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鲁迅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作人、羽太信子与羽太重久
鲁迅在厦门大学
“坟”之间的鲁迅与他此时编定的文集《坟》
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白云楼
8、上海时期(1927-1936)
1927年10月3日,鲁迅、许广平低达上海,并在此定居。
从左至右: 前排:周建人、许广平、鲁迅 后排:孙福熙、林语堂、孙伏园
鲁迅上海时期生活场景片段:家庭
鲁迅此时发表了几篇论文,最重要者两篇: 其一,《文化偏至论》: 《文化偏至论》抨击了现代人对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的迷信,
针锋相对地提出“非物质”、“重个人”的观点,特别是在后一
面,更明确提出“立人”主张,而其具体路径,则在于“尊个性 而张精神”。这就是说,在内应有独立的精神生活,在外则应
有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这些观点在稍后展开的“五四”新文化
俞明震
什么东西呀?……’”
——鲁迅:《琐记》
4、留学日本(1902-1909) 1902年到日本,入弘文书院学习日语。
断发小照(1903)
题在照片后面 赠许寿裳的诗
在弘文书院期间,鲁迅的注意力集中于科学,仍以“科学救 国”为念,有《中国地质略论》等著述,并翻译了科幻小说 家凡尔纳的两部作品,《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
此种精神界之战士,发觉“人生不可知,社会不可恃”,如雪莱, “则对天物之不伪,遂寄之无限之温情”,所谓“卧天然之怀,作 婴儿之笑”;俄罗斯之莱蒙托夫,“凡所眷爱,乃在乡村大野,及 村人之生活”。
1906年,鲁迅接受母亲的安排,与朱安成婚
朱安(1878-1947)
5、辛亥革命前后(1909-1912) 1909年回国,任教于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后转而任教于绍兴府 中学堂。 辛亥革命后,任山会 初级师范学堂监督。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
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1]
[1] 鲁迅:《呐喊· 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 416-417页。
1906年4月,鲁迅自仙台返回东京,开始了文学生涯。筹办《新 生》杂志未果,开始关注弱小民族文学,并学习俄文,与周作人 进行文学翻译活动。此时的出产物为翻译小说集《域外小说集》。
祖父周介孚科场贿赂案(13岁) 父亲周伯宜病故(16岁)
鲁迅父母
3、十字路口(1898-1902) 参加科举考试缺乏经费 当幕僚需要关系 做生意需要本钱
《时务报》18Leabharlann 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入江南水师学堂 半年后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 设的矿路学堂
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
“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 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 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 和教员出的很不同。又一次是 《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 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
小说集《彷徨》 1926年北 新书局出版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计11篇)
鲁迅此时参与组织语丝社,并积极扶持知识青年的文学活 动,编有“未名丛刊”、“乌有丛书”等。
7、流离时期(1926-1927) 南下原因之一:遭北洋政府通缉
地对庸众宣战。
其二,《摩罗诗力说》: 《摩罗诗力说》针对国内“万马齐喑”的现状及知识人在精神
上自我阉割的历史传统,大声召唤中国的“精神界之战士”。
鲁迅历数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密茨凯
维支、裴多菲等“撒但”诗人,高度赞美他们的独立、自由精
神,并指出文学应具之启蒙功能。鲁迅本人对文学的启蒙价 值是存有疑虑的,即他一方面予以肯定,另一方面则对民众 能否感应抱有深深的怀疑。这种考虑在他后来的创作中得到 了深刻表现。
峰等人出面调停,双方决定停止争
论,并于1930年3月2日成立“左翼
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左联”
大体上可以认为是一个以文学面貌 活动的中共地下组织。
冯雪峰
2)、与梁实秋有关文学之“人性论”、“阶级论”的论战 梁实秋认为文学关乎普遍的人性, 其要点在于:一,人的社会地位 固然不同,但一些基本的情绪则 并无二致;二,作者的阶级与作 品无关;三,文学是少数人的事 业,创作、鉴赏关涉到阶级性的 甚少;四,对左翼阵营以文学为 宣传工具不以为然;五,指出提 倡阶级论的左翼文学阵营并无优 秀的作品出现。
运动中均有体现。
易卜生与尼采是鲁迅较为推崇的西洋近世大哲。易卜生目睹
近人假托平等之名,“顽愚之道行,伪诈之势逞”,以至“特其
为社会也,无确固之崇信;众庶之于知识也,无作始之性质”, 所以“常为慷慨激昂而不能自已”,作《民敌》(即《国民公
敌》)一剧抨击之,表现为“反社会民主之倾向”;至于尼采, 鲁迅称为“个人主义之至雄桀者”,其超人说,更是直截了当
1912年,由许寿裳推荐,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 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部迁往北京。
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 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 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 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
