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人类语言本质论10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人类语言与动物交流系统之间的区别,美国的语言学家Charles Hockett在其著作
《The Problem of Universals in Language》中列出了15条之多。然而,不是每条都能被其他的语言学家所接受,而且各种版本的语言学教材所认定的区别也各不相同,但一般会认为人类语言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交流系统,有以下5点本质特征:
猩猩可以在一旁的围栏中看到人和食物那么猩猩就会对其人类伙伴做出手势鼓励他们将好吃的东西拿给它们假如人假装没领悟猩猩的意思而拿了乏味的食物这些动物就会改变手势就像人类在同样情况下将会做的一样
拷问人类语言本质论
摘要:自古起来人们把语言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认为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动物不具有语言的能力。各语言学家对人类和动物交流系统的区别的看法各不相同,但一般都认为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有:任意性、能产性、音义双层性、移位性和文化传承性。本文作者从这五个特征出发,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某些动物的语言也具有这些特性。从而总结出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没有本质区别。并提出了动物的某些表达方式可能比人类语言更具复杂性的假设。
2.手势语非人类独有
包括语言学家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肢体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在2006年,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埃里卡?卡特米尔和理查德?波恩两位教授在《现代生物学》发表了一篇关于猩猩手势语言研究论文,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猩猩不但可通过打手势来进行交流,而且还可根据自己对周围环境的了解程度来运用不同的手势(科学时报,2007)。他们做了一项强调人类与猿类运用手势方式具有类似性的实验。他们让人坐在猩猩的笼舍旁边,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些很好吃的食物(比如香蕉),而桌子的另一端放着乏味的食物(比如芹菜)。猩猩可以在一旁的围栏中看到人和食物,那么猩猩就会对其人类伙伴做出手势,鼓励他们将好吃的东西拿给它们,假如人假装没领悟猩猩的意思而拿了乏味的食物,这些动物就会改变手势,就像人类在同样情况下将会做的一样。假如人做出了似乎理解同时又有点迷惑的样子,只拿了一半好吃的食物,那么这些猿类将重复和夸张他们的手势,这一点和人类的反应方式完全一样。
这种发现突显了灵长类的手势不仅仅是先天反应,更是后天学习或适应、以及自愿控制的结果。人类可以明白猿类手势的事实也表明人类和其他灵长类的手势分享着一个共同的进化基础。加拿大的约克大学(University of York)的布莱克(Blake)对比了了9~15个月大的人类婴儿和各种年龄猿类手势的文献,证实了我们和猿猴的先天相似性。她发现人类婴儿与类人猿用在做出请求时,采用的是相似的手势,比如都是伸出一只手乞食,在被人接走或带走的时候都会举起双臂。人和猿类一样用跺脚、拍胳膊或摇晃表示情感。当想让其他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人和猿类都是拿起另外一个人或猿类的手,并将其放到他们想让他操控的物体上(Blake, 1989)。德国马普学会(Max Planck Society)从事研究进化人类学的托马斯?赛罗和同事把观察到的猴子、长臂猿、大猩猩、黑猩猩、侏儒黑猩猩和猩猩的一系列手势进行汇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结果表明,手势在它们的交流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猿类的肢体语言包括触摸、发音和眼神。在做出视觉和声音动作之前,猿类个体一般会等待,直到它获得另外一个同类的关注。假如它们的手势没有被注意,它们经常会重复做,或者直接去触摸那个与之交流的受者。
5.动物语言的音义双重性
内华达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夫妇(Beatrice and Robert Gardner),在仔细研究了这些实验后,证实黑猩猩的咽和喉不适于人的语言发音。很可能,黑猩猩具有相当大的语言能力,但因解剖结构限制不能表达出来。加德纳夫妇决定向黑猩猩教授美国符合语言(手语)。这种闻名的美国手语是以它的第一个字母缩写构成的,有时也称之为“美国聋哑人语言”,这很理想地适合于黑猩猩敏捷的手的动作,也具有口头语言重要的构思特性。
3.动物语言的语法和创造性特征
没人怀疑人类语言的博大精深,利用语法规则我们可以把单词以有意义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短语或句子。但是,不认为只有人类语言所用的语法才具有复杂性。在动物世界,可能还存在着很多和我们并不类似的语言结构,同样,动物也可能会很好地展示它们理解和运用词汇的能力。
