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研究·
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
杨小勇,陈玉盆
作者单位:330300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立新乡卫生院(杨小
勇);永修县虬津镇中心卫生院(陈玉盆)
【摘要】
目的
探讨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永修
县立新乡卫生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儿70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儿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腹股沟斜切口治疗,观察组患儿予以腹横纹小切口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满意度。
结果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
短于对照组,手术切口小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腹横纹小切
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确切,且患儿创伤小,术后疼痛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患儿家属满意度高。
【关键词】
疝,腹股沟;婴儿;小切口;治疗结果
doi :10.15887/ki.13-1389/r.2016.36.057
小儿腹股沟疝是儿科常见病,是因患儿腹壁先天性异常发育引发的腹股沟反复出现肿块,一般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发病,男患儿发病率高于女患儿,因男患儿的睾丸是在临出生时通过腹股沟管降到阴囊,腹膜形成鞘状突,出生时鞘状突仍未完全关闭,当出现咳嗽,腹腔积液等会造成腹腔内容物移向鞘状突内,进而形成疝气
[1]。
根据腹股沟疝位置不同可
分为腹股沟直疝和斜疝,其中斜疝临床多见。
小儿患腹股沟疝会影响患儿活动和站立行走等,因此需及时给予治疗。
临床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需疾病自愈,但小儿腹股沟疝自愈性较差,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手术治疗
[2-3]。
手术治疗一般采用腹股沟斜
向切口手术,但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长,并发症较多。
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本研究旨在探讨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永修县立新
乡卫生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儿70例,均表现为腹股沟肿胀,站立、腹部用力时、剧烈运动后患儿疼痛加重,哭闹不止,经诊断确诊为小儿腹股沟疝。
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有隐形睾丸,睾丸异常肿胀和腹部器质性病变的患儿。
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儿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
对照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3 11个月,平均年龄(5.1ʃ0.9)月;病程3 9个月,平均病程(4.5ʃ0.7)个月。
观察组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4 10个月,平均年龄(5.2ʃ0.7)个月;病程4 10个月,平均病程(4.6ʃ0.4)个月。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均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尿
常规,X 线检查等,并于术前6h 禁食、禁水,排空膀胱中的尿液。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斜向切口治疗,患儿应用氯胺酮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2820)和地西泮(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715)行全身麻醉,患儿取平卧位,待患儿麻醉后顺腹股沟方向于耻骨结节上方沿斜方向切开长约5cm 切口,打开患儿腹股沟,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提睾肌和精索,高位结扎疝囊并复位精索,最后逐层缝合,缝合后进行无菌消毒。
观察组患儿应用腹横纹肌小切口治疗,麻醉方式同对照组,患儿取平卧位,在腹横纹肌方向切开约2cm 小切口,切开腹股沟后,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精索、外环口,分离提睾肌和鞘膜,找到疝囊并进行分离,分离后推到高位结扎,最后缝合,缝合后进行无菌消毒。
术后均根据患儿情况予以抗生素消炎和预防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4]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手术
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满意度。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儿腹股沟肿胀消失,可自由行走,腹部用力无疼痛感;有效:治疗后患儿腹股沟肿胀明显改善,疼痛感减轻。
无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未任何改善。
手术指标主要观察患儿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手术切口。
并发症包括阴囊水肿、感染。
满意度判定标准: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评价患儿家属对患儿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患儿家属对手术效果、手术后患儿的行动、伤口大小、并发症发生率、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态度等方面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得分在80 100分为满意,得分在60 79分为基本满意,得分小于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x ʃ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
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临床疗效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3514(40.0)18(51.4)3(8.6)32(91.4)对照组
35
12(34.2)
17(48.7)
6(17.1)
29(82.9)
2.2手术指标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切口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儿手术指标比较(xʃs)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
(min)术后疼痛
时间(h)
手术切口
(cm)
观察组3518.1ʃ1.3 5.3ʃ0.3 1.8ʃ0.3
对照组3538.2ʃ1.312.1ʃ0.2 5.2ʃ0.7
P值<0.05<0.05<0.05
2.3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例数阴囊水肿感染合计
观察组352(5.7)02(5.7)*