北京绍兴县馆之补树书屋
是我惟一的愿望。 ——鲁迅:《呐喊· 自序》
6、新文化运动时期(1912-1926)
鲁迅在同乡师友的影响下,参与《新青年》杂志的活动。1918 年5月,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陆续作有 其他诸篇小说;同时,在《新青年》“随感录”栏目中发表有许多 杂文,后来汇为杂文集《热风》。
鲁迅(1881-1936)
• 浙江绍兴人。
•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进 学后改名豫才,在南京读 书时取名为周树人。二弟 櫆寿(周作人),三弟松 寿(周建人)。
这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其实也是两种不同的人格。周氏兄 弟或近乎狂,如鲁迅,终生保持进取,生命不息,反抗不止; 或类于狷,如周作人,眼光高超,性情温润而实际聛睨一切。
小说集《呐喊》(1923年北京 新潮社初版,1926年改由北新 书局出版,并在1930年第十三 次印刷时抽去《不周山》一篇)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按:定本计14篇,初版时的《不周山》后改名《补天》收入 小说集《故事新编》)
4)、关于“小品文”的意见 鲁迅认为“小品文”不是“小 摆设”,而必须“是匕首, 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
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
东西”。
5)、关于“《庄子》与《文选》”的争论 鲁迅:《重三感旧》: “有些新青年,境遇正和‘老新党’ 相反,八股毒是丝毫没有染过的, 出身又是学校,也并非国学的专 家,但是,学起篆字来了,填起 词来了,劝人看《庄子》《文选》 了,信封也有自刻的印版了,新 诗也写成方块了,除掉做新诗的 嗜好之外,简直就如光绪初年的 雅人一样,所不同者,缺少辫子 施蛰存(1905-2003) 和有时穿洋装而已。”
鲁迅与许寿裳在日本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 “幻灯事件”而决定弃医从文。
鲁迅自我陈述道:“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 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
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
1912年摄于绍兴
居乡期间,鲁迅以读古书自励,辑有《古小说钩沉》与 《会稽郡故书杂集》,并作有文言短篇小说《怀旧》。
小说片段:
先生又近视,故唇几触书,作欲啮状。人常咎吾顽,谓 读不半卷,篇页便大零落;不知此呶呶然之鼻息,日吹 拂是,纸能弗破烂,字能弗漫漶耶! 耀宗秉性鲁,而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之术,则有家训。 此富家姨太太,似视逃难亦如春游,不可废口红眉黛者。
梁实秋
3)、关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争论
胡秋原在《阿狗文艺论》一文中
自称“自由人”,认为“左联”所倡导 的文学“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 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
胡秋原(1910-2004)
稍后,苏汶(即杜衡)发表《关于 “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一文, 自称“第三种人”,认为“作家之群”之 所以搁笔,是因为“左联”霸占文坛, 且左翼批评家极为粗暴。
小说集分两册,分别初版于1909年2月、6月。除王尔德、 莫泊桑等几位英法作家外,主要是俄国、东欧、北欧等弱 小民族作家,如契诃夫、迦尔洵、安特来夫、梭罗古勃、 安徒生、显克微支等人。鲁迅撰写的序言特标“词致朴讷”, 以与晚清以来林纾等人的译介相区别,且自期极高,殷望 “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1]周氏兄弟编译此集, 除“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而外,另一方 面的功绩即在输入“异域文术新宗”,即短篇小说,可惜时 人不解,多以为“他才开头,却已完了”[2],所以销数寥寥, 这“盗火”的工作也就难以为继了。 [1] 鲁迅:《域外小说集· 序言》,《鲁迅全集》第10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5页。 [2] 鲁迅:《〈域外小说集〉序》,《鲁迅全集》第10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163页。
[1] 鲁迅:《“京派”与“海派”》,《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第432页。
“三一八惨案” 1920年秋起,鲁迅兼任北京大学、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讲授中国 小说史。1923年起,又兼任北京女 子高等师范学校和世界语专门学校 讲师。大学教职为鲁迅提供了与青 年接触的机会。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
与许广平的恋爱
“女师大风潮”
许广平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南下原因之二:新文化群体分裂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 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 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鲁迅:《南腔北调集· 〈自选集〉自序》
6)、关于“京派”与“海派”之争
