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省略号修辞作用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
英汉省略号修辞作用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项桂敏,马隽薇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省略号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一定的修辞功能,而译者在英汉翻译时如何将其蕴含的修辞效果完全传达出来是一件
值得探讨的问题。

通过分析英汉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省略号用法,总结归纳出省略号在汉语和英语中共有的三个修辞功能:一、塑造人物特点;二、增强跳脱的表现力;三、创造特定情境。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英译汉中省略号的三种翻译方法:一、移植;二、省略;三、转化,其中移植是最为常用的译法。

关键词:省略号;修辞功能;翻译;英汉对比;标点符号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3-0173-03
汉语和英语的标点符号系统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和“《》”在汉语中较为常见,英语却没有这样的符号,而“’”在英文中作为省字符,在汉语中却不存在。

但是汉语和英语中也存在许多共有的标点符号,它们大多都有着相似的形态和语法功能,比如逗号、感叹号等。

还有一些则是语法功能相似,形态不同,诸如省略号、句号。

许多学者都曾研究过英汉标点符号的语法和修辞功能,发现了它们的一些相似之处。

他们认为书面语不及口头语的互动性强,因而标点符号的选择对于写作意义重大,选择不同的标点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探究省略号的研究者并不少,但是他们大多都将重点放在了语法功能上,对于其修辞功能却鲜少涉及。

基于此,英汉省略号修辞功能及其翻译方法作为研究空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1省略号的功能
1.1省略号的语法功能
省略号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具备语法功能,主要是提供更加完整的信息、促进有效沟通。

陆谷孙在《英汉大字典》中指出了省略号的三个功能:一、表示词语省略;二、表示语句中的断续、停顿、犹豫;三、表示整行诗文的省略(陆谷孙2004:2386)。

”1.2省略号的修辞功能
实际上,在某些语境中,省略号的修辞功能是其语法功能的艺术延伸,而其语法功能是产生这些修辞效果的基础。

总体而言,其修辞功能可分为三个部分:一、塑造人物形象;二、增强跳脱的表现力;三、创造特定情境。

1.2.1塑造人物形象
不同于会话用语,书面语无法用重音、音调、节奏等方式传达意图,相对而言会缺乏互动性。

然而,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将声音的变化展现在读者眼前。

从语音的角度看,省略号能体现出声音的停止、中断或者沉默。

巧妙地使用省略号可以暗示说话者的语气,以此刻画人物形象。

读者通过分析其语气,可进一步推测出该说话者的情绪和态度。

在鲁迅的《故乡》中,当“我”和闰土再次相见时,闰土说道:“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
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
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故乡》)
这段话用了四个省略号来表现闰土声音的断续,从中不难体会出闰土对自己艰难遭遇的无奈以及对无望生活的迷茫。

通过运用这几处省略号,一个被生活的艰辛、社会的不平、阶级的压榨压得喘不过气却又无力反抗的迟钝、木讷的闰土形象活现在读者眼前(向莉2003:457)。

作者借助省略号,用寥寥数笔就将人物的悲伤和痛苦就清晰勾勒地出来,巧妙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

在英语中也有相似的例子。

下面是《已故中校的女儿》中的选段:
“I think it might be nice to have it fried,"said Constantia.”On the other hand,of course,boiled fish is very nice.I think I pre⁃fer both equally well...Unless you...In that case —”“I shall fry it,”said Kate,and she bounced back,leaving their door open and slamming the door of her kitchen.
此对话中两次省略号的使用显示出康斯坦莎话中的不确定和犹豫,展现出她性格中胆怯软弱的一面。

受了他强势的父亲的影响,她几乎对任何事都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甚至面对家佣凯特都畏畏缩缩,因而在凯特问她是煎鱼还是煮鱼的时候,她都显得结结巴巴。

1.2.2增强跳脱的表现力
语言因为特殊的情境,例如心思的急转、事象的突出等,有时半路断了语路的,名叫跳脱,是一种修辞手法。

在《修辞的起源》一书中,说话中断法被分为三大类——急收、突接、岔断(陈望道2010:177)。

以下是从余华的《活着》中找到的急收的例子:他们来了,见了凤霞夫妻两个都挺喜欢,一知道凤霞不会说话,他们就改变了主意,那个男的说:“长得倒是挺干净的,只是……”他没往下说,客客气气地回去了。

(《活着》)
福贵和她的夫人想找个合适的人家收养他们的女儿凤霞,有一对夫妻一见凤霞就十分满意,但是在得知她是个哑巴后就放弃了。

这里的省略号是故意不把话说完,是不愿意收养家珍的委婉表达方式。

收稿日期:2019-01-08修回日期:2019-01-23作者简介:项桂敏(1998—),女,湖北武汉人,学生,本科,英语翻译系;马隽薇(1998—),女,湖北武汉人,本科,英语翻译系。

