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读书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导论读书心得
最近因为在学习《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程,期间较多涉及社会热点和时事动态,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如果没有较多的关于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就很容易对客观问题产生偏颇,所以翻箱倒柜了一番终于发现了几本让我比较感兴趣的书,《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政策科学导论》、《现代决策方法学》但是对《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颇为衷心,所以在以《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为主干,《政策科学导论》、《现代决策方法学》为辅助的基础上粗写自己的心得。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主要涉及人类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结构安排,强调制度的作用,认为有限政府、民主政府、法治政府、多中心自主治理结构是公共政策质量的制度基础,也是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
著者综合运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力图展示这些制度分析的重要著作,系统介绍其理论。
这本书中既有系统的理论分析,也有严格的实证案例剖析。
我只初浅的读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所著《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由此我联想到当今中国的各种政策以及其社会作用,感受良多。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一书着眼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问题,在大量实证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的制度理论,从而在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的基础上继而发展集体行政理论,同时也为面对公共选择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路径,为避免公共事务的退化、保护公共事物、可持续的利用公共事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
本书开篇系统总结了解决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的理论模型。
这种理论模型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不具有普遍意义,未必一定能够提供理想的政策选择方案。
大量的案例研究表明,实际的制度安排要比任何简单的博弈结构更加复杂。
其次是对公共池塘资源进行了自主治理和自主组织的制度研究。
公共池塘资源即是一种人
们共同使用整个资源系统但分别享用资源单位的公共资源。
在这种资源环境中,理性的个人可能导致资源使用拥挤或者资源退化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解决公共池塘资源的集体行动方案,就是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新制度的供给问题,二是可信承诺问题,三是相互监督问题。
随后主要通过瑞士和日本的山地牧场及森林的公共池塘资源,以及西班牙和菲律宾群岛的灌溉系统的组织情况总结出乐8项原则,他们是长期有效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组织、自主治理制度的基本构建.在这些案例中作者主要集中分析了承诺和相互监督问题。
作者还对制度变迁进行了分析,案例分析主要涉及制度供给的问题。
制度的变迁过程,主要取决于新旧两套制度的收益-成本比较,首先需要确定影响收益评价的环境变量:如,占用者人数、公共池塘资源规模、资源单位在时空上的变动性、公共池塘资源的现有条件、资源单位的市场条件、所使用的现行规则以及所提出的规则等.其次,政治制度的性质也有很大的影响。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尽管所处的学术背景是美国的学术传统,探讨的也是美国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对于中国所面临的公共选择问题和实践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尤其是思考如何避免中国公共事物的退化,如日益污染严重的大河流域、日益减少的耕地、森林和湖泊的面积、社会问题的面对、甚至社会信仰的缺失等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此书的阅读,可以切实的用其中的理论框架来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奥斯特罗姆的研究向我们证明,避免“公用地悲剧”的途径并不一定是国家权力或私有化,在国家理论与企业理论之外,作为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公共资源、公共事务管理模式,自主组织、自主治理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的思维方式与途径。
我认为,在目前中国社会公共事务中实施协同治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协同治理模式下,由于参与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就决定了在进行治理时,必须使各参与社会治理主体之间保持协同、合作,以实现公共管理事务效益最大化,达
到”共赢"的目的。
如,在市场和国家之外的非政府组织,他们在教育、科技、文化、环境、卫生医疗、社会服务等领域已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公共事务治理领域的“重要力量“,满足了公众多样化的需求,维护了社会公正,促进了社会和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迁,公众对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为此,政府要不断积极转变职能,改变治理方式,提供优质价廉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努力改善政府绩效,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重新审视社会组织的功能,以治理为理念,努力构建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关系。
只有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努力,才能解决公共事务的复杂性与政府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载体,它不但能帮助政府节约行政成本,而且还能填补政府提供物品和服务的空缺。
完善自主治理和自治组织的发展.在我国自主治理发展的一个典型的组织形式,就是业主大会,业主大会民主选举业委会为业主提供了表达自身利益偏好的机会.首先,通过民主选举,业主可以用选票来购买自己所希望得到的、能够增进自己福利的“公共物品",通过意志表达来谋求自己的利益.然而,由于制度惯性的影响,我国相当多数的民众习惯于他治,而不习惯于自治。
业主普遍存在着“搭便车”的心理。
这就是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集体但却没有产生集体行动的根源所在。
在自我利益遭受侵害的时候,不愿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类比“毛毛虫效应”这一现象,每一只虫子看到前面的在继续爬跑,当自己饥饿的时候却不知道意识清醒的停下来,最终自己也成为丧生者之一.作为享有利益的集体一员,每个个体都应该有清醒的意识,因为我们要相信有时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
就这一方面而言中国公民的这种个人主体意识和公民意识还有待增强。
其次,完善运行机制是实施自主治理的有效保障.目前,我国在业主组织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虽然《物业管理条例》已经颁布,各地也相应出台了实施细则及相关法规,但业主大会的性质、地位、活动机制等细节性规定上,一直还是法律空白,
导致业主大会在很多方面无法正常工作。
业主大会目前不具备法人资格,对《物业服务合同》不满,业主只能以个人身份起诉,这样操作起来非常难。
从小的方面来讲,业主组织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努力设计良好的制度.制度与规则的重要性在奥斯特罗姆的著作中屡次被提及,没有良好的制度作为支撑,组织成员的行为失去了约束,自主治理是无从谈起的.
