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名、县治、别称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陵县名、县治、别称初考
魏青平
南陵县,始自西汉,据《汉书·地理志》,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始置春谷县,属丹阳郡。
南陵的大部分区域属春谷县,弋江镇一带属宣城县,故人们认为南陵县古名春谷。
古春谷,还包括繁昌县、铜陵县,及贵池县、青阳县一部分。
春谷故城,一般认为在繁昌县境内之赭圻。
另一说为繁昌县春谷
乡。
清学者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云:“春谷,汉旧县,有赭圻城。
”东晋时期,大将桓温在赭圻筑城镇守,称南陵戍,即位于江南山丘的戍守之所。
其地在三国时即为吴国置屯处。
《晋书·桓温传》载:“(上)复征温,温至赭圻,诏又使尚书车灌止之,温遂城赭圻。
”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以赭圻置南陵县,兼置南陵郡。
《旧唐书·地理志》云:梁置南陵县,治赭圻城。
《续通典》宋白曰:“梁武帝始置南陵县,属南陵郡。
临江有城基见在,去今县一百三十里。
”可见,南陵县因南陵戍而得名,县治本在赭圻。
唐长安四年(704年),移县治至青阳城,即今籍山镇,参见宋刘摭《青阳桥记》,刘为南陵人。
从时间上推算,赭圻作为南陵县治,已有着179年的历史,如从汉春谷算起,则有800多年了。
笔者十几年前曾寻访过赭圻,其地处长江岸边,这里山高林密,山势险峻,赭圻岭如一条苍龙自上而下蜿蜒盘旋,扑面而来。
顺着山势往下,山谷间建有许多古民居,但因年代久远,且缺乏维修,已有不少颓败坍塌,虽然如此,人们仍可想象出此处昔日作为军营和城镇的繁盛。
因背山临水,易守难攻,故军事家桓温在此筑城,作为根据地,以图北伐之举。
如今,人们一般都知道周瑜曾为南陵县前身的春谷县县长,却不知道同样声名显赫的大司马、征西大将军桓温曾是南陵县前身之南陵戍的最高指挥官!
赭圻古城
赭圻古城
南陵县得名及县治所在大致如此。
南陵县除了南陵之外,还有其他名称,著名的有两个,下面分别说说。
其一是“陵阳”,此名称南陵人很熟悉,城区西街一直有“陵阳路”“陵阳街”“陵阳居委会”及“陵阳社区”的名称。
这当然不是今人杜撰,自古即有。
元代至正丙申年(1356年),有一位邑人所写的“郡县士民哭张国冈公歌”的诗篇,记述了本县义士张国冈率义
民血战盗匪,守土安民的感人事迹,诗的最后两句为“血祀千秋酬忠烈,陵阳突起真豪杰。
”这里的陵阳即指南陵本县。
明代南陵文人王宏道《工山削翠》一诗曰:“陵阳太白山,摩空出层碧。
丹灶不知年,飞仙振羽翼。
”此处陵阳亦指南陵本县,太白山是指从天而降的仙山—工山。
南陵明代声名卓著的县令沈尧中在其《望华楼》一诗的开头即宣称:“陵阳自昔称三辅,疆域袤起吴楚间。
”这里直接用陵阳代指南陵。
清初文学家何一化在《籍山桥赋》的开首写道:“繄陵阳之雉堞,扼形胜而树基。
”同样是用陵阳代替南陵。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人们为什么用陵阳指代南陵呢?陵阳地名,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哀郢》中就出现过:“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写的,一般学者认为是指陵阳古镇,即今青阳九华山南面的陵阳镇。
西汉时,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陵阳县,
县治即今之陵阳镇。
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年)置临城县,与陵阳县并存。
临城县包括今青阳县大部分乡镇及南陵丫山、何湾等乡镇,陵阳县包括今青阳县陵阳镇等地及石台、泾县部分乡镇,东晋时,侨置定陵县,县域包括今青阳木镇等地及南陵丫山、何湾乡,梁时、广阳县地(原陵阳县)及定陵县属南陵郡。
隋时,定陵县、临城县并入南陵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置青阳县,辖陵阳、临城故地。
由上述建置沿革可知:一、历史上南陵县的部分地区曾隶属于今之青阳,而青阳县部分地区曾属于南陵。
二、青阳县古时称陵阳县,这即是说,南陵和古陵阳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古汉语词义,山之南称阳,山之北称阴,南和阳可以是同义词。
陵阳指山丘南面,南陵指南面的山,二者意义相近,可以互换。
