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雅片战争到1949年x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第1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干的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讲,是中国1代又1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大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1653大复兴而勇敢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特别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1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渐变成1个初步繁华兴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不但参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犯,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犯控制,人民堕入了水深火热当中,民不聊生,经济凋敝,1片国将不国的惨状。
压迫侵犯,必定致使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展开了各中情势的反抗斗争。
3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台湾高山族人民的勇敢抵抗等,无不体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得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独裁制度遭到了极大的冲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同时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1定程度上具有1定的先进性。
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国其实不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在面对列强的侵犯与压迫时,并没有采取像清政府1样脆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积极同外国侵犯者展开了斗争,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极为鼓舞人心的。
虽然太平天国由于内部的种种缘由失败了,但它却
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曾在1定程度上代表广大农民大众的利益。
帝国主义的侵犯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犯战争和中国反侵犯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增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雅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在1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开始有了较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
因而出现了初期的维新思想,出现了1大批以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仁人志士。
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产生的。
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1步觉醒。
54运动是在新的社会气力成长壮大的基础上,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础之上产生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完全性,是1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众运动,具有广泛的大众基础,增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它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1支独立的气力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从此中国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须依赖的气力基础,54运动具有划时期的历史意义。
在“54”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新力量,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
54运动产生在1919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1921年,均在第1次世界大战和10月革命以后,即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过去面貌
之时,54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其在世界历史中的的地位都是10分明显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被历史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残暴的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牢牢团结在1起,克服1切艰巨困苦,中华民族构成了广泛的统1阵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
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成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正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成功的重要思想保证。
同时使中国人民认识到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1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酷爱和平,反对侵犯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的宝贵品质,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犯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祖国的繁华打下了坚定的基石。
同时积极展开了各领域的改革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趋提高,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特别是近代以来,科技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值得1提的是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1号的成功发射——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
看着1个个举世注视的成绩,国人无不倍感自豪与自豪。
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经济繁华了,我们不会在屈于强权,不会再忍耐
屈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为荣。
固然,放眼今朝,停滞不前便是落后,因此,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风格,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
特别作为年轻1代,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我们每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由于,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
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论为何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反应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点革命获得成功的唯1正确理论。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当时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和中国革命敌人主要散布在城市等缘由,决定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定性。
:中国革命农村
1927年7月15日,大张旗鼓的大革命终究失败。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历史意义却是不可磨灭的。
