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模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近年来福建高考自行命题中的特色题— —文学名著阅读题的考试方式,也可与选 修模块中的相关内容合并考查,尤其与 《中国小说欣赏》这一模块的合并是完全 可以实现的。
• 如何更有效地考查,如何寻求更符合新课标要 求的试题结构方式,是值得做深入探讨的。除了 在形式上采用选做题以体现选择性以外,我认为 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内容上有所突破,以体现选修 与必修课程在内容上的联系与拓展,注重多种能 力的考查,突出审美和探究能力的检测,这才是 核心所在。
• 而《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则把 对文化经典的考查写入“考试内容”中,使考查 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阅读 ①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庄 子》不列入本年度考试范围。不考翻译,只பைடு நூலகம்理 解。
重点阅读文段(二)
“我开始留心报纸上的广告,……混合起来。”
• (1)从毛泽东不断阅读广告,不断报名又不断 退学的经历中,有人认为他有一种拼劲闯劲;有 人认为他拿不定主意,优柔寡断;有人认为有理 想抱负的人就是喜欢选择;有人认为有叛逆性格 的人就是敢冒险。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 种原因进行探究。
• (3)“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 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 己,比让命运来处置我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 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明天可望解决, 那我赢了;若不好,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我终于有一 时节肚子瘪瘪地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那我输了。”
例二:毛泽东传
重点阅读文段(一) “我八岁起……在那种易受感动的年龄时读它们。” • (1)从文段中的哪些事例可以看出青少年时期的 毛泽东有强烈的叛逆性格?请分点列出。 • (2)13岁具有什么样的年龄特征?著名作家刘心 武的短篇小说《我可不怕13岁》你读过吗?毛泽东 的13岁具有哪些特征? • (3)“我家里有‘两个党’……中国的道理。” 此段中在陈述家庭关系时,用语上有什么特点?起 到什么作用? • (4)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喜欢看哪些类型的书? 这些书对他产生怎样的影响?
• (3)毛泽东32岁时写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显 示出了自信与大气。你能在这段传记文字中找到 其思想基础和性格意志吗?
例三:沈从文传
重点阅读文段: 一个转机 • 1.在这一节的中,青年沈从文的心志发生
了什么变化?哪些事促使沈从文先生发生 转变?
2.仔细品味下列语句,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和 对人生的思考。
• 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篇目: (1)《三国演义》 (2)《水浒传》 (3)《红 楼梦》 (4)《家》 (5)《子夜》
• 以上篇目安排充足的教学课时,尽量就某 些部分讲深讲透。对尚缺乏教学内容或教 学内容不够丰富的教材大胆删掉,或布置 学生课外有选择地阅读。只要有时间就鼓 励引进课外教学内容丰富的教材。
• (2)毛泽东为何不喜欢省立第一中学而选择离 开学校?从他自己订立的“读书计划”中体现出 什么样的精神?
重点阅读文段(三)
“次年夏,……但我坚决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
• (1)从青年毛泽东在长沙报纸上登广告一事中, 可以看出毛泽东有何雄心壮志?
• (2)在毛泽东周围的一群青年,他们所说的和 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围绕着一个什么宗旨?
• 选修课的课程功能是通过学习,既能够将本系列的内容 同其他模块的内容恰当地联系起来,使必修课所学内容得 到巩固并有所拓展,又能够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选修课更强调专业性和多样性,是高中生语文知识与语 文技能的升级和强化。选修之于高考,自有潜在功效, 因为高考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选修课提升的正 是学生的语文素养。
• (1)以选考题形式出现,可借鉴课改试验区 的有益尝试,把《中国小说欣赏》的考查 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 “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方 面的能力。
• (2)以必做题形式出现,与现有的文学名著 考查结合起来,重点考查学生对小说故事 情节的把握,对艺术形象的品味,对小说 艺术的鉴赏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 获得审美的愉悦或者取得新的认知并转化 为阅读者的文学素养的目的。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 教学内容的确定
主讲: 福州一中 唐 鸣
一.高中语文选修模块在新课 程中的地位和功能
• 从教材比例分量上来看,高中三年必修课程占五个模块, 选修课程也占了五个模块。从内容上看,必修课程属于 高中学生的“共同基础”,并已在高中会考中得以检测; 而选修课程属于高中学生的“多样选择”,是在必修课 程基础上的深入与开拓,高考是一场选拔性测试,体现 选修课程相关内容的考查十分必要。
2.高考语文试题结构中对“文化经典”选修 模块的考查测评建议: • (1)可适当考查《论语》中名句的默写。 • (2)重点考查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 (3)在考试内容的选取上,应更加广泛,
并力图形成正确的导向。 • (4)可适当添加探究能力的考查。
三.“小说与戏剧”模块测试研 究
• 1. “小说与戏剧”选修系列目标 • 2.《中国小说欣赏》课程特点 • 3. 课改区“小说与戏剧”高考测试研究
• (3). 最后,你还是先要确定“什么不教”。 学生(一般)已经知道的“不教”,今天 学生还不需要知道的“不教”,不是本单 元教学重点的“不教”。尽可能多剔除 “不需要教”的,才能把教学内容提炼得 精粹,任务规定得集中。
• 我们尽量设置每篇课文的优秀问 题(或课题),优秀体现在:能总 领全文或段落主要内容,有吸引力, 有价值。
品选读》、《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国 小说欣赏》中筛选出了一批“定篇篇目”。 • 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篇目: (1)杜甫 (2)鲁迅 (3)毛泽东 (4)贝多芬 (5)沈从文
• 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篇目
• (1)综合消息两篇 • (2)通讯:世界选择北京 • (3)特写:梦碎雅典 • (4)外国评论两篇 • (5)报告文学:儒学飞人
• (1)“因为若没有他的一些新书,我虽时时刻 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却不知道为 新的人生智慧光辉而倾心。”
• (2)“为了读过些新书,知识同权力相比,我 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我明白人活到社会里 应当有许多事情可做,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 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 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 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 了。”
• 可见,传记与新闻选修模块,在高中新课程实用 类文本考查中的主要地位已经比较稳固。
• (2) 考查能力层级
• (3) 呈现特点
• (4) 存在问题
2. 高考语文试题结构中对“传记与新闻”选修模 块的考查测评建议 (1)从目前看,将传记作品与新闻作品作为语料, 以选做题模式进行考查,是比较可行的方案。
3.举例:《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例一:杜甫传 重点讨论题 • (1)据选文三个部分为杜甫编一个年谱,起始年为七四 六年,这一年杜甫35岁。要求概括其生活经历以及诗歌 创作情况,简述时代背景。(也可以要求学生仅做其中第 一部分) • (2)选文部分写作线索是什么? • (3)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成为一个伟大诗 人的? • (4)朗读并鉴赏冯至十四行诗第12首。从思想内容和艺 术风格两方面,说说冯至笔下杜甫的“伟大之处”与 “历史局限性”分别是什么。要求根据原文概括。 • (5)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何好处?