鲁迅认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 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 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 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 但从官得食者其情状隐,对外尚能傲然,从商得食者其情状 显,到处难于掩饰,于是忘其所以者,遂据以有清浊之分。 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 落了。”[1]
鲁迅上海时期大事记:
1)、与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激进左倾的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在诸多因素推动下提倡“革命
文学”(稍后则是所谓“无产阶级文学”),极力否定“五四 的新文学作家、作品。鲁迅、茅盾、郁达夫、叶绍钧等人均 遭到批判,鲁迅并被称为“封建余孽”。
在中共江苏文委的推动下,由冯雪
周氏兄弟的区别更体现于此:鲁迅反抗而经常遭遇身陷“无物
之阵”的孤独与尴尬,但一息尚存则战叫不停;而周作人的有
所不为则因为时事的进一步纷扰而难以为继,后来竟然在日
本侵略中国之际腆颜事敌,沦为汉奸。
一、生平
1、童年时期(1881-1894)
• • 6岁开蒙 12岁入三味书屋 读经
2、家庭变故:从小康堕入困顿(1894-1898)
“海婴与鲁迅,一岁与五十”
鲁迅上海时期生活场景片断:读书
上海藏书处外景
上海藏书处内景
鲁迅与内山完造
鲁迅上海时期生活场景片段:写作及相关文学活动
鲁迅上海时期生活场景片段:交游
鲁迅与萧伯纳、蔡元培
北上探母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演讲
鲁迅与瞿秋白
徐悲鸿作素描
鲁迅与文学(艺术)青年
黄源、萧军与萧红
鲁迅与木刻青年腊像
1、与陈源的笔墨之争
2、与章士钊的冲突、官司
南下原因之三:兄弟失和
[周作人致鲁迅的绝交书]
鲁迅先生: 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 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 起,也不想 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 们。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构,现 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 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 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 自重。 七月十八日 作人
鲁迅以拜伦为摩罗诗派之“宗主”,取其“重独立而爱自繇”的反 精神。拜伦“既喜拿坡仑之毁世界,亦爱华盛顿之争自由,既心 仪海贼之横行,亦孤援希腊之独立,压制反抗,兼于一人”,总 以个体的自由独立为出发点和归宿。
拜伦“倨傲纵逸,破坏复仇,无所顾忌,而义侠之性,亦即伏此 烈火之中”:“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 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鲁迅在厦门大学
“坟”之间的鲁迅与他此时编定的文集《坟》
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白云楼
8、上海时期(1927-1936)
1927年10月3日,鲁迅、许广平低达上海,并在此定居。
从左至右: 前排:周建人、许广平、鲁迅 后排:孙福熙、林语堂、孙伏园
鲁迅上海时期生活场景片段:家庭
鲁迅此时发表了几篇论文,最重要者两篇: 其一,《文化偏至论》: 《文化偏至论》抨击了现代人对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的迷信,
针锋相对地提出“非物质”、“重个人”的观点,特别是在后一
面,更明确提出“立人”主张,而其具体路径,则在于“尊个性 而张精神”。这就是说,在内应有独立的精神生活,在外则应
有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这些观点在稍后展开的“五四”新文化
俞明震
什么东西呀?……’”
——鲁迅:《琐记》
4、留学日本(1902-1909) 1902年到日本,入弘文书院学习日语。
断发小照(1903)
题在照片后面 赠许寿裳的诗
在弘文书院期间,鲁迅的注意力集中于科学,仍以“科学救 国”为念,有《中国地质略论》等著述,并翻译了科幻小说 家凡尔纳的两部作品,《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
此种精神界之战士,发觉“人生不可知,社会不可恃”,如雪莱, “则对天物之不伪,遂寄之无限之温情”,所谓“卧天然之怀,作 婴儿之笑”;俄罗斯之莱蒙托夫,“凡所眷爱,乃在乡村大野,及 村人之生活”。
1906年,鲁迅接受母亲的安排,与朱安成婚
朱安(1878-1947)
5、辛亥革命前后(1909-1912) 1909年回国,任教于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后转而任教于绍兴府 中学堂。 辛亥革命后,任山会 初级师范学堂监督。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
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1]
[1] 鲁迅:《呐喊· 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 416-417页。
1906年4月,鲁迅自仙台返回东京,开始了文学生涯。筹办《新 生》杂志未果,开始关注弱小民族文学,并学习俄文,与周作人 进行文学翻译活动。此时的出产物为翻译小说集《域外小说集》。
祖父周介孚科场贿赂案(13岁) 父亲周伯宜病故(16岁)
鲁迅父母
3、十字路口(1898-1902) 参加科举考试缺乏经费 当幕僚需要关系 做生意需要本钱
《时务报》18Leabharlann 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入江南水师学堂 半年后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 设的矿路学堂
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