第三,加强民主化建设,增强业主大会成员的权利及参与程度.业委会权力来源于业主大会,其目的也旨在为广大业主谋福利,因此只有业主的声音与意见有了顺畅的传播渠道,并且真正通过业主大会决议影响到了业委会的行动,业委会的作用才真正得到体现。
我国很多业主大会普遍存在着组织成员参与程度低的现象,这与忽略组织民主化建设不无关系。
当业主发现自己的想法完全不被重视,自己的利益诉求无法表达或者业委会根本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对业委会产生失望情绪是必然的,因此对业委会的日常事务漠不关心,也无心再参与业主大会的决策过程。
业委会需要得到业主的信任,通过业主大会的决策在业委会运行过程的同时需要建立业主参与模式,业委会才能得到业主的信任,只有这样才是业委会组织本质的体现。
第四,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业主大会可以通过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对参与集体行动的成员实施奖励,而不参与者进行惩罚,可以有效的克服个体“搭便车”行为,最大实现集体利益和集体福祉。
业委会同样可能存在着变质、腐败的现象,对业主的权益造成损害,究其原因,监督机制的缺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如果业委会的权力过大,在强大的诱惑面前忘记了自身的责任,没有制度进行规范,仅仅依靠道德来约束是不够的.所以业主大会必须制定对业委会的监督机制,从根本上来治愈这个问题,使业委会为业主自治组织服务.
最后,要加强沟通协调,明确权利责任,增进相互信任。
没有沟通协调就无法达成公共事务管理的契约,也就无法形成公共管理的秩序安排。
同时有了契约和规则,
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就构成了公共组织,就可以开展“多中心治道”和进行集体公共选择。
当前很多业主大会无法发挥其在物业管理中的应有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业主委员会成员的权责模糊,导致成员不清楚自身的工作任务,或者是没有制定以工作绩效为导向的奖惩措施.此外,由于沟通不利,权责不清楚,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业委会成员之间也无法做到相互信任,不利于彼此的团结与合作,导致业委会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作用。
我认为完善自主治理和自治组织的发展策略和当代中国社会面对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治理办法在渊源上是来自共同“母体的"。
实行公开公正的民主选举,将民主代议从起源上落到实处,这样就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利益诉求可以被主权者所听闻和重视.当然这中间存在信息渠道不畅通、行政效率低下和行政不作为的现象,这已经不只是民意代表的问题,行政主体不作为甚至混淆视听、掩盖真相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人民的权利往往在这个时候显得很弱小,不乏消极者认为民众权利和所谓的“政治强权”存在不战自败的结局。
但在我看来一个以人民为基础的民主国家其政府的政策指向还是人民,因为掌权者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只是少数的“国家蛀虫”为谋取个人私利而破坏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当今时代对于政治腐败的较优措施是加强监督,人民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就中国近几年的舆论监督力度来看是呈现上升状态的.“药家鑫案”、“我爸是李刚案"都是有力的例证,但是对于舆论监督的前景还是令人堪忧的,希望舆论实体不要变成只为党和政府唱赞歌的咏唱者。
我认为读一本关于公共政策的书不但要从中学习政策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更要从中发现其源发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剖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不变应万变.每一个政策都是应出现的问题或者是预见的问题而出台的,所以我们能照本宣科走教条路线,联系实际走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线,制定反映民意的政策才是万古长青的前提。
公共政策概论读书心得
学院:政法学院
班级:10政治1班
姓名:陈阳
学号:201050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