173
Overseas English海外英语2019年7月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话题的突然转变:
顾太太又道:“我听你说,乡下那一个也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曼璐懒懒地道:“怎么,阿宝没告诉你吗,乡下有人出来,把那孩子带出来了。

”顾太太听了很诧异,道:“哦?不是一直跟着她娘的吗?”曼璐道:“她娘死了,所以现在送了来交给她爸爸。

”顾太太怔了一怔,道:”她娘死了?……真的?……呵呀,孩子,你奶奶一直说你命好,敢情你的命真好!我可不像你这样沉得住气!”说着,不由得满脸是笑。

(《半生缘》)
这段是曼璐和她母亲顾太太的对话。

曼璐的丈夫阿宝在乡下早已娶了妻并育有一女,却还是和曼璐结了婚,婚后一直没有生育孩子。

此对话中的第一个省略号是为突出顾太太说话的断断续续,第二处则是话题转变的标志。

她一开始对女孩她娘的去世表示惊讶,还没一会儿就又突然感慨起曼璐的好命,由惊转叹的心情骤变由省略号传达出来。

跳脱在英语中也十分常见,在高尔斯华绥所著的《苹果树》中也有相似的用法:
The Creek was right!“Meagan!”Poor little Meagan—coming over the hill!Meagan under the old apple tree waiting and looking! Megan dead,with beauty printed on her!...
这是男主角艾舍斯特在梅根去世二十年后得知她死讯后的一段独白。

他的哀悼以省略号结尾,省略的是他对梅根的记忆。

作者并未将其描写完全,一方面是为了将对梅根的怀念和自己痛悔的心情表达得更深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人有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文军1984:29)。

还有另一例中省略号也表话题突然转变:Gatsby believed in the green light,the orgiastic future that year by year recedes before us.It eluded us then,but that’s no mat⁃ter—tomorrow we will run faster,stretch out our arms farther...And then one fine morning—So we beat on,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这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全篇的最后一段,省略号前本文的叙述者尼克·卡纳韦抒发了自己对盖茨比追寻美国梦的感触,在省略号之后,提出了美国梦或许会在未来的某天实现的假设。

1.2.3创造特定情境
省略号除了具有省略作用,还具有代替作用,代替前文不断重复的词句,以此来为故事营造特殊的情境,给读者带来听觉和视觉的刺激。

……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好一朵茉莉花》)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面馆。

热情好客的年轻女服务生让客人们都心情大好,她对残疾老人的善意举动让客人们都倍感温暖。

叙述中点缀着中国经典民歌《茉莉花》,令整个场景都洋溢着欢乐、美好和祥和。

省略号有助于渲染出这样的氛围,也让读者感受到歌声的悠长。

此处的歌谣也是一个比喻,将美丽善良的女服务生比作清香高雅茉莉花。

关于视觉刺激方面的作用,鲁迅的《孔乙己》中有个典型的例子:
灰土,灰土……
……
灰土……
这里的“灰土”与省略号层层相叠,给读者展现了到处都是尘土的视觉图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环境的恶劣,渲染出令人窒息的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衬托出作者不安焦虑的心绪(曹石珠1990:115)。

英语中也有通过巧妙运用省略号营造特殊氛围的情况:
“Beep...Beep...Beep...Beep...Beep...”The sound grew louder with each pulse:an irritating noise that would not be silenced.
拟声词“哔哔”与省略号相间使句子显得有节奏感,营造出一个充斥着噪音的场景。

省略号在此处的使用让读者的听觉系统被激发,产生一种代入感。

2省略号的英译汉策略
英汉省略号都有其修辞作用,而如何通过一定的翻译技巧将其充分传达是需要考量的。

通常有三种处理方法:移植、省略、转化。

2.1移植
移植是一种翻译策略,即不改变标点(郭泓江2013: 153)”。

鉴于英汉省略号的主要作用都相同,所以移植是最常
用的翻译方法。

为了不破坏原有的修辞效果,译者一般选择将省略号保留,仅仅是将形态上做一定的改动,由“……”变为“…”即可。

以兰斯顿·休斯的《梦的变奏》的第二节为例:
To fling my arms wide
In the face of the sun,
Dance!Whirl!Whirl!
Till the quick day is done.
Rest at pale evening...
A tall,slim tree...
Night coming tenderly
Black like me.
在阳光下面
我甩开双臂,
跳舞!旋转!旋转!
一天很快过去。

在微暗的日夕休息……
一颗细高的树下……
夜幕悄然降临,
黑得像我似的。

(炽文译)
这节诗描绘了诗人在明媚的阳光下欢乐起舞的画面,而故意省略了对树下夜间活动的描写,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在脑海中自行想象和平安宁的画面。

如果此处用逗号或是其他标点替代省略号,读者就很难有产生这样的联想,修辞功能的作用从而也就无法体现。

2.2省略
省略是指在合理的情况下不译省略号。

尽管大多数情况下,英汉省略号的作用大体相同,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存在差别,如果直接使用移植的方法可能会导致不连贯甚至是误解。

