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瓷茶交通景观分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梁瓷茶交通景观分析
关于历史时期浮梁(即今景德镇)的瓷与茶,学术界研究成果已经汗牛
充栋。
在浮梁瓷、茶景观研究方面,近数年来詹嘉、江凌、李松杰等
也已取得一些成果。
但到目前,学术界尚无人对浮梁瓷、茶交通景观
作出较为全面的研究,有鉴于此,特写作本文。
一.唐至民国浮梁瓷、茶在国内的重要影响和地位
唐至民国浮梁的陶瓷和茶叶生产贸易在国内以致世界有很重要的影响
和地位,浮梁瓷、茶的生产均很兴盛,贸易额巨大,畅销全国和海外,这是形成浮梁瓷、茶交通景观的前提。
(一)浮梁瓷的重要影响和地位
根据文献记载,浮梁陶瓷生产始于汉代,唐代勃兴,宋已闻名天下。
清佚名《南窑笔记》载:“新平之景德镇,在昌江之南,其冶陶始于
季汉。
……迨李唐继起,陶日以工,……而景德陶之著名,则在于宋。
盖因陶工制‘景德’年号于器底,故天下咸知有景德之窑。
”(1)到明清,浮梁之景德镇更成为全国瓷业中心,处于天下独尊的地位。
明宋
应星《天工开物》:“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
镇之产也。
”(2)清裘曰修在为朱琰《陶说》所作的序中也指出:“自
有明以来,惟饶州之景德镇独以窑著。
”(3)作为全国陶瓷生产中心的
景德镇,同时也成为国内最大的陶瓷贸易中心,商贾云集。
清吴允嘉《浮梁陶政志》:“景德镇一隅之地,四方商贾贩瓷器者,萃集于斯。
”(1)清乾隆年间任浮梁知县的沈嘉徵《窑民行》诗曰:“景镇产
佳瓷,……器成天下走。
……中外贾客薮。
”(1)清郑延桂《陶阳竹枝词》:“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要知至宝通洋外,国使安
南答贡回。
(原注:御厂所制瓷器,大半备以回贡,故大内颁样烧造,
然镇瓷通商天下,迄今来镇贩者络绎不绝。
)”(5)
(二)浮梁茶的重要影响和地位
唐代浮梁茶业勃兴,产量很高,成为该县经济的主要部门,销往全国
各地以致境外。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唐时的浮梁:“按郡国志
云斯邑产茶,赋无别物。
”(6)唐杨晔《膳夫经手录》:“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
其于
济人,百倍于蜀茶,然味不长于蜀茶。
”(7)(《膳夫经手录》)唐王敷《茶酒论》:“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8)唐时的浮梁是东南地区最
大的茶贸集散中心,朝廷在浮梁所收茶税数额高得惊人。
唐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浮梁县,……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
贯。
”(9)而当时天下每年茶税也不过四十万贯,也即浮梁一县16茶
税达全国的八分之三。
为何一县茶税占全国比例如此之高,除浮梁本
身茶叶产量巨大外,周边产茶大县祁门、婺源和德兴以致更广阔的区
域茶叶也在浮梁集散。
唐代茶商多在浮梁,浮梁之商甚至成为茶商的
代称。
南宋朱翌《猗觉寮杂记》云:“白云前月买茶去,旧唐史风俗
贵茶之名,剑南之蒙顶云云,浮梁之商货不在焉,是唐之茶商多在浮
梁也。
”(10)进入宋代由于其它茶产区的竞争,浮梁茶业在国内的地
位逐渐下降,但仍保持区域茶贸中心的地位。
到了清代民国,由于销
往西方国家红茶贸易的兴起,浮梁茶叶生产贸易重新崛起,成为国内
位居前列的少数红茶生产大县之一。
民国七年(1918年)修《大中华江
西省地理志》:“江西之茶为国货大宗。
……浮梁茶。
磻村葛坪山、
青龙山,高逾四千尺,产仙芽茶,味香色浓,外人乐购之。
……浮梁县。