“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 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 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 和教员出的很不同。又一次是 《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 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
小说集《彷徨》 1926年北 新书局出版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计11篇)
鲁迅此时参与组织语丝社,并积极扶持知识青年的文学活 动,编有“未名丛刊”、“乌有丛书”等。
7、流离时期(1926-1927) 南下原因之一:遭北洋政府通缉
地对庸众宣战。
其二,《摩罗诗力说》: 《摩罗诗力说》针对国内“万马齐喑”的现状及知识人在精神
上自我阉割的历史传统,大声召唤中国的“精神界之战士”。
鲁迅历数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密茨凯
维支、裴多菲等“撒但”诗人,高度赞美他们的独立、自由精
神,并指出文学应具之启蒙功能。鲁迅本人对文学的启蒙价 值是存有疑虑的,即他一方面予以肯定,另一方面则对民众 能否感应抱有深深的怀疑。这种考虑在他后来的创作中得到 了深刻表现。
峰等人出面调停,双方决定停止争
论,并于1930年3月2日成立“左翼
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左联”
大体上可以认为是一个以文学面貌 活动的中共地下组织。
冯雪峰
2)、与梁实秋有关文学之“人性论”、“阶级论”的论战 梁实秋认为文学关乎普遍的人性, 其要点在于:一,人的社会地位 固然不同,但一些基本的情绪则 并无二致;二,作者的阶级与作 品无关;三,文学是少数人的事 业,创作、鉴赏关涉到阶级性的 甚少;四,对左翼阵营以文学为 宣传工具不以为然;五,指出提 倡阶级论的左翼文学阵营并无优 秀的作品出现。
运动中均有体现。
易卜生与尼采是鲁迅较为推崇的西洋近世大哲。易卜生目睹
近人假托平等之名,“顽愚之道行,伪诈之势逞”,以至“特其
为社会也,无确固之崇信;众庶之于知识也,无作始之性质”, 所以“常为慷慨激昂而不能自已”,作《民敌》(即《国民公
敌》)一剧抨击之,表现为“反社会民主之倾向”;至于尼采, 鲁迅称为“个人主义之至雄桀者”,其超人说,更是直截了当
1912年,由许寿裳推荐,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 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部迁往北京。
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 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 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 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
北京绍兴县馆之补树书屋
是我惟一的愿望。 ——鲁迅:《呐喊· 自序》
6、新文化运动时期(1912-1926)
鲁迅在同乡师友的影响下,参与《新青年》杂志的活动。1918 年5月,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陆续作有 其他诸篇小说;同时,在《新青年》“随感录”栏目中发表有许多 杂文,后来汇为杂文集《热风》。
鲁迅(1881-1936)
• 浙江绍兴人。
•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进 学后改名豫才,在南京读 书时取名为周树人。二弟 櫆寿(周作人),三弟松 寿(周建人)。
这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其实也是两种不同的人格。周氏兄 弟或近乎狂,如鲁迅,终生保持进取,生命不息,反抗不止; 或类于狷,如周作人,眼光高超,性情温润而实际聛睨一切。
小说集《呐喊》(1923年北京 新潮社初版,1926年改由北新 书局出版,并在1930年第十三 次印刷时抽去《不周山》一篇)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按:定本计14篇,初版时的《不周山》后改名《补天》收入 小说集《故事新编》)
4)、关于“小品文”的意见 鲁迅认为“小品文”不是“小 摆设”,而必须“是匕首, 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
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
东西”。
5)、关于“《庄子》与《文选》”的争论 鲁迅:《重三感旧》: “有些新青年,境遇正和‘老新党’ 相反,八股毒是丝毫没有染过的, 出身又是学校,也并非国学的专 家,但是,学起篆字来了,填起 词来了,劝人看《庄子》《文选》 了,信封也有自刻的印版了,新 诗也写成方块了,除掉做新诗的 嗜好之外,简直就如光绪初年的 雅人一样,所不同者,缺少辫子 施蛰存(1905-2003) 和有时穿洋装而已。”
鲁迅与许寿裳在日本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 “幻灯事件”而决定弃医从文。
鲁迅自我陈述道:“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 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
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
1912年摄于绍兴
居乡期间,鲁迅以读古书自励,辑有《古小说钩沉》与 《会稽郡故书杂集》,并作有文言短篇小说《怀旧》。
小说片段:
先生又近视,故唇几触书,作欲啮状。人常咎吾顽,谓 读不半卷,篇页便大零落;不知此呶呶然之鼻息,日吹 拂是,纸能弗破烂,字能弗漫漶耶! 耀宗秉性鲁,而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之术,则有家训。 此富家姨太太,似视逃难亦如春游,不可废口红眉黛者。
梁实秋
3)、关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争论
