出土陶俑
上左:Ⅰ式吹排箫俑 上中:吹奏俑 上右:听琴俑
下左:骑象俑 下中:骑骆驼俑 下右:骑羊俑
Ⅱ式 跪跽状,头残缺。双手握排箫举至口部作吹奏状。残高 6.7 厘米(图七,4)。 (4)吹奏俑 1 件。跪跽状,头梳双髻,脑后有团髻。双手持乐器(已失)至口部作吹奏状。 高 8.5 厘米(图七,5;图八,上中)。 (5)听琴俑 1 件。跪跽状,头戴冠。右手处为一长条形竖孔,左手抚耳听琴。高 8.5 厘米 (图七,6;图八,上右)。 (6)跪跽俑 5 件。分五式。 Ⅰ式 头戴冠,左手按于膝上,右手抬至胸前,左肩耸起,右肩下垂。高 8.7 厘米(图七,7)。 Ⅱ式 头戴冠。膝上放置一椭圆形物,双手放于物之两端。高 8.7 厘米(图七,8)。 Ⅲ式 头戴冠,冠顶中间有方形凸起。双手似抱一球形物于腹前。高 8.6 厘米(图七,9)。 Ⅳ式 头戴冠。膝上置一物,左手扶于物的左侧,右手处为一长条形竖孔。高 8.8 厘米(图 七,10)。 Ⅴ式 头梳单髻,双臂挽袖,双手置于膝上。高 9.1 厘米(图七,11)。 (7)站立俑 4 件。分三式。 Ⅰ式 1 件。头戴平顶冠,身体前倾,臀部后翘,双肩上耸,双手合抱于胸前。高 11.3 厘米 (图七,12)。 Ⅱ式 1 件。头戴冠,冠顶呈前后两面坡形。腰部右侧系垂一物。上身前倾,双手抬至腹前。 高 11.6 厘米(图七,13)。 Ⅲ式 2 件。形制尺寸相同。头戴冠,双臂处均为一小圆孔,背部正中有一长方形竖孔。高 12 厘米(图七,14)。 (8)坐凳俑 1 件。头戴冠,双臂前垂,手处均为一小孔,坐于小凳上。小凳由三块板做成, 即坐面和两块凳腿,凳腿向两侧撇开,形似现在的马札。高 8.6 厘米(图七,15)。 (9)骑骆驼俑 1 件。骆驼作站立状,抬头,曲颈,背有双峰,尾巴下垂,前后足各合并为 一体。一人骑坐于驼峰之间,面侧向右边,似为胡人形象。骆驼全身涂白,人身涂有红彩。通高 10、长 9.4 厘米(图七,16;图八,下中)。
图六 主干线商业局 M4904 出土陶动物俑(1/6)
1.鹅 2.Ⅰ式鸡 3.鸭 4.Ⅱ式鸡 5.狗 6.兽
狗 2 件。站立状,昂首竖耳,尾巴上卷贴于背部,四足挺立。全身涂白粉,绘红彩,多已脱 落,唯红色脖圈尚存。长 28、高 21 厘米(图六,5)。
兽 2 件。形制尺寸相同。昂首张口,长粗脖,身体粗矮,四肢短粗。头顶有四个插耳和角的 小圆孔,背脊椎凸起,中部大圆孔。全身涂白。长 28、高 27.5 厘米(图六,6)。
后甬道形制结构同前甬道,拱形券顶。进深 1.46、宽 1.15、高 1.40 米。
后室平面亦呈长方形,与后甬道相连接,平面呈“刀”形。后室东壁与后甬道东壁几乎在同 一立面上,西壁向西宽出。后室底及四壁均用长方形砖铺砌,方法与前室同。顶部为南北拱形券 顶。后室中置棺木二具,已朽。进深 3.1、宽 2.2、高 2.2 米(图一)。
15.坐凳俑 16.骑骆驼俑 17.骑象俑 18.骑羊俑
(2)抚琴俑 1 件。跪跽状,头残缺。琴置于双膝上,双手作抚琴状。残高 6 厘米(图七,2)。 (3)吹排箫俑 2 件。分二式。 Ⅰ式 跪跽状,头戴冠,冠顶前低后高。左手握排箫举至口部作吹奏状,右手处为一竖长条 状小孔。高 8.5 厘米(图七,3;图八,上左)。
俑 26 件。均彩绘。除少数残甚无形外,多保存完好。种类有舞乐俑、站立俑、坐俑及骑俑 等。另有鼓 1 件。
(1)舞蹈俑 1 件。作站立状,头梳高髻,身穿宽长袖长裙。双臂左右平伸,宽大袖口下垂, 作舞蹈状。高 10.5 厘米(图七,1)。
图七 主干线商业局 M4904 出土陶俑(1/4)
1.舞蹈俑 2.抚琴俑 3.Ⅰ式吹排箫俑 4.Ⅱ式吹排箫俑 5.吹奏俑 6.听琴俑 7.Ⅰ式跪俑 8.Ⅱ式跪俑 9.Ⅲ式跪俑 10.Ⅳ式跪俑 11.Ⅴ式跪俑 12.Ⅰ式立俑 13.Ⅱ式立俑 14.Ⅲ式立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