浮梁茶,唐时已著名,今红茶畅销海外,均为国货大宗。
”(11)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修水红茶与茶业贸易之改进》:“茶,江西
之特产也,……其在我国茶叶所占之地位,概极重要。
省内产茶较著者,为修水(即旧宁州),浮梁,武宁,德兴及铅山之河口等
处,……”(12)
二.唐至民国浮梁陶瓷、瓷土、窑柴、茶叶的交通运输
由于浮梁瓷、茶生产贸易在国内的重要地位,极大促进了浮梁所产陶瓷、茶叶以及陶瓷生产主要原料瓷土和主要燃料窑柴的交通运输。
(一)陶瓷的交通运输
唐以来浮梁是国内陶瓷的主要产区,明清更成为瓷业中心,陶瓷产额
很大并大量外运到全国各地以致海外。
清代,浮梁景德镇有100余座
大窑,年产600万元(银洋)以上的瓷器。
清代每年解运御瓷600余桶,计29000余件。
景德镇每年瓷器输出数十万担,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47万担,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0万担。
其中相当一部分出口海外,清同治年间景德镇年平均瓷器出口量为17638担,光绪年间为30644担,宣统为59576担,民国元年至二十一年(1912-1932年)为74003担。
(13)唐代以来景德镇瓷外运主要有南路和北路两条路线。
南路经昌江入鄱阳湖,经吴城镇(赣江流入鄱阳湖的入口)进入赣江,溯
赣江而上翻越大庾岭经北江至广州,从广州将瓷器销售到海外,在清
朝广州一口通商时期,这条线路一度是景德镇瓷出口海外的主要线路。
北线是景德镇瓷从昌江入鄱阳湖,再进入长江,如运销到国内可通过
长江将瓷器运到长江上下游的各个口岸或者沿大运河北上将瓷器运到
北方,如欲运销到海外可出长江口将瓷器运至宁波、泉州、上海等沿
海港口城市,再将景德镇瓷运销到海外。
(14)景德镇瓷的外运主要通
过水路,但也有部分是通过陆路输出的。
《江西省交通志》:“至明代,……由于昌江本系滩河,下游礁石多,常有覆舟之虞,加之陶瓷
的碎片碎屑倾积江中、河道淤浅,行船困难。
明代御窑厂瓷器遂采取
陆路运输,由景德镇将瓷器装桶,通过肩挑或土车运至安徽建德、池
州等地,再逐县交递解赴南、北京。
其他商品瓷也是从景德镇先运到
建德、池州,然后运销全国各地。
”(15)另在民国时期景德镇曾短暂
通过公路用汽车运输瓷器,但量很小。
“景德镇公路通汽车,始于
1934年。
……其中在瓷器运输上发生作用的是景湖和景黄公路,一个
是瓷器到了湖口、九江,可以入长江改用水运;一个是瓷器到了南昌,
可以改由铁路运输。
但由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败,交通事故在陆路
上频频发生,而汽单容量少,货车缺,运费又贵,所以在解放前,景
德解瓷器的运输,主要还是靠水运。
”
(二)瓷土的交通运输
瓷土是陶瓷的主要生产原料,景德镇每年的瓷土消耗量是十分巨大的。
如民国八年至十六年(1919-1927年),浮梁东乡和南乡一带每年出产
瓷土、釉果2250万块,余干、余江、贵溪、星子、鄱阳、祁门等地年
产各种瓷土1700万块,皆运往景德镇。
明代以前,浮梁境内所产瓷土
基本能满足瓷业生产的需要,到清代因为本地瓷土一定程度的枯竭以
及需求量的增加,瓷土开采扩展到外地。
浮梁境内瓷土由东河、南河、西河转昌江水运至景德镇;余干、余江、贵溪的瓷土由信江入鄱阳湖,
再经饶河溯昌江而上运至景德镇;星子瓷土由鄱阳湖经饶河溯昌江而上
运至景德镇;鄱阳、祁门瓷土分别从昌江下游溯江、从昌江上游顺江运
到景德镇;乐平、万年瓷土由乐安江转昌江输送至景德镇。
明清时期昌
江上运送瓷土的船只是很多的,清代一些诗人的作品多有反映。
清凌
汝锦《昌江杂咏》诗曰:“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舂得泥
稠米更凿,祁船未到镇船回。
(原注:米运祁门上水,不下景镇下水,
故迟速不同。
不,敦上声。
)”(5)清郑延桂《陶阳竹枝词》诗曰:
“天宝桥边水碓舂,麻村老土胜提红。
安仁船载余干不,同府同帮货
不同。
(原注:提红,不名。
麻村,在邑东,产老土,向胜提红。
今多
用余干提红,年以安仁小船载来货卖。
)”(5)清龚磻《陶歌》:“在
山石骨出山泥,水碓舂成自上溪。
要是高庄称好不,不船连载任分携。
(原注:唐观察英字隽公图说,所谓取土皆采石制炼。
)”(5)
(三)窑柴的交通运输
窑柴是唐至民国陶瓷生产的主要燃料,分为松柴和槎柴,松柴系指大
松树块柴,槎柴指松枝和其它杂枝,前者烧细瓷,后者烧粗瓷。
民国
三年(1914年)以前,每年由各地船运至景德镇的窑柴达650万担(松柴400万担,槎柴250万担)。
(18)浮梁各乡所产窑柴主要通过昌江各支
流转昌江运至景德镇。
东河、南河、西河、北河、建溪河、明溪河、
林村河这七条支流各有若干个窑柴装运码头,少则五六个,多则十余个。
山区窑柴经砍伐通过水力、人力运至各码头后再船运到景德镇,
民国年间浮梁主要运输窑柴的船只达2000余艘。
随着窑柴需求量的增加,窑柴产地逐渐扩展到鄱阳、万年、乐平、婺源、祁门、都昌、湖口、至德等地,通过长江、乐安江、信江、鄱阳湖、昌江等江河湖泊
辗转运到景德镇。
景德镇昌江河边有窑柴搬运码头18个,主要是朱氏弄、斗富弄、彭家弄、刘家弄、玉路弄、花园弄等,这些搬运码头分
别靠近城区的几十座柴窑。
(18)清代郑延桂的两首诗歌对景德镇昌江
岸边窑柴运输的繁忙景象有生动描述。
其一:“码头柴槎各分堆,伙
计收筹记数来。
窑位客行催更紧,后先三日一回开。
(原注:烧窑多以
三日为度,柴槎两帮各有挑柴码头。
客行把庄催讨瓷器谓之催窑位。
)”(19)其二:“坯房挑得白釉去,匣厂装将黄土来。
上下纷争中
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
(原注:中渡过河西多有坯房匣厂,又为柴槎
码头,争渡者日夜不息。
)”(5)
(四)茶叶的交通运输
在浮梁集散的茶叶唐代达每年700万驮,约合全国的八分之三。
清末
民初浮梁每年茶叶运销量一般在3万担以上,宣统三年(1911年)达最
高值6万担。
(20)除浮梁本地之茶外,周边婺源、祁门、德兴、乐平、休宁的茶叶也大多在浮梁集散。
历史时期交通繁忙的河道昌江,有相
当一部分船只是运送茶叶的。
清程鸿诏《浮梁县》诗曰:“风送菜花香,江干住客航。
买茶人不断,应是到浮梁。
”(21)唐至民国浮梁茶
的外运线路多次发生变化,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唐到清乾
隆年间,浮梁茶的运销线路是从昌江各支流(北河、东河、西河、南河等)运入昌江再入鄱阳湖,从鄱阳湖进入长江,由长江经过大运河或者
溯汉江北上将茶运到北方以致境外。
(22)第二个时期从清乾隆年间至
咸丰十年(1860年),茶叶运销线路是从昌江进入鄱阳湖,从鄱阳湖溯
赣江而上,翻越大庾岭经珠江水系到达广州,从广州出口到海外。
为
何运销线路发生变化磻主要原因一是康熙年间开放海禁以后,刺激了
西方国家对中国茶叶的需求,江西茶叶从主要销往北方转变为销往海外;二是乾隆年间清政府下令广州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溯赣江而上
翻越大庾岭再通过珠江水系至广州成了江西茶叶外销的最佳路线。
(23)第三个时期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浮梁
茶经昌江、鄱阳湖到达长江沿岸城市九江,再从九江运至汉口或上海,从汉口或上海将茶叶运至海外。
为何1861年运销线路又发生变化磻上
官俅《江西茶叶之概况》:“鸦片战争以后,九江即已辟为商埠,本
省一切输出物产,莫不以此为转运枢纽。
于是茶叶输出,亦渐渐转由
此地分运沪汉销售矣。
大概赣东浮梁一带之茶,多由鄱阳湖水道经湖
口转运九江换船,……再换江轮转运。
惟初时概系运往汉口销售。
在欧战期间,渐有转趋沪上销售之势。
”(24)运销线路发生变化实与两次鸦片战争使九江、汉口、上海成为通商口岸有莫大关系。