对照组358(22.8)3(8.6)11(31.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满意度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4)。
表4两组患儿满意度比较[例(%)]
组别例数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
观察组3522(62.9)11(31.4)2(5.7)33(94.3)*
对照组3514(40.0)10(28.6)11(31.4)24(68.6)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在腹股沟缺损位置出现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5-7]。
小儿腹股沟疝是指小儿腹壁出现发育异常导致腹股沟出现异常肿块,形成的疝,小儿是腹股沟疝的多发人群,男患儿发病率高于女患儿。
当患儿发生腹股沟疝后,患儿在剧烈运动、出现便秘、站立和腹部用力后腹股沟会出现肿块,且肿块会增大,肿块多不能自愈,自愈后也常反复发作[8-10]。
患儿站立时肿块结节表现明显,有刺痛感,导致患儿哭闹不止,从而引起患儿阴囊和阴唇异常和变形,出现排尿和排便困难,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如患儿在发生腹股沟疝后未及时诊断治疗,疝肿块将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脱离出,进而影响肠管,卵巢和睾丸等功能,严重时造成器质性病变,影响生育能力[11]。
另外在小儿腹股沟疝诊断中需排除睾丸病变和腹壁内器质性病变。
但是确诊为小儿腹股沟疝后应尽量避免病情发展[12],因此在患儿发病后需进行及时治疗,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治疗效果好,且复发率低。
手术治疗常采用腹股沟斜向切口后,将疝囊游离后高位结扎,但该手术治疗方式切口较大,术中可能会损伤腹壁下神经、腹股沟神经、生殖神经、精索内血管、输精管等,且并发症较多,如阴囊水肿、阴囊血肿、伤口感染和疝气反复发作等,因此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在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十分必要[13]。
近年来随着临床手术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疾病的手术改用微创手术治疗得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微创手术的优点在于手术创口小,瘢痕小,患者疼痛轻,术中对组织和血管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发生危险的概率低,患者可较快恢复,进而缩短住院时间,节约治疗成本[14]。
小切口手术更利于患儿的治疗,因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完全,较大的切口也会因身体的生长瘢痕变大,影响患儿预后及外观形象。
手术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需切开层较少,不暴露腹股沟,极大降低损伤程度,由于精索位置一般较浅,小切口稍分开即可看到提睾肌和精索,切口约1cm即可满足手术需求,通过对外环状口牵拉即可达到剥离目的,且能够进行高位结扎,缝合时需修复的面积较小,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切口小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差异,表明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确切,切口及对患儿的损伤较小,术后缝合较易,缩短了手术时间,患儿瘢痕较小,发生伤口感染的概率小,同时小切口未充分暴露腹股沟,减少对腹股沟内的神经和组织等损伤,避免腹股沟内血肿和对毛细血管损伤,降低患儿术后活动受限发生率,减少术后疼痛,降低手术费用,家属易接受,手术效果好,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确切,且患儿创伤小,术后疼痛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患儿家属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磊.微创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98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8(18):120-121.
[2]韩晓军,欧扬,苏梅,等.经内环口下方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15
-116.
[3]傅朝春,张杰.腹横纹下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500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9):54-56.
[4]欧小勇,王家文,韩丽娜.下腹部小切口经腹疝修补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对比研究[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4):55-57.
[5]陈争光,吴翠云.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5例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6):627-628.
[6]刘安明.腹腔镜高位结扎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53(38):106.
[7]姜宁,段友良.经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55例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38):106.
[8]苏忠诚,宁红伟,姜远平.下腹正中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双斜疝126例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1):100
-101.
[9]王保烈,陈磊.经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70例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7):146-147.
[10]高成业.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体会[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35(2):228-229.
[11]吴海云.应用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J].实用临床医学,2015,16(3):53-54.
[12]杨桂月,朱熠林,申英末.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疝临床效果比较[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5):459-460.
[13]李敏.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护理[J].河北医学,2013,19(9):1434-1436.
[14]谭茂林,卓刚.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附120例报告)[J].四川医学,2010,31(10):1529-1530.
[15]毛锡金.经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41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21):54-55.
(收稿日期:2016-07-12本文编辑:董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