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北宋建立的过程以及宋太祖采取的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着重讲述了重文轻武政策的施行。

要一分为二、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宋朝为消除唐末武将专权的积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兵变、北宋的建立以及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政策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的讲述,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宋朝建立后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的必要性;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既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重文轻武政策的评价。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电视剧《赵匡胤传奇》中的图片(下图):
电视剧《赵匡胤传奇》讲述了五代十国时期,神州血雨腥风,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着。

乱世出英雄,赵匡胤在投奔郭威之后,因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

之后,赵匡胤逐渐在禁军中形成自己的势力,结“义社十兄弟”。

在柴荣病死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周自立。

之后,他与后继者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攻灭了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随后他兵不血刃“杯酒释兵权”,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开创了大宋的辉煌盛世。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重回宋朝。

【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多媒体出示图片(右图),简介宋太祖的生平。

学生自读教材梳理北宋的建立过程。

教师讲述陈桥兵变的过程,之后讲述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宋太祖并没有马上投入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而是先致力于解决内政问题。

出示资料:
“秦汉六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

至唐中叶以后,则方镇兵变,比比而是。


——赵翼《廿二史札记校证》“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教师提问:以上资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宋太祖要强化中央集权?
学生回答: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严重,武将专政。

正是因为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使得宋太祖要强化中央集权。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史实,了解“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并提问这一典故体现了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首先从哪方面入手的?
学生回答:从军队入手,收回兵权。

教师补充: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宋代中央官制
材料二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

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

……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

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

枢密院与执政合称为二府。

财政大权归于“三司”,其长官叫三司使,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属于皇帝。

以上材料体现了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哪些措施?请同学们结合本课内容和材料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教师小结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②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③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些措施又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的问题,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这也是后来北宋无法阻挡辽、西夏侵扰的根源;再如,为了分权造成冗官现象,致使行政效率低下。

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对宋代历史的消极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多媒体出示材料: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以上诗句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

通过这首诗可知宋朝最重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与五代十国的尚武轻文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找出实施此项政策的原因、具体措施和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表格总结。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按预授的“阵图”行
军布阵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
影响积极: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
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
的财政支出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