第四个时期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运销线路变为从景德镇用汽车将茶叶运到鹰潭,在鹰潭上火车通过浙赣铁路运至上海,再从上海运销到海外。
(20)运销线路发生变化的原因为到1936年景德镇至鹰潭的公路修通,浙赣铁路通车,汽车、火车之运输较之水运远为方便快捷。
三.唐至民国浮梁极为繁忙的水上交通网
(一)浮梁繁忙的水上交通
历史时期昌江及其支流东河、南河、、西河、北河等呈现交通极为繁忙的景象,浮梁县境内以昌江及其7条支流航道为主要航线的航程共423公里,其中昌江112公里,每日航行船只过万,运输的主要商品为瓷器、茶叶及制瓷的原燃料瓷土、窑柴等。
《景德镇市交通志》:“昌江……起自皖赣交界的倒湖,……沿途有杨村河(笔者注:又名北河)、明溪河、建溪河、东河、西河、南河等支流汇入,流域内物产丰富,……景德镇和祁门的红茶、竹木称著,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名扬天下。
古往今来,昌江为市境经济发展起过重大作用。
……解放前,祁门、浮梁、余干、余江、星子等10多个县的瓷土,都昌、乐平、鄱阳、余干、祁门、浮梁等县的窑柴,祁门、婺源、浮梁等县的茶叶、木材、农副产品和景德镇的瓷器,均经景德镇港起卸和转运出口。
……民国年间,瓷器及原料、燃料的吞吐量每年约二三百万担。
”(13)明缪宗周《兀然亭》诗曰:“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
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5)清郑凤仪《浮梁竹枝词》:“碓厂和云舂绿野,贾船带雨泊草蓬;夜阑惊起还乡梦,窑火通明两岸红。
”(1)
(二)浮梁的船行、船帮及水上交通工具
历史时期浮梁的水上交通组织主要有两大类,船行和船帮,二者性质
各异。
船行是商业性质,与运输联系很大,各地商人需船运货出口,
必须由船行通知船帮,再由船帮安排船只。
船帮由把头把持,他们对
船只限制较严,东河的船不能走西河,南河的船不能走北河,各种船
只都有自己的航行范围和航区。
清末民初,有鄱阳、祁门、浮梁、都
昌4帮,后来改为6个帮公所,因船民受压迫愤而上告,省政府批准
改为18保,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又改组为10船帮,共有民船3250
余条。
至于船行,从清末至解放初期的三、四十年间,先后开设过23家。
(18)由于资料缺乏,唐至民国各个时期水上交通工具的演变已难
以详考。
民国时期浮梁的水上交通工具主要有竹筏和木帆船两类。
竹
筏由大毛竹12根编成一排,是浅水运输工具,虽制作成本小,但装载
货物不多。
木帆船又分为无帆船和有帆船两类。
无帆船主要有鸦尾船、小扶稍船、东港船、西港船、北港船、南港船各种类型。
鸦尾船是景
德镇的门户船,明代开始使用,小扶稍船与鸦尾船相似而体积稍大,
东港船主要航行于东河,西港船主要航行于西河,北港船航行于北河,南港船航行于南河。
有帆船主要有罗荡船、刁子船、大扶稍船等。
罗
荡船、刁子船船型大体类似,常年行驶在昌江下游,大扶稍船多由鄱
阳湾山、古县渡、磨刀石、莲湖等地人驾驶。
另外浮梁河道之上还有
来自南昌、婺源、祁门、万载、九江、高安、德兴、广信、余江、余干、抚州、湖北、湖南、安徽等外地的沙排子船、麻雀子船、贬咀船、得化船、倒划子船、乌龟子船、巴斗船、刁子船、横板船、土苟船、
铲子船、抚船等类船型(13)
(三)浮梁地理位置对瓷、茶两业的重要作用
浮梁瓷业在唐代崛起,明清成为全国瓷业中心,实与昌江临近并沟通
了全国的交通大动脉有关。
浮梁在唐代成为东南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以后历代仍长期保持区域茶贸中心的地位,亦与昌江这条河流有密切
关系。
“隋凿大运河,江西航路进一步纳入了全国水运网之内,以江
西为中枢的海上丝瓷之路逐渐替代了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
