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搞要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经济,消除贫困,阐述了我国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分析了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指出了潜在的生态危机,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对策,以期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对策;中国西部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3-0255-02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Western China
LU Shi-kuan
(Fengming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Yunyang County in Chongqing City ,Chongqing 404502)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ationally using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eliminate poverty ,the geograph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the present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agricultural eco-environment in western China were discussed.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crises were pointed out ,and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western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co-environment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western China
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卢世宽
(重庆市云阳县凤鸣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4045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由此而产生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辽阔的西北土地上,由于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了农业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1-4]。
为了寻求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振兴中华民族经济,消除贫困,促进东西部经济共同繁荣,现就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1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西部地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西藏、甘肃、宁夏、陕西、内蒙、新疆、青海12个省(区)市,全区土地面积686.75万km 2
,占全国的37.8%,人口约3535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28.3%,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500万人,占
全国少数民族的86%。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按地理生态特点,可划分为5个生态区,即西北干旱风沙盐碱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风沙区、青藏高原冻融低温缺氧区、四川盆地水土流失洪发区、云贵高原水土流失石漠化区。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石油和矿产资源在全国有明显的优势。
为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地处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区,≥10℃的积温4500~7000℃,年降水量750~1600mm ,物产丰富。
西北几个省大部分处于温带或暖温带,年日照时数为2500~3400h ,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发展滞后,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贫困地区。
2011年西部地区人均GDP 仅105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70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4%,特别是武陵山区的酉阳、秀山、彭水、黔江和秦巴山区的域口、巫溪、巫山、云阳等县农民纯收入仅5000元左右,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目前广大农村牧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仍处于落后的农牧业经济状态,尚有20%的人口温饱问题未
解决。
2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阶段面临的问题2.1
水资源匮乏,水土污染严重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滞后,最根本的原因是水资源匮乏,全地区水资源总量约为4873.5亿m 3,占全国雨量的13.7%,由于降水时空组合错位,分布不均,90%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降水400mm 以下,黄土高原平均水资源仅630m 3,不足全国平均的1/4,宁夏人均水资源只有187m 3,甘肃定西地区6个县只能靠水窖储蓄雨雪水供人畜饮用,由于水资源逐年减少和全球气温增高,导致湖泊干涸,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我国著名的罗布泊内陵湖,100多年前湖面3000km 2,现已全部干涸,玛纳斯湖、艾丁湖、博斯腾湖已先后干涸,新疆湖泊总面积为7900km 2,现在有1/2以上湖泊干涸,因工农业争水,造成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林大片死亡。
西部地区不仅水资源缺乏,而且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黄河龙门至三门峡河段水体污染严重,鱼草不生,嗅气难闻,水体污染加剧了西部地区水资源危机,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2.2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西北地区林业用地1.39亿hm 2,占全国52.8%,森林覆盖率只有12%,除西南几个省外,有的省市覆盖率太低,青海省森林覆盖率<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0.79%,宁夏回族自治区为1.45%,黄土高原秦汉时期森林覆盖率60%,现在下降为6%。
由于森林植被遭破坏,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目前西部水土流失面积104.5万km 2,水土流失率15.5%,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58%,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50万km 2,土壤侵蚀数≥5000t/(km 2·a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
蚀数高达3万t/(km 2·a ),每年从三门峡输入黄河的泥沙16亿t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退化盐渍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粮食生
作者简介
卢世宽(1963-),男,重庆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2-09-29
资源与环境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23期255
. All Rights Reserved.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23期
产,陕西、甘肃、青海3省人均粮食徘徊在280kg,人民生活极为贫困。
2.3土地沙漠化、石漠化扩展