赫曼(Louis Herman)和同事研究瓶鼻海豚,提出了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海豚能掌握语言内容与句构。实验中,一只海豚的训练语言是代表文字的计算机声音,另外一只接触的是训练员的手臂构成的信号(后者用布幕上的白点代替)。训练中使用的文字涉及对象、动作、事物特性及关系;句子则依照字序规则构成,有二千多种意思不同的组合。同样的三、四个字,以不同的次序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其中的差异必须运用句构才能分辨。海豚对不同指示的反应不同,表明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能领悟各种组合的不同意思。训练人员用计算机声音和抽象的电视影像来测试海豚,从而避免了以往实验中存在的暗示之弊(Louis Herman,1984)。
关键词:人类动物语言任意性能产性音义双层性移位性文化传承性
[中图分类号] H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11-0020-03
导语
人类为万物之灵,而语言是人类的精华所在。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把人类定义为“会说话的动物”,以此区别人和动物。一般认为,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会简单的重复,不会加以变化。如见到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也不管是朋友还是强盗,都只会条件反射地发出一组单调的声音——“你好”。再看“猩猩能言”,这个“言”也仅仅是指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手势语),可是学不会有声语言。而人类的语言,它的特征“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我国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就认为“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吕叔湘,1980)。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在语言形成之初,人类的发音是极其有限的,双手的发展对语言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直立行走解放了手,使它直接地用来做一些比较精巧的动作,并精确地控制外物去做其他的一些动作。这种外物和手的结合成为人类最值得夸耀的技能而被模仿,并遗传给了后代。这些动作成了人类记忆的对象,因为只有记住它并学会它才能比别人高明,这不再是一种本能。人手的动作是那样复杂,是身体的其它动作所不及的,于是意念和手的动作在人的大脑中建立了最直接的联系。手指、手腕、胳膊的灵活动作与大脑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然而声音比动作更具有优越性,主要在于它的省事、距离远,以及不影响行为,它必然取代动作而成为人类最终的表达方式。我们认为,最早的认识是对相关联动作的认识,最早的表达内容也主要是对相关联动作的认识,那么声音取代动作的表达形式,可它的内容必定还是动作的内容,这一点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说最早的语音是以表示动作意义为主的(王晓升,1994)。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国家仍存在着主要以手语交流的原始部落,这充分说明人类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动作语言”的这一阶段。
在动物语言的研究上,黑猩猩历来受到最多关注,但对其它大型猿类的研究也有相当成效。例如大猩猩可可(Koko)掌握了五百多个符号,而且能够运用并组合的符号多达六个。可可在与人的会话中,显然能够进行原创性的定义、抽象思考、自我指涉,以及咒骂。红毛猩猩强提克(Chantek)有超过一百五十个符号的“词汇”,能以新颖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式运用符号,偶尔还会运用符号骗人。可以看出,动物能够理解并运用语法,这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动物的语言是能够具有语法的。
1)任意性(Arbitrariness):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2)能产性(Productivity):也称创造性,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可利用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无限的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这样一种现象。
3)音义双层性(Duality):指的是语言系统具有双层性,结构的底层为不表示意义的语音单位,结构的上层是表示意义的语词单位。
加德纳夫妇和其他学者所研究的有沃休、露西、拉纳等黑猩猩。这些黑猩猩不仅有100~200个词的词汇量,而且也能识别出不太繁琐的不同语法句型和句法。令人吃惊的是,它们已经创造了新词和词组的句法结构。
然而,事实如此吗?语言是否是人类独有的品质呢?人类是这世界上唯一具有情感、会坚守某种道德准则的物种吗?是唯一具有使用和设计工具能力的动物吗?
