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陈子昂、张若虚、张九龄、贾岛等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内容。
2.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
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解读这是唐朝王建的一首咏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
其诗语言清新朴素,意境淡远,感情真挚浓厚。
开头两句写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照在庭院中,院内地面都像铺了一层霜似的,树上的乌鸦也栖息了。
“地白”二字足见月光如水,皎洁明亮。
此时已是皓月当空,当是夜已至深。
而“栖”则暗含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乌鸦由喧闹到安然入睡。
一方面固然是夜已深,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四周的万籁俱寂。
此景已是清美之至,诗人马上又承了一句“冷露无声湿桂花”把美景又推向一个高峰,“无声”,悄悄地,毫无声息。
清冷的露水悄悄地打湿桂树上的桂花,时间也便从悄无声息中流逝。
诗人也不知在此地呆了多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语读来朴实、凝练之极。
诗人有太多的思念,却依然推己及人,想到天下人此时都在望月,点明客观事实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思念的深度和广度。
把天下和诗人一样十五月圆夜不眠之人的情思应承下来,一并述出,造成共鸣,也更能表达诗人自己“秋思”的凝重与浓厚。
明明诗人自身怀人心切,离愁别绪一一在眼前翻涌,却偏要说“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是要读者去评判这“秋思”究竟该谁所有,其实也正是诗人自己的秋思在读者那里获得认同,此句“落”字尽得其妙。
这首诗写景寥寥几笔,疏朗有致;写情含而不露,委婉曲晦;用语朴素清新,是一首很不错的诗,值得我们研摩。
名句识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考点演示赏析“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岂运《湘绮楼论唐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7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有《曲江集》。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
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后受韩愈影响还俗。
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二、写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是一个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契丹,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对陈子昂的谏言置之不理,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感昔乐生、燕昭之事”,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春江花月夜》
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这些景色让作者沉醉了,于是他心中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望月怀远》
诗人与情人相隔千里,在一个风清月圆的夜晚,诗人因望一轮明月而想起了与自己千里共婵娟的情人,于是将这种相思寄予明月。
《题李凝幽居》
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虽还俗,但仕途不顺,曾屡举进士不第,一直做一些如长江主簿、普州司仓等小官职,怀才不遇,内心幽愤,对世俗生活产生厌倦,因此时常向往隐居生活,结交一些隐士。
他寻访朋友李凝却不遇,于是在这位隐士门前题写了这首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