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岩油藏防砂适应性与工艺改进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砂岩油藏防砂适应性与工艺改进探讨
摘要:针对油田部分单元存在不同程度的出砂现象,结合出砂油藏地质特点,
找出影响出砂的主要因素,开展防砂适应性研究与效果评价,通过完善防砂技术,攻关防砂工艺提高出砂油藏的开发水平。
关键词:防砂;应力状态;抗剪切应力;无因次采液指数
前言
砂岩油藏砂粒胶结物以泥质为主,胶结疏松,成岩性差,取出的岩芯多为散砂,平面上储层变化较快。
构造简单,主力油层馆陶组大面积分布,构造内无明
显断层,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粉细砂岩和粉砂岩,粒度中值0.15mm。
由于采取注
水开发,水侵等作用影响,粘土遇到水后膨胀,砂砾之间胶结物破坏,尤其是开
发中后期加上提液开采,流速加快,携砂能力增强,出砂加剧。
为解决油井防砂
与提液、增油之间的矛盾,创新防砂工艺思路,集成研究、应用防砂提液增产增效
技术,从单纯治砂转变为进攻性的增产的防砂措施,由单独重视工艺到油藏和工
艺并重;由单纯管内低压循环充填到与改造地层高压充填相结合;由全井防砂到
选择性防砂;由单一防砂措施到与防砂配套技术相结合;配套解堵技术、射孔技术、压井技术、携砂液配制技术、入井液过滤技术等,大幅度提高新老井单井产量。
1 防砂历程与存在问题
开发初期:以单一绕丝筛管管内砾石充填防砂工艺作为主导。
开发中期:引
进并采用了涂料砂防砂和复合防砂工艺。
目前以复合防砂工艺为主导工艺,同时
采用高压充填、压裂防砂等新工艺。
在应用复合防砂技术的同时,不断地进行改
进和创新,包括解堵防砂一体化技术,分层射孔充填、采用高粘溶液作为携砂液等,有效地提高了充填砂量和加砂比,扩大了改造半径,提高防砂效果。
与总体
防砂效果相比,砾石充填防砂有效率高、有效期长,但平均单井液量低。
传统的
常规砾石充填防砂技术遵循防砂后采出流体含砂量小于0.03%的行业标准,以较
彻底防止地层出砂为技术指导,形成了一整套以维护、防御为主要特点的防砂技
术体系。
受常规防砂技术限制,防砂与提液增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部分油井,特别是高泥质、粉细砂区块油井防砂后低液低效,产量下降快;大厚层及多
层合采井笼统防砂导致增液不增油等问题还普遍存在,影响开发效果。
2 防砂工艺改进
2.1采取高砂比充填压裂防砂提高渗流能力
压裂防砂适用范围:地层深部堵塞井、地层渗透率相对较低、低产油井的防砂。
加砂时,地面携砂比由15%提高到100%,导流能力可以达到2000md?m,平均铺砂浓10-15kg/m2,,提高了原油渗流能力。
以某油田为例,采用压裂防砂工艺共
施工7口井,有效率86%,初期单井平均日产液27.0吨,日产油10.6吨,目前
单井日产油5.6吨,累计增油29211吨,平均单井增油4173吨。
取得了良好的防砂、增油效果,解决了油井防砂有效率较低,防砂后产能较低的状况。
2.2 完善和配套复合防砂工艺
(1)解堵与复合防砂配套。
在复合防砂施工中,为达到溶解破碎的涂料砂,排
出堵塞颗粒,疏通地层的目的,采用了先解堵后防砂的方法:即对近井地带存在
堵塞的井,防砂前先采用浓度为1-2%的稀盐酸解除地层堵塞,混气水排出反应生
成物,疏通地层,提高近井地带渗透率,然后进行防砂施工。
(2)选用不同粒
径的石英砂进行两段塞充填施工。
图 1 Saucier试验曲线
3 提液潜力
3.1 提液机理分析
油藏开发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提高采收率,而采收率=平面波及系数×纵向
波及系数×驱油效率。
提高平面波及和纵向波及的有效手段是放大生产压差,扩
大泄油面积和减少层间差异,而要想提高驱油效率,最有效的手段是有效增加过
水倍数,提高单井液量,因此提液措施是有效提高油藏采收率的重要手段。
平面
压力分布从径向流压力分布曲线上可以明显的看到,压降面呈现漏斗状曲面,习
惯称为“压降漏斗”;平面上等压线呈现以井轴为中心的同心圆分布,平面径向流
遵循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规律。
水锥或舌进形成后,有效放大生产压差,可有
效扩大波及。
油藏开发过程中不同的层段的渗透率对应的启动生产压差不同,在低含水到含水90%以上的过程中,启动压力变化规律为:低含水时期启动
压差变大,高含水初期启动生产压差由小变大,待高含水后,低渗透层的启动压
力变化不大,中高渗透层的启动生产压差变化减小。
3.2分级砾石充填。
为保持近井地带充填层较好的完整性和导流能力,达到“远防近排” 效果。
调整传统的砾石充填防砂参数,实施地层、近井分级充填。
通
过不同粒径充填砾石优化组合,达到减少砂砾互混、增加环空、炮眼和近井地带
导流和排砂能力的目的。
设计遵循逐级挡砂原则,尽可能提高砾石排砂层渗透性,也就是要采用较大粒径的砾石。
考虑油田地层情况,结合现场施工设备能力,确
定四种组合。
表1 分级充填渗透率实验结果表
3.3放大筛管缝隙。
环填砾石尺寸由0.3-0.6mm、0.4-0.8mm增至0.4-0.8mm、0.6-1.0mm, 对筛缝优化调整。
根据公式计算,结合现场应用情况,将割缝管由
0.3mm放大到0.4mm,绕丝由0.2放大到0.3~0.4mm;提高筛管的泄油面积,增强其导流能力,实现平稳流动。
从试验结果看,在相同的条件下,0.4mm割缝流
量明显较高,有利于提高液。
4 应用实例
油井产量递减遵循无因次采液指数递减规律;为保证合理开发必须提液,提
液幅度参考无因次采液指数,根据**油藏无因次采液曲线,含水<80%可以有杆泵
小幅调参,80%<含水<90%可以有杆泵大幅调参,含水>90%可以电泵大幅提液。
同时根据井型和开发状况优化防砂工艺:机械防砂,初期控制采液强度在
8m3/(m.d)以内,尽可能低参数生产,待生产1个月稳定后,再逐步放大生产参数;化学防砂,初期控制采液强度在6m3/(m.d)以内,待生产1个月稳定后后,再逐
步放大生产参数。
但不要轻易洗井,对油田的高油气比井不能放套管气,建议油
套连通生产。
后期提液遵循逐步放大生产参数原则,避免防砂失效。
典型井**井2011年3月新投,采用砾石充填防砂,因无该井地层砂粒径筛析数据,借鉴同层
临井结果,砾石粒径选择0.4-0.8mm,生产17天后地层出砂,光杆下不去。
通过
作业发现,出砂属细砂(粒度中值106um),占总砂量的93%,充填砂与地层砂
粒径不匹配,挡砂效果差。
参考文献:
1. 张琪,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
石油大学出版.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