文化经典的考查非常明确,并已成为福建卷的特 色。 • 在《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的“命 题原则与要求”中提出: • 从《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三部文化经典著 作(《论语》《孟子》《庄子》)中,选取文章作 为第Ⅱ卷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材料,目的在于引导 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
• (4)“我相信了他的建议,把自己那点简单行李,同一 个瘦小的身体,搁到那排车上去,很可笑的让这运货排 车把我拖进了北京西河沿一家小客店,在旅客簿上写 下——
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
便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 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重点阅读文段
(第17页“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第18 页“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 上。”)
• (1).杜甫最后一次长安生活有什么特点?作 者对他这一时期诗歌创作情况做了什么评议?请 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 (2).作者曾经说:“要极力避免使杜甫现代 化,因为用现代人的思想和感情去点染将及一千 二百年前的一个古人,可以说是一种难以原恕的 罪行。”依据传记内容,探究作者是怎样做到这 一点的。请简要论述。
• (3)以附加题的形式出现,可借鉴2008江苏 卷。附加题的内容可以围绕《中国小说欣 赏》这门课程的所有篇目展开,这种形式 是最能体现必修课与选修课关系的考查形 式。既然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有益补充,那 么选修了这门课的学生也应该从中汲取知 识,并在高考中体现对这些知识的考查, 并体现出选修了的与没有选修的差别。侧 重考查学生对于作品中体现的“民族心 理”“人文精神”的解读体悟。
• 鉴于近年来福建高考自行命题中的两大特色 题——文学名著阅读、文化经典阅读,其考试方 式,也可与选修模块中的相关内容合并考查,尤 其是与《中国小说欣赏》、《先秦诸子选读》这 两个模块的合并是完全可行的。
三.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教学 内容的确定
1. 精选“定篇篇目”。 • 经过讨论,我们在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
如2008广东卷 类似的还有2008年宁夏卷、江苏卷,2009 年宁海卷。
以上四套高考试题有以下共同特点:
• 第一,将小说的考查均列入文学类必考题。 • 第二,选文都是短篇小说。
• 第三,所有考题均紧密结合考试大纲的要 求。
• 第四,均在最后一题设置了探究题,注重 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4. 高考语文试题结构中对“小说与戏剧”选 修模块的考查测评建议:
2.确定教学内容的标准
• (1). 先问自己这一篇为什么要“学”。如 果回答因为是精品甚至是经典, 那么,让学 生知道“精”之所以为“精”, “典”之 所以为“典”,就是这一篇的教学内容。 如果回答的是,因为既然编进了书本所以 要学,那么实际上学不学它也就无所谓了, 还教什么?
• (2). 再问这一篇为什么需要“教”。通常 一篇文章不“教”也能“学”懂,否则它 先就不会有读者。那么为什么还需要 “教”?你应该找出需要“教”的三条五 条理由,再根据“课标”、“学情”等筛 选提炼一下,教学内容就出来了。
(2)基于《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与《新闻写作与实 践》选修模块的课程特点与教学实践,我们认为 以下几个方面的考查是值得考虑的: • ①适当拓宽选文范围 • ②凸显选文文体特点 • ③选做题难度值要力求均衡
二.“文化经典”模块测试研 究
1. 目前高考对文化经典考查的现状 (1)考查“文化经典”成福建卷亮点 • 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卷中,唯有福建省对
二. 近年来课改实验区对选修 模块的实践探索
一.“传记与新闻”模块测试研究 1.课改区各省份2007-2009年高考语 文“传记与新闻”测试简析 • “传记与新闻”包括选修系列中《中 外传记作品选读》与《新闻写作与实 践》两个模块。
(1)“传记与新闻”在试卷中比例
•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2007高考广东卷),《梦碎雅 典》(2007高考山东卷),《叶圣陶在四川》(2007高 考宁海卷),《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2008 高考宁海卷),《晚清学人杨守敬》(2008高考江苏 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2008高考山东卷), 《绝妙的错误》(2008高考广东卷),《黄侃先生二三 事》(2009高考广东卷),《寻找教育的曙光》(2009 高考宁海卷),《画家黄永厚》(2009高考江苏卷), “杨澜采访余光中”(2009高考山东卷),《寂静钱钟 书》(2009高考福建卷)。以上是课改区这三年高考语 文实用类文本的篇目总汇,共12篇,传记与新闻占11篇, 科普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