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电 图 学课程PPT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除极: 当细胞膜一端受到刺激后(兴奋) 膜外阳离子进入细胞内,该处细胞膜外正电荷消 失,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外仍带正电荷,于 是形成膜电位差。
➢ 3、 复极: 由于细胞的代谢作用,细胞膜又逐渐恢复到极化 状态。
第10页/共52页
➢ 4、电偶: 尚未除极的部位成为电源,已除极处为电穴,从而形成一对电偶。 除极时电源在前,电穴在后,亦即正电在前,负电在后,电流自 电源流人电穴,并沿一定方向迅速扩展,直至整个细胞全部除极。 复极的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
先除极部位先复极
第11页/共52页
正常心电图实例
第12页/共52页
波形
➢ 由体表所测得的心脏电位强度、波形大小 与下列因素有关:
➢ 1、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 ➢ 2、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
呈反比关系; ➢ 3、与探查电极的方位与心肌除极的方向所
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越大,心电位在导 联上投影越小,电位越弱。
第13页/共52页
第14页/共52页
你能看明白吗?
第15页/共52页
心电向量
1.心电向量 2.瞬间综合心电向量
第16页/共52页
1. 心电向量
心肌细胞在除极或复极过程所产生的电 位幅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称为心电向量
第17页/共52页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一)心脏的电激动传播 ?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1.心肌细胞的电激动过程:极化、
除极和复极
2.单个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的心电
波形
第8页/共52页
3.心室壁除极与复极特点与心电图
心肌细胞的电激动过程:
-极化(polarization) /除极(depolarization)/复极(repolarization)
第9页/共52页
发生机制
➢ 1、静息状态: 极化状态――心肌细胞膜外带正电荷的阳离子= 膜内负电荷得阴离子,不产生电位变化。
的投影,方向指向左下,正常范围为-30°~ +90°。 3. 根据心电轴偏移的方向与程度可分为电轴右偏、 不确定改变、电轴左偏。
第44页/共52页
测量方法
0
第45页/共52页
临床意义
➢ 电轴左偏——左心 室肥大
➢ 电轴右偏——右心 室不确肥定大
➢ 正常——-30 度~90度
第46页/共52页
钟向转位概念
格,0.2s/大格。
第38页/共52页
各波振幅的测量
正向波:从参考水平线的上缘垂直地测量到该波的顶点 负向波:从参考水平线的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测量P波振幅:参考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 测量QRS波群、ST段、T波和u波振幅:参考QRS起始部的水平
第39页/共52页
各波段时距的测量
从该波段起始部的内缘测量至该波段终末部的内缘
从心尖向心底部观察
根据过渡区波形( R/S ≈1 )出现的位置来判断
第47页/共52页
1.正常位心脏
2.顺时钟转 位
V1
V2
V3
V4
V5
V6
第48页/共52页
1.正常位心脏
2.顺时钟转 位
V1
V2
V3
V4
V5
V6
第49页/共52页
3.逆时钟转位
V
第50页/共52页
谢谢
第51页/共52页
第26页/共52页
三、心电导联体系
(一)肢体导联 (二)心前区导联
第27页/共52页
导联体系
导联:将电极置于体表不同部位,并通过导联线连至心电图机的正、负两端, 构成电路.可测出心电的电位变化。此两点不同部位即构成一个导联。
导联轴(1ead axis):导联的两点间假象连线为该导联的导联轴,方向由负极指 向正极。
第40页/共52页
ST段移位的测量
报告ST段移位时,应说明ST段移位幅度与形态
第41页/共52页
注意事项
测量P波和QRS波时,选择波幅最宽 的导联
测量PR间期时,选择P波宽大且有Q 波的导联
第42页/共52页
测量QT间期时,选择QT间期最长的
心率测量
• 心律齐时的心率测量:
测一个RR间距的秒数,然后被60除,可求得心室率。 查表法或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
第5页/共52页
第6页/共52页
➢ 心 电 图 ( electrocardiogram, ECG):
心脏在每一次机械收缩之前先 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 激动可经人体传到体表。心电 图就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将 这种生物电的变化记录下来所 获得的一条上下变 第7页/共52页 化的曲线图 形。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P波是反映心房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起始部代表右房除极,中间部代表右、左房