”(15)大
运河开凿后,大运河、长江、赣江、珠江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横
贯东西的长江成为东西交通的大动脉,浮梁景德镇处于南北东西交通
大动脉中心位置附近,昌江恰到好处起到了与两条交通大动脉沟通的
作用。
付火水、罗亨江《历史地理学视角中的景德镇陶瓷生产》指出:“明清时期,珠江水系———大庾岭———赣江———鄱阳湖———
长江———大运河是当时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而景德镇市明清
时期最靠近这条大动脉的窑厂,地理优势得天独厚,特别是明清时期
的海禁时期、在一口(即广州)通商时期,景德镇几乎可以垄断对外陶
瓷贸易。
”(25)蔡定益《论明清时期浮梁的茶史茶文化》亦指出:
“昌江是浮梁、祁门、婺源、休宁等县茶叶外运最便捷的孔道。
昌江
源出安徽徽州祁门之大洪山,自东北流向西南,经祁门、浮梁和鄱阳
注入鄱阳湖,从鄱阳湖上可进入东西交通的大动脉长江,下可入南北
交通要道赣江,昌江周边各地的茶叶只要进入昌江就可便利进入沟通
中国东西南北的最重要交通线路。
”(23)
四.唐至民国浮梁瓷、茶交通形成的聚落
由于瓷、茶交通的促进作用,在浮梁水运交通网上形成了景德镇、湘湖、湖田、瑶里、东埠、勒功、峙滩、港口、桃墅、江村、磻溪等聚落。
(一)景德镇
唐至民国浮梁境内的景德镇逐渐演变为最大的聚落,宋代就已和樟树镇、吴城镇、河口镇并列为江西四大镇,明清进一步与汉口镇、朱仙镇、佛山镇一起成为中国四大镇。
明岑万在《兀然亭》诗中已把景德
镇称为“万家镇市”:“万家镇市红尘合,……征人舟楫几时
回。
”(5)明王世懋在《二酉委磻》中描绘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
”(1)(第64页)清唐英《陶冶图编次》:“景
德一镇,僻处浮梁,邑境周袤十余里,山环水绕,中央一洲,缘瓷产
其地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藉瓷资生。
”(26)清蓝浦《景德镇陶录》:“景德镇属浮梁
之兴西乡,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
其自观音阁江
南雄镇坊至小港嘴,前、后街,计十三里,故又有“陶阳十三里”之称。
”(27)景德镇成长为浮梁最大的聚落,明清全县瓷业几乎均集中
于此,这与该地所处的优越地理交通条件密切相关,景德镇位于东河、南河、西河汇入昌江的中心地带。
元以前景德镇城区基本还主要是全
县瓷器集散贩运的场所,地位与生产瓷器的湘湖、湖田等地类似,从
唐到元,窑场分散在周围几十里甚至百里以外。
到了明代,随着瓷业
的发展,各工种分工合作的需求越来越强,愈益要求高度集中,景德
镇处于浮梁水运交通网的核心地带,能够便利获得全县以致外地的瓷
用原、燃料,于是明代开始景德镇便成了以制瓷业为主瓷窑林立的工
商业集中场所。
(28)清佚名《南窑笔记》记载了由于交通原因瓷业向
景德镇集中的情况:“至景德镇之相去二十余里,旧有湘湖、莹田、
湖田等窑。
……继以三窑处于山僻,挽运维艰,故不旧传。
惟景德舟
车物力通便,为两江都会,而业陶者多于是居焉。
”(1)
(二)湘湖
湘湖位于昌江支流南河的中游北岸,交通较便利,能方便获得周边丰
富的瓷土、窑柴,所产陶瓷可从南河入昌江外运,促进了宋元瓷业的
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聚落。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湘湖窑。
镇
东南二十里外有湘湖市,宋时亦陶。
”(27《)景德镇市地名志》:
“湘湖街。
……北宋,由于陶瓷业生产发展,逐渐繁衍成商业集市。
是浮梁县四大名街之一。
……历史上时陶瓷生产基地之一,现存有古
瓷窑遗址。
”(29)明代由于瓷业向景德镇集中,湘湖趋于衰落。
(三)湖田
