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6:第9课 说“木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说“木叶”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一言难尽的言说。
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的形象以外去。
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丰富多彩启示开朗联想
B.五彩缤纷启发疏朗想象
C.五彩缤纷启示开朗想象
D.丰富多彩启发疏朗联想
解析“丰富多彩”,形容花样很多,内容丰富。
“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启发”,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进行的引导行为。
“启示”侧重小的具体事务。
“启发”着重点在“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例,促使对方思考、领悟;“启示”着重点在“示”,指直接揭示事物中的道理,让人有所认识提高。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开朗”,开阔明朗。
“联想”,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答案D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潜在的形象影响着我们常常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会很少想到了叶子
B.这潜在的形象影响着我们常常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
C.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会很少想到了叶子
D.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
解析“常常”是修饰“影响”的,应该置于“影响”之前,故可排除A、B项;“更多地想起了”和“很少会想到了”照应更好,故可排除C项。
答案D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使用不够规范,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B.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C.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D.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括号用法错误,应为句外括号,故选A。
答案A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的诗歌语言。
(3)“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是一字千金。
A.传诵精妙几乎
B.传诵精致简直
C.传颂精妙几乎
D.传颂精致简直
解析“传诵”与“传颂”都有辗转传布的意思,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传颂”重在颂扬。
“精妙”侧重巧妙,“精致”侧重细致。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夸张)。
“几乎”:①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②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发生(多用于说话人不希望的事情),差点儿。
答案A
5.下列各项对语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句,引出对含有“木叶”“树叶”诗歌的分析。
B.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反问句,语气急促,增强语势,充分肯定了诗人杜甫的创新,同时引出对“木”的分析。
C.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拟人,形象鲜明,说明诗歌具有暗示性。
D.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反问句,突出研究的内容,即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解析这句是一般疑问句,不是反问句。
答案D
6.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①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②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③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④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
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诗几乎可以表达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
①,其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诗人,心中都为诗留着一片圣地,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琐碎的生活让我们远离了诗歌,我们似乎忘了生活中还有诗歌存在。
但在我们心底深处,②,只要一有机会,她就像花树遇到春风一样,③。
答:
解析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概括。
根据第一空后面的“其实”一词的转折,可知,“远离了诗歌”表明第一处应从“人类从来没有离开过诗”的角度组织答案;由前文“心中都留着一片圣地”,后文“花树遇到春风”可得出“这片圣地永远不会消失”;第三处由前文“只要一有机会,她就像花树遇到春风一样”的得出的自然是灿烂的花朵。
答案①人类从来没有离开过诗②这片圣地却永远不会消失③一夜之间就能够开出灿烂的花朵来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8.对《说“木叶”》这篇文章理解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屈原的诗歌来引出文章的论题——木叶,同时激发兴趣,引发读者阅读。
B.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经典诗句来证明观点,这种写法能让读者思考其区别,引发阅读兴趣,并为后文作铺垫。
C.文章采用首句标义的方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环环紧扣,结构严谨,有条不紊。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辨析“木叶”与“树叶”艺术形象之间的差别,告诫读者在平时写作中一定要深思熟虑,做到用词恰当贴切。
解析本文的主旨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青与绿
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天共其命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
这个细节,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
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
春天叫作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人,紫禁正耐烟花绕”。
而春游也叫作踏青,却不说踏绿。
春天唤作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绿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
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
“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
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
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
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
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
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9.从原文看,下列有关“青与绿”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可见青不能用来形容柳。
B.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所以青和绿原属于同一种颜色。
C.诗句“春晚绿野秀”,证明了在诗歌中绿野不可能被称之为青野。
D.与重在表现具体现实的世界的绿相比,青似乎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意义。
解析A项,以偏概全。
因为后文就提及“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而“杨柳青青着地垂”“杨柳青青江水平”等诗歌名句同样可以作为本项说法的反证。
B项,错在偷换概念、因果倒置。
本文第3段首句已明确“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相近”不等于“相同”。
C项,错在曲解原意。
“春晚绿野秀”这句后面的原文是“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很少”不代表没有一点可能性。
答案D
10.文章开头写出“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有何作用?
答:
答案为了说明“草”“柳”经常并提的缘故。
从行文思路看,文中引用这两句诗词,不是用来欣赏,而是引出议题:柳与草常常作为春天、春风的代表。
所以,接下来,较多地引用了有关诗句作进一步的说明,说明诗人通过对柳和草的描写,展现出“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
11.【考点链接】作者认为“青”与“绿”各具有怎样的意味?从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答:
答案在作者看来,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
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
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
作者在对“绿”和“青”的阐释中寄托了对春天美景的赞许之情和对理想生活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