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在高血压脑出
血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式,将我院选取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纳入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两组治疗方式分别为经颞叶皮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和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意识和神经功能状态,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组间意识和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改善,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27.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采用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且治疗方式具有较高使用安全性。
【关键词】显微镜;侧裂岛叶入路;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高血压患者一种伴发颅内动脉病变,该病具有发病急和病死率高等特点。
临床中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利于消除水肿,缓解颅内压水平,利于控制患者病情。
但不同手术方式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差异,为提升对患者病情控制效果,应对治疗方式深入研究,并进行科学选择。
本次研究根据治疗方式选择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研究,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使用结果,探讨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使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从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选择80例进行治疗观察,根据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并设置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1-80岁,平均年龄(69.1±3.2)
岁,出血量32-53ml,平均(42.5士2.6)ml;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69.2±3.1)岁,出血量33-52ml,平均(42.6士2.5)ml;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均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对照组:实施经颞叶皮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具体措施:经颞叶皮层到达发生血肿区域,经该区域颞上回皮层切开,使用脑压板对脑组织进行牵拉,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对血肿定位,然后清除血肿。
观察组:实施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确定患者血肿侧翼点,并做一手术入路切口,并进行骨瓣开颅操作,尽可能将蝶骨嵴咬除,然后做大小为3cm×4cm小骨窗,将外侧裂区充分暴露出来,再切开硬脑膜。
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分离并释放外侧脑脊液,以此改善患者颅内压,对于部分分离难度较大患者,可使用水分离技术进行处理。
选取患者无血管位置双极电凝岛叶皮质,确定患者脑部血肿位置,并吸出血凝块,清除血肿。
1.3观察指标
(1)意识状态:参考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1],分数越高意识状态越好,治疗方式使用效果越理想。
(2)神经功能评分:脑部功能缺损评分标准,采参考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满分为42分,分数与患者脑部功能负相关。
(3)并发症发生率:以再出血、脑梗死、肺部感染和肾衰竭为观察指标,发生率越低治疗方式使用安全性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意识和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意识和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均显著改善,组间相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意识和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
数
GOS NIHSS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
4
10.12±
2.78
16.23±3
.19
23.12±
5.01
10.25±3.
77
对照组
4
10.13±
2.80
12.36±3
.65
23.11±
5.02
15.93±3.
94
t-
P-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0%,组间差异显著(P <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
数
再出
血
脑梗
死
肺部
感染
肾衰
竭
发生
率
观察组
4
1
(2.50)
1
(2.50)
1
(2.50)
(0.00)
3
(7.50)
对照组
4
3
(7.50)
4
(10.00)
3
(7.50)
1
(2.50)
11
(27.50)
t----- 5.541
P-----0.019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颅内压升高造成的脑部动脉破裂病变,该病起病急,会对患者脑部造成进一步损伤,发病后为降低疾病对患者负面影响,并改善预后状况,应在短时间内采用有效方式进行治疗。
目前,临床中针对该病主要采用手术方式清除血肿。
而实际进行手术治疗中,不同手术入路方式预后结果存在差异。
近年来,临床中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经常使用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该方式使用中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治疗方式备受认可[2]。
本次手术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两组GOS和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评分优于治疗前,两组相比,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再出血、脑梗死和肺部感染几项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7.50%)低于对照组(27.50%),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
此次研究结果说明,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中,采用显
微外科经颞叶皮层入路手术治疗,可起到良好使用效果,与之相比,使用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可提升对患者意识和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同时可进一步保证手术治疗安全性,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该治疗方式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将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方式,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对患者脑部神经和意识功能具有良好改善效果,且该方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使用安全性,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高美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结合GCS系统在急诊脑外伤患者分诊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4.
[2]李建,刘惠祥,沈鸟松,等.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14(06):460-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