除极,终末部代表左房除极
第21页/共52页
2. PR段(PR segment )
PR段是从P波终点至QRS波起点之间的线段 反映心房复极过程
第22页/共52页
3. PR间期(PR interval )
PR间期包括P波和PR段 反映从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目前临床上最普遍应用的是由Einthoven创设的国际通用导联体系,即常规12导 联体系
第28页/共52页
(一)肢体导联
■ 标准导联:Ⅰ、Ⅱ、Ⅲ ■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
第29页/共52页
Einthoven's Triangle
第30页/共52页
第31页/共52页
(二)心前区导联
心 电 图 学课程
第一节 临床心电图基本知识
第1页/共52页
教学内容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三.心电导联体系 知识拓展:心电图发展史
第2页/共5Biblioteka 页心电图发展史 回顾 最早发现:1842年法国生理学家Mattencci观察到鸽
子心脏产生电流。 兴奋-收缩偶联:1856年Kolliker和Muller对蛙心的研
第4页/共52页
➢ 1945年,Lengere等首次记录心内心电图。 ➢ 1956年,Holter发明24小时动态心电图。 ➢ 1960年,Giraud等首先记录希氏束电图。 60年代,V3R~V4R、V7~V9。 ➢ 1971年,Wellens开始心内程序刺激(电生理时
代开始)。 ➢ 1973年,Strauss记录心内晚电位。 ➢ 1973年,Cranefield提出触发激动的概念。 ➢ 1978年,Cramer记录出窦房结电图。 ➢ 1981年,Simson记录体表晚电位。 ➢ 80年代初,同步3导、6导心电图。 ➢ 80年代中,同步12导联心电图。
第35页/共52页
第二节 正常心电图
第36页/共52页
学习目标
■ 掌握心电图的正确测量 (一)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二)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三)心率测量 ■ 了解心电轴的测量,钟向转位
第37页/共52页
心电图记录纸
纵 向
代表电压,若1mV定准电

压 = 1cm , 则0.1mV/

小格。
横向距离:代表时间,若走纸速度=25mm/s,则0.04s/小
究证实了心脏电活动与心脏收缩有关。 人心电活动图形:1887年Waller首次从人体表描记。
第3页/共52页
1895年荷兰生理学家、医学家 Einthoven 命 名 了 心 电 周 期 中的P、Q、R、S、T各个 波群。设计出双极肢体导联 Ⅰ、Ⅱ、Ⅲ。
1932年,Wilson创设加压单极 肢体导 联aVR 、aVF 、aVL。 1934年 , Wils on建立 胸前单 极导联 V1~V6。
第18页/共52页
(一) 心脏的电激动传播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希氏束 左、右束支 浦氏纤维 心室肌细胞
第19页/共52页
(二) 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 P波 - PR段、PR间期 - QRS波群 - ST段、T波 - J点 - QT间期 - U波
第20页/共52页
1. P波(P wave )
• 心律不齐时的心率测量:
测量5个以上连续的RR间距,然后用60除以其平均值, 求得每分钟心室率; 数30大格(共6s)内的QRS波群
或 P波的个数,乘以10,即为每分钟心室率或心房率。
第43页/共52页
心电轴的测量
1. 心电轴常指平均QRS电轴,为心室除极过程中 各
瞬间向量的综合。 2. 临床上所指的心电轴是指平均QRS电轴在额面上
■ 反映正极(探查电极) 所置部位的电位变化
第32页/共52页
常规心前区导联体表位置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V2与V4连线的中点 V4: 左锁骨中线与第 5 肋间相交处 V5:左腋前线V4水平处 V6:左腋中线V4水平处
第33页/共52页
其它心前区导联体表位置
导联名称
正极(探查电极)
V7
左腋后线V4水平处
V8
左肩胛线V4水平处
V9
左脊旁线V4水平处
V3R
V1与V4R连线的中点
V4R 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5R
右腋前线V4水平处
第34页/共52页
复习思考题
■ 心电图发生的原理是什么? ■ 请命名下列图形? ■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加做V7、V8 等常规心前
区导联以外的导联?
第23页/共52页
4. QRS波群(QRS wave )
QRS波群反映心室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QRS波群可因探测电极位置不同有多种形态
第24页/共52页
5. T 波(T wave )
T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第25页/共52页
6. QT间期(QT interval )
QT间期是指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的水平距离 反映心室除极与复极过程的总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