为了避免不连贯甚至是误解,译者可采用将省略号省去的方式以保持原文的流畅性。

When the wind has a bite...and you feel like a bite...then bite on a whole Nut.
当寒风刺骨而您又想吃点什么的时候,请嚼嚼全营养坚果。

(熊兵2012:218)
这是一则坚果的广告,省略号在此处只是用来将三个“嚼”分开,既没有修辞作用也没有语法功能。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将它直接删去,如果保留下来,会显得生硬,也不符合中国广告的风格。

2.3转化
转化是将省略号变为其他的标点符号(郭泓江2013:153)。

英汉省略号存在的一些差别使得有些修辞效果无法通过移植省略号来很好地保留,那么这种时候就需要借用其他能达到相似目的的标点符号。

上述那则广告的例子中第二个省略号换成了逗号,也恰好
174
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
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Overseas English海外英语
2019年7月
是转化这种翻译技巧的一个例子。

这种长句子需要标点符号来保证流畅性,所以进行符号的转化是必要的。

汉语中逗号和省略号都有分隔和停顿的功能,依据这一点,最终完成了合理的转化。

从句法层面上看,省略号和破折号可以相互转化,祝吉芳认为将英语的破折号译为汉语的省略号在语义上和文体上都更为切合。

It was a terrible sound...mad waters rushing and rising…ele⁃mental forces speaking in a voice of finality.(Agnes Smedley, Daughter of Earth)
这真是一种恐怖的声音——疯狂的洪水在泛滥、猛涨——自然界的威力用一种不容抗辩的声音在发言。

(张本慎1986:71)
在英语中,省略号后可以接同位语或者对前文进一步的解释,但是在汉语中有这个功能的标点符号是破折号,因而为保留修辞效果,将省略号转化为破折号是可取的。

3结语
塑造人物形象、增强跳脱的表现力、创造特定氛围情境是英汉省略号共有的三大修辞功能。

在英汉翻译中,省略号语法及修辞功能相同时,运用移植;在原文中省略号没有实际语法和修辞意义时,选择省略;在英汉省略号修辞作用不同时,采取转化。

在这三种方法中,移植使用最频繁,省略与转化较为少见,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应依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

掌握英汉省略号的三大修辞功能后将其熟练运用到阅读、写作中,能产生特别的修辞效果。

参考文献:
[1]陆谷孙.英汉大字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386.
[2]向莉.鲁迅作品中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探析[J].西南民族大
学学报,2003,11:457.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77-178.
[4]文军.英语标点符号修辞作用刍议[J].外国语文,1984,01:29.
[5]曹石珠.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J].益阳师专学报,1990, 03:115.
[6]郭泓江.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标点符号翻译——以《美国
总统就职演说全集》为例[J].海外英语,2013,21:153-154. [7]熊兵.英汉对比与翻译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18.
[8]张本慎.英语圆点(…)省略号用法漫谈[J].现代外语,1986, 04:71.
【通联编辑:梁书】
(上接第172页)
在《李尔王》中,归化意译的翻译策略随处可见。

遇到典故时,
朱生豪一般不用原作中的西方典故,而是采用意译。

由于典故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非本族语读者很难去理解。

遇到粗
俗语时,朱生豪遵循翻译的忠实原则来传达原文的风格,也跟
奈达提出的“最近似的自然对等”相吻合。

[5]
3“目的论”视角下朱生豪的翻译策略
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中,朱生豪先生曾写过一段自序:
“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
之神韵,逼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
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4]从这段可以看出,朱生豪明确表示以“明白晓畅”反对“硬译”,在翻
译中采用归化意译的翻译策略以及以当时中国读者的阅读需
要为翻译目的都显而易见。

本着这样的翻译观,朱生豪的译本
语言优美,效果生动,让中国读者可以在通俗易懂、优雅流畅的
文字里感受莎翁著作的精髓。

4结语
翻译目的论对于戏剧翻译具有适用性。

朱生豪选择归化
意译,再现莎士比亚的作品的精髓和神韵。

同时,考虑到实际
的舞台表演,选取戏剧性的口语化语言,恰到好处。

这也正是朱生豪译文深受许多读者和观众喜爱的主要原因。

他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力求译文贴近读者,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也缩短了读者在对原作理解上的文化距离。

朱生豪酣畅的笔墨和生花的译笔给我们带来了审美愉悦,引起了读者的审美共鸣感。

本篇论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它只是粗略地研究了目的论在朱生豪版《李尔王》的翻译中的应用。

更多实证性的研究有待我们深入来证明目的论对于戏剧翻译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Vermeer Hans J.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M].Heidelberg:TEXT-context-Verlag, 1996.
[2]龚婷.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商务信函翻译[J].安徽电气工
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122-125.
[3]William Shakespear.King Lear[M].New York:Penguin Books, 1972.
[4]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经典-李尔王[M].中国国际广播出
版社,2001.
[5]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 Brill.1964.
【通联编辑:梁书】
175
翻译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