胡秋原在《阿狗文艺论》一文中
自称“自由人”,认为“左联”所倡导 的文学“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 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
胡秋原(1910-2004)
稍后,苏汶(即杜衡)发表《关于 “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一文, 自称“第三种人”,认为“作家之群”之 所以搁笔,是因为“左联”霸占文坛, 且左翼批评家极为粗暴。
小说集分两册,分别初版于1909年2月、6月。除王尔德、 莫泊桑等几位英法作家外,主要是俄国、东欧、北欧等弱 小民族作家,如契诃夫、迦尔洵、安特来夫、梭罗古勃、 安徒生、显克微支等人。鲁迅撰写的序言特标“词致朴讷”, 以与晚清以来林纾等人的译介相区别,且自期极高,殷望 “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1]周氏兄弟编译此集, 除“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而外,另一方 面的功绩即在输入“异域文术新宗”,即短篇小说,可惜时 人不解,多以为“他才开头,却已完了”[2],所以销数寥寥, 这“盗火”的工作也就难以为继了。 [1] 鲁迅:《域外小说集· 序言》,《鲁迅全集》第10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5页。 [2] 鲁迅:《〈域外小说集〉序》,《鲁迅全集》第10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163页。
[1] 鲁迅:《“京派”与“海派”》,《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第432页。
“三一八惨案” 1920年秋起,鲁迅兼任北京大学、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讲授中国 小说史。1923年起,又兼任北京女 子高等师范学校和世界语专门学校 讲师。大学教职为鲁迅提供了与青 年接触的机会。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
与许广平的恋爱
“女师大风潮”
许广平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南下原因之二:新文化群体分裂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 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 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鲁迅:《南腔北调集· 〈自选集〉自序》
6)、关于“京派”与“海派”之争
鲁迅认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 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 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 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 但从官得食者其情状隐,对外尚能傲然,从商得食者其情状 显,到处难于掩饰,于是忘其所以者,遂据以有清浊之分。 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 落了。”[1]
鲁迅上海时期大事记:
1)、与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激进左倾的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在诸多因素推动下提倡“革命
文学”(稍后则是所谓“无产阶级文学”),极力否定“五四 的新文学作家、作品。鲁迅、茅盾、郁达夫、叶绍钧等人均 遭到批判,鲁迅并被称为“封建余孽”。
在中共江苏文委的推动下,由冯雪
周氏兄弟的区别更体现于此:鲁迅反抗而经常遭遇身陷“无物
之阵”的孤独与尴尬,但一息尚存则战叫不停;而周作人的有
所不为则因为时事的进一步纷扰而难以为继,后来竟然在日
本侵略中国之际腆颜事敌,沦为汉奸。
一、生平
1、童年时期(1881-1894)
• • 6岁开蒙 12岁入三味书屋 读经
2、家庭变故:从小康堕入困顿(1894-1898)
“海婴与鲁迅,一岁与五十”
鲁迅上海时期生活场景片断:读书
上海藏书处外景
上海藏书处内景
鲁迅与内山完造
鲁迅上海时期生活场景片段:写作及相关文学活动
鲁迅上海时期生活场景片段:交游
鲁迅与萧伯纳、蔡元培
北上探母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演讲
鲁迅与瞿秋白
徐悲鸿作素描
鲁迅与文学(艺术)青年
黄源、萧军与萧红
鲁迅与木刻青年腊像
1、与陈源的笔墨之争
2、与章士钊的冲突、官司
南下原因之三:兄弟失和
[周作人致鲁迅的绝交书]
鲁迅先生: 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 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 起,也不想 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 们。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构,现 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 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 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 自重。 七月十八日 作人
鲁迅以拜伦为摩罗诗派之“宗主”,取其“重独立而爱自繇”的反 精神。拜伦“既喜拿坡仑之毁世界,亦爱华盛顿之争自由,既心 仪海贼之横行,亦孤援希腊之独立,压制反抗,兼于一人”,总 以个体的自由独立为出发点和归宿。
拜伦“倨傲纵逸,破坏复仇,无所顾忌,而义侠之性,亦即伏此 烈火之中”:“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 疾视所以怒其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