陵阳古城
除了上述这些而外,还有一个原因,根据古籍《列仙传》和清光绪本《青阳县志》记载,窦伯玉,字子明,西汉时人,元封年间曾为陵阳县令,居陵阳几十年,世称陵阳子明,他以清静无为之术治理县政,公余热衷于修炼神仙之术。
曾在池边垂钓时得白鱼,鱼腹中有修炼秘诀,他因上黄山采五石脂服之,终乘白龙飞升上天,传说陵阳仙姑尖下遗有窦的炼丹灶。
因为南陵县和陵阳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人们常将南陵称作陵阳;又由于名人效应,人们也将陵阳县令窦子明说成是南陵西汉时的一位县令。
并津津乐道,使后人深信不疑。
比如明代宣城文学家梅鼎祚在其《鹅岭横云》一诗中写道:“陵阳自昔称仙令,化作翩翩叶县凫。
”是说古时的陵阳(亦即今之南陵)县令窦子明成仙之时,是化成一只金鹅翩然飞去的,这就像东汉明帝时河南叶县县令王乔骑着两只野鸭子上朝一样。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经过南陵时,在其《寄林南陵》一诗中写道:“日饮朝霞春气开,陵阳县令筑亭台。
”借推崇饮朝霞甘露的陵阳县令窦子明,赞颂当今南陵县令林鸣盛高洁的志趣。
而沈尧中对窦子明的事迹同样向往,他在《望华楼》一诗的结尾写道:“遥忆子明垂钓处,烟霞犹自锁元关。
”自己遥想窦子明垂钓之处,如今氤氲笼罩,云雾重重,已是洞府紧闭了。
在古陵阳县南边有一座山名陵阳山,相传窦子明曾在此炼丹,所以李白等许多诗人来此游历陵阳山水,仰慕窦子明。
李白在天宝十二年游陵阳山的诗中写道:“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
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
南陵的另一别称是朗陵,这在古籍中也颇为多见。
比如,清初诗人施闰章在其《何生伯示近诗兼约文澜亭野眺》诗中,开头即写道:
“不到朗陵三十年,旧时游子心茫然。
”诗的内容是对南陵诗人何一化的答复,是说他已有三十年没来南陵了。
清代顺治年间的南陵教谕史鉴宗有一首题为《朗陵署中即景》一诗,写自己在南陵官衙中的清静生活,这里也是用朗陵直接替代南陵。
泾县人翟湘有两首题为《过朗陵赠汪湘人明府》的诗,同样是用朗陵代南陵。
康熙时的南陵人王三锡曾任山西宁乡知县,多有善政。
当他卸任返乡时,为宁乡土民留下一幅自己绘就的南陵山水图,以作纪念。
其临别诗的诗题为《宁乡解组留画朗陵山水》,用朗陵代替南陵。
诗的末尾还用陵阳代指南陵,用辋川替代绘画的本人“临歧为写陵阳景,别后遥应忆辋川。
”以此表达和宁乡父老结下的深厚情谊。
不仅是文学作品,在正式的公文中也有用朗陵替代南陵的。
清代乾隆时南陵县知县陈应联有一篇《重修朗陵城垣碑记》,就是直接将南陵写成朗陵。
清代康熙年间任南陵教谕的夏之玙,有一篇《北门陈氏重修启圣祠碑记》的石刻,开头写道:“余秉铎朗陵有年矣。
”说自己在南陵任教谕一职已有些年了,这也是以朗陵代替南陵。
工山
人们之所以指称南陵为朗陵,是由南陵著名的历史人物何琦引起的,何琦曾任泾县令,孝行闻于天下,辞官后在工山西面凿井炼丹,
后得道成仙。
由于后世研究历史的人们的误会,以为他即是曾被封为朗陵侯的何曾。
查何曾仕于三国魏累拜司徒,封朗陵侯,晋初又进爵为公。
其人性豪奢,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
民国本《南陵县志》编修者曾为此作过考证,认为二人乡贯不同,族望亦异,为土俗相传,致有舛误。
而错误源自《宁国府志》,将泾川令写成朗陵侯。
但由于相沿成习,人们即默认何琦为朗陵侯,称何琦修炼之山为朗陵山,何琦炼丹之井为朗陵丹井,居处为朗陵院。
清初宣城诗人梅清有一首《登工山》的诗,末两句为“我呼朗陵侯,何处应声起。
”这里的朗陵侯显系何琦。
明代南陵本土文人方如冈有一首题为《朗陵山中》的诗,末句是“朗陵丹井寻何处,一曲沧浪且共听”,诗题的朗陵山就是工山,诗中的朗陵丹井即是指何琦的炼丹井。
明代南陵文人程文绣也有一首《朗陵丹井》的诗,记述了朗陵丹井的形成及其传奇色彩。
因朗陵侯何琦是南陵著名大孝子,后又成为工山之神;朗陵山即工山是南陵的一邑镇山,人们乐意用有代表性的人物、山水作为县邑名称,再者朗陵、南陵读音相近,人们也就从朗陵侯、朗陵山等开始,推而广之,进而称南陵县为朗陵县了。
这也可说是顺理成章的。
笔者最近看到本县图书馆从台湾购进的清嘉庆本的《南陵县志》,其封面赫然地印着“朗陵书院辑”的字样,可见朗陵的称号是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了。
(本文图片由王四平、邓胜、樊卫东、姚耘、邵丹及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