1.从语言的起源说起
语言的起源跟人类的起源一样神秘,目前还没有结论,只有假设。有的人提出“感叹说”,认为语言起源于表达感情的感叹词;有人提出“劳动喊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劳动中的喊叫;有人提出“摹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对自然界原有声音的摹仿;也有人提出“达达说”,认为语言起源于“达达”发声的舌头动作和手势;还有人提出“唱歌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原始仪式中不清晰的赞歌,等等。所有这些假设都无法通过事实来验证,语言学家之间或科学家之间谁也不能说服谁。
同时,苏?沙维吉-伦宝(Sue Savage-Rumbaugh)以侏儒猩猩为实验对象作了开创性的研究。黑猩猩坎奇(Kanzi)在没有接受任何专门训练的前提下,单纯靠观察学会了使用键盘,而且学会了如何理解由多个英语单词构成的指令。为了尽力消除暗示,沙维吉-伦宝在测试过程中用耳机和黑猩猩沟通,使受试者看不见实验者。为了贴近人类小孩的语言学习方式,黑猩猩的所有教育环节都强调交流的自然,而不是人为影响,不同于传统实验的贴标签方式,沙维吉-伦宝选择了黑猩猩感兴趣的东西为实验内容,当黑猩猩反应正确时就能得到奖赏。(Sue Savage-Rumbaugh,2007)
可以看出,人类的语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简单的身体语言→利用工具的动作语言→声音语言。从动作语言到声音语言是人类思维水平提高并能更有效控制口腔肌肉的结果。从本质上讲,声音的语言在发音上都是用我们的口腔动作对自然界的事物的模拟,这包括:动作的、形状的、感觉的、声音的等等。每个语音或音节都有多种不同的发音方法,所以每个语音或音节可以表示多种动作的意思,语音的这一特点,为以后人类从动作描述性语言到声音指代性语言的飞跃创造了条件,从而最终使人类从动作思维走到了概念思维。
4)移位性(Displacement):移位性是指语言使用者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不在交际现场(时间和空间上)的物体、事件及概念。移位性赋予人类归纳及抽象的能力。
5)文化传承性(Cultural Transmission):指的是人类不是生下来而会说话,需要学习才能掌握一门语言。然而动物恰相反,生下来就具有交流的能力。
4.动物语言具有任意性
动物能将某种声音与特定的意思联系起来,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祖贝布勒和斯洛康布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中国新闻周刊,2008)。他们注意到爱丁堡动物园的黑猩猩在看到不同的食物时,似乎能发出不同的叫声来表示。受欢迎的食物,比如面包将引出高调的咕哝声;吸引力差一点的,比如苹果,将引来低调的咕哝,而且其他黑猩猩也能明白其意思。当播放它们发出的对某种食物的咕哝声录音时,猩猩们就会去它们通常发现该样食物的地方寻找。如果录音中的声音表示的是奖赏类食品,它们会找更久的时间。不同地区的人类语言对同一事物的叫法各有差异,同样,不同种群的黑猩猩在交流上也是有方言差别的,来自某个种群的黑猩猩不一定能够明白另一种群的黑猩猩的咕哝声所指代的事物。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祖贝布勒发现,野生的猿猴在交流时使用一种基本的句法。在象牙海岸的森林中,雄性白鼻长尾猴能将两种基本的叫声混合成起来。通常,它们会在不同情况下发出“皮奥”的声音,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看到美洲豹的反应。当看到一只鹰时,它们会发出一种“嗨克”的声音。它们还会混合使用声音,即在警报声之前发出低沉的回响声,表示的是威胁不大,比如察觉到很远的捕食者或折断的树枝。祖贝布勒将低沉的吼叫类比作我们所用的限定词,如“可能”或“有点儿”。祖贝布勒和同事阿诺德还发现,这些猴子会把“皮奥”和“嗨克”合起来用,意思是“我们走吧”。最近,他们又发现,“皮奥”和“嗨克”的组合叫声至少包含三种信息,一是呼叫者的特征;二是已经看到了威胁;三是要不要为了逃避危险而跑开。其他猴子也能推断出这些叫声的所有意思(中国新闻周刊,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