我国是世界沙漠化严重国家之一,据国家林业局公布, 2011年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17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8%,受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内蒙古沙漠化面积达到65万km2,占全国沙化面积的25%,在西部由于水、植被稀少,牧区超戴放牧,鼠害肆虐,草场退化,沙源增多,土地沙漠化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1500km2,扩展到3300km2。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已扩到33万km2,使绿州面积逐年减少,出现沙进人退、赤地千里荒凉境地,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遏制,西部有的城市和地区,可能出现古埃及、巴比伦文明的中断,尼雅等古国和我国新疆楼兰在地图上的消亡等类似的情况。
土地沙漠化后,在风蚀作用下,导致沙尘暴频率增大,1993年超强沙尘暴死亡100多人,人民财产损失巨大。
在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重庆等省市,森林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在喀斯特(Karst)地貌地区,土地石漠化面积逐年扩大,蚕食了大量耕地和草场,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产量极低,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加剧了该地区的贫困。
2.4自然灾害频繁
西部地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水土流失、风沙、雪灾严重,而且旱涝、山地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突出,如云南、贵州、藏东陇南山区泥石流、滑坡分布广,危害重,每年发生约6万余次,云南省小江流域每年发生500多次,实属罕见。
2010年因久晴降暴雨,“6·28”贵州省安顺市发生关岭大规模滑坡——
—碎石流灾害;甘肃省舟曲县“8·7”特大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达2000多人,损失惨重,频繁的山地灾害,严重制约了西部经济的发展,这是自然对人类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惩罚。
3发展西部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为了改善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确保粮食安全,消除贫困,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结合西部实际,应开展以绿色经济为中心,着力解决水资源缺乏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为依托,把发展经济,建设环境,节约资源结合起来。
为此,应采取以下对策。
3.1加速垮地区“西水北调”工程的规划与实施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农业生产的命脉。
为了改善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生产,防止沙漠化继续扩展,首先安排解决缺水问题。
要解决缺水,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采取治本措施,加速跨地区“西水北调”工程的规划与实施,可从雅鲁藏布江溯玛滩筑坝,把水位提高到海拔3600m,能把2006亿m3水资源经过怒江、河坝、贾曲把水引入黄河,再利用黄河水道引水入大西北,经清海湖调蓄,把水输入新疆盆地和蒙北草原。
大西线调水方案如能实现,我国西部的缺水问题就会彻底解决,有了水,发展农业生产、恢复植被、改造沙漠、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州才有保证。
3.2植树造林,恢复生态,防治水土流失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推行绿色经济,实现山川秀美,江水清沏,林茂粮丰,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根据西部地域辽阔,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现有荒地按照分期分批、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逐步绿化。
在长江、黄河上中游严禁砍伐天然林,要飞播造林,含蓄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重点建设好“三北”防护林;在晋西永定河源头和内蒙四大沙区三大草原退化区,要搞好封沙育林,防风固沙,防治沙漠化扩展;对草场要以草定畜,推行圈养,严禁乱挖乱采,恢复植被;在西南岩溶山区,要坚持退耕还林还草,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平治梯田梯土,实行山、水、林、路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继续扩展。
此外,在发展林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各地要因地制宜地推行林粮间作、林药间作或林下养鸡养羊等模式,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3.3依靠科技进步,推行农业综合技术,确保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保证粮食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我国西部多是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生活极为贫困,有的地方食不裹腹,为了防止在西部地区出现饥荒,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保持社会稳定,国家应加大农业投入,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土、推广转基因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等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土地生产力,保证粮食持续稳定增长。
3.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西部地区虽然生态环境恶劣,但是自然资源优势不少,如新疆的葡萄、陕西的苹果、宁夏的枇杷和大枣、四川的柑桔、云南的茶叶等,在全国都是有名的。
为了让农牧民脱贫致富,应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各地应根据自然优势和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以科技为依托,提高农产品品质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按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推行专业合作、适度规模经营、企业化管理,把种、养、加、科、工、贸结合起来,走“公司+农户+市场”的新型路子,从而结束农业长期供应原材料的历史,这是振兴西部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3.5引进人才,加强适用技术培训
西部地区教育落后,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国家要增加教育投入,采取优惠政策从中东部引进科技人才进驻西部,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就业,通过人才引进,加强农民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5-6]。
4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溯天运河构思[J].生态经济,1998 (4):1-6.
[2]崔云,孔纪名,田达军.强降雨在山地灾害链成灾演化中的关键控制
作用[J].山地学报,2011(29):87-94.
[3]夏华林,杨敬宇.特色现代农业是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5):513-518.
[4]蒋得江,王答相.合理安排生态用水是搞好西北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J].水土保持研究,2002(4):12-14.
[5]彭新宇.云阳县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 2011,10(10):49-50.
[6]吕振宇,牛灵安,郝晋珉,等.中国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改善对
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9(14):218-224.
256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