湖田位于南河下游南岸,交通便利,加之南河流域丰富的瓷土和窑柴,因瓷业的发展而成为相当规模的聚落。
据《景德镇市交通志》:“(湖田)从五代到明清,均为景德镇的陶瓷烧制区,有古瓷窑7处,是瓷器
集散地。
元代,蛤蟆石码头建立之后,常有数百只大商船泊此运输瓷器,还有渡船方便瓷匠过河,贸易发达,运输繁忙。
”(13)《景德镇
市地名志》:“湖田。
……南河南岸,南山路东端的平畈上。
从五代
到明清,均为景德镇的重要陶瓷烧制区,有古窑多处。
并发展成为集市,曾称湖田市和湖田都。
”(29)
(四)瑶里
瑶里位于东河上游南岸,所产瓷器可沿东河到达昌江,周边瓷业生产
的原燃料丰富。
《景德镇市地名志》:“瑶里,古名窑里。
远在唐代
中叶,这里就是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因瓷窑出名而得名。
……瑶
里盛产瓷土和釉果,历史上是景德镇市陶瓷生产的摇篮。
宋代初期,
为瑶里制瓷业的黄金时代,当时有瓷窑80座,水车200乘。
随着各地
瓷土矿藏的不断发现,制瓷业转入人烟集中,交通方便的景德镇,瑶
里才以开采矿石,舂制瓷土为主要工业。
……解放前是个小集镇,人
口稠密。
”(29)
(五)东埠
东埠位于东河中游,是由于装运高岭瓷土而形成的集镇聚落,瓷土沿
东河可船运到景德镇。
东埠码头明清时聚集大量船只,载运量很大。
东埠街码头乾隆四十五年“奉勒石永遵”碑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东
河瓷土不分婺浮船只,听客雇载,……船只鹜集,载运纷上。
”(30《)景德镇市地名志》:“东埠。
……至明代,运销瓷土船只多在此东河
边停泊,商业繁荣兴盛,成为一埠头集镇。
”(29)
(六)勒功
勒功位于昌江支流北河上游南岸,是茶叶和窑柴的转运地,周边茶叶、窑柴先集中于勒功,再从北河入昌江。
《景德镇市地名志》:“勒功街。
……古时,为粤、闽、赣诸省北上以及苏、浙、皖南下经商的要道。
明朝初,已形成一条长街。
……开设有酒坊、油坊、屠店、豆腐店、茶号、布店等10多家店铺。
还有4个船泊码头,装运窑柴的船经
此者多时每天有300余只。
”(29)
(七)峙滩
峙滩位于北河下游汇入昌江处,周边茶叶、瓷土和窑柴先在此聚集再
转运出去,因而形成聚落。
《景德镇市交通志》:“峙滩码头位于市
区峙滩村东面的北河上,距市城区50公里,为昌江上游航线之中转码
头。
明末清初,峙滩镇是窑柴、木炭、农副产品的集散地,码头舟楫云集,祁门茶叶、瓷土和附近各乡土特产品皆运此成交,……是旧时有名的港口码头,商业繁荣,是祁门瓷土、浮梁窑柴和日用品的水上交通运输要道。
峙滩镇历史上为一商埠集镇。
”(13)
(八)港口
港口位于北河上游两条支流的汇合处,附近茶叶、窑柴集中于此再沿北河、昌江水路转运出去。
《景德镇市地名志》:“此地为杨村河(笔者注:即北河)上游两支流交汇处,……此河上通徽州,下达饶州,是一个水陆码头,逐步形成浮北的四大集镇之一。
民国初期,有茶号七家,运载窑柴船三百余只。
‘前街豆腐中街酒,五股弄里撑船的家家有’民谣反映了当地商业、运输业的繁荣景象。
”(29)
(九)桃墅
桃墅是北河上游因茶叶集散而形成的聚落。
早在唐代,桃墅就成为浮梁最大的茶贸中心,而瓷以昌南镇为主要集散地。
(31)一直到民国时期桃墅仍为浮北最大的市街,市场范围约70平方华里,附近20里以内村庄所产红茶大都运到桃墅出售。
(32《)景德镇市地名志》:“桃墅店。
……堂舍建筑华丽,店铺甚多,……尤其是茶号,有十三家之多,故名桃墅店。
……曾经设镇,名桃墅市。
为浮梁县北乡四大名街之一。
”(29)
(十)江村
江村是北河支流林村河畔由于茶叶转运而形成的聚落,周边茶叶集中于江村后通过林村河、北河、昌江水运而出。
《景德镇市地名志》:“(江村)乡境自古就是种茶的地方,江村是‘大户三千庄八百’的集镇,清末有茶号13家。
……有‘一桃墅,二江村’的说法,是浮梁北乡第二大集镇。
清朝,此地店铺和茶号甚多。
”(29)
(十一)磻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