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课自己大张旗鼓的革命工作,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更重要的是,从大革命中吸取了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晓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1条革命道路的肯定,不但由于上面提到过的历史缘由,更重要的是有其根本缘由,必定性和可能性的。
对为何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我想,首先从根本缘由说起,是由当时的中国国情决定的。
当时的中国是1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隔离的半殖民半封建大国。
这1基本国情为中国革命能
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提供了根本条件。
1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为无产阶级在广大经济落后的农村发动农民,展开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创造了经济和政治条件;从经济上看,经济落后的农村山区,人民更加渴望物资上的满足,希望得到温饱,以革命来使生活不再困窘的心态就越迫切。
而且,革命所需的食粮等物质在资源相对丰富的农村也更容易筹集。
从政治上看,由于国民党,军阀,外国列强等的权势多数集中在城市,对农村的思想控制也较为疏松,人民受其他思想干扰少,更合适做政治思想工作,培养对共产党的信任和拥戴。
农民阶级众多,工人阶级少,使得无产阶级更要进入农村展开工作。
而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俨然变成了1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团体控制的政党。
国民党的统治性质其实与北洋军阀的统治相差无几,这也更使其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
另外一方面,由于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划分权势范围的争斗,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创造生存空间。
农村也是敌人统治范围的薄弱环节,中国共产党只有在敌人的薄弱环节上积蓄气力不断壮大。
其次,从客观缘由来说,第1,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大革命是国共两党的第1次合作,这次革命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共产党也在这次大张旗鼓的大革命中进行了广泛地革命工作,向人民展现了自己的革命纲领和革命基本思想,遭到了很多人的拥戴和支持。
第2,全国革命情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1客观条件。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没有禁止有志之士继续革命的信心,革命的思想不断得到传播。
特别是以毛泽东朱德等为首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更是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再次,从主观缘由看,第1,有相当气力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
这是建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可能性。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有自己不断发展的武装部队。
最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条件和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国名大革命失败后遭到严重打击,但是坚强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1蹶不振,而是更加积极的调剂战略,为了更好的发展壮大,更好的为自己的理想进行革命。
对为何要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时间的武装斗争为主要情势,首先,从根本缘由上说,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第1,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因此中国革命不可能通过合法斗争来克服敌人。
第2,中国的反动统治者非常残酷,具有强大的反革命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援,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情势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从近代史开端之时的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再到辛亥革命,无不证明在中国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有进行武装革命才可以真实的到达革命目标。
这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深入,为亚非拉美其他国家的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中国的革命也由此掀开崭新的1页,打响了武装反对反动派的第1枪。
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它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构成。
是具有创造性的发展。
为中国的革命重新指明了方向。
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浅析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摘要: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1次范围宏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其与中国初期近代化的关系长时间以来成为史学界热议的话题。
郑大华教授在《晚清思想史》中指出,与清王朝相比,太平天国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者。
事实上,就太平天国统治所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言,其本身根本无力担当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担,然其对晚清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酿成的巨大冲击,却客观上成为清政府实行近代化的“催化剂”。
关键词:太平天国;近代化;催化剂
关于太平天国与中国初期近代化的关系,郑大华教授在其近作《晚清思想史》中指出“太平天国存在着实行中国近代化的可能性”[1]97,并从太平天国靠近最早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上海,其领导人不反对西方文化并进行了军事近代化的尝试,还提出了第1个资本主义方案《资政新篇》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证。
但这仅仅是就其实行近代化的“可能性”而言的,并没有斟酌其现实性。
笔者认为,太平天国固然有推行近代化的可能性,但这类可能性在逐步封建化的农民政权中是极为有限的,换言之,太平天国领导人很难将这类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由于他们必须和本身的封建性做艰巨的斗争,包括其严重的宗教迷信,高度集权式的皇权主义统治,存在于诸王中的腐败现象,经济上的平均主义和太平天国大众的小生产者的自发偏向等。
而郑教授所做出的“与清王朝相比,太平天国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者”[1]99这1论断无疑将太平天国实行近代化的可能性扩大化了,乃至上升到了对其实行近代化的现实性的讨论。
首先,太平天国领导人虽然不反对西方文化,但他们对西方
文化的认同度是不是足以使其冲破固有的封建桎梏和小农意识,真正开启中国近代化的道路,则又应另当别论。
其次,所谓的太平天国进行军事近代化的尝试,是太平天国在与清王朝激战之时,为使自己的武器与之相匹敌而不能不想法购置、仿造1批西方新式武器,且其设厂自制的近代化武器设备非常有限,对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没有产生甚么实质性的影响。
另外,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没有触及人民大众最迫切的革命要求,同太平天国起义没有必定的内在联系,有论者评价说《资政新篇》反应的只是洪仁玕本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欲望,其实不代表太平天国农民的思想,是完全没有实行条件和可能的空谈。
明显,若以此为据来论证太平天国比清王朝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者,无疑是缺少说服力的。
1、太平天国的本身问题使其无力担当起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担
太平天国的终究失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本身统治存在的严重问题。
统治团体中日趋滋生的腐败现象,对知识份子的漠视和排挤和旧式农民本身难以克服的阶级局限性,使太平天国终究难逃被抹杀的命运,遑论去进行中国近代化建设。
1.太平天国日趋滋生的腐败现象
太平天国的腐败始于以洪秀全、杨秀清为首的领导团体内部贪图享乐思想和权利愿望的膨胀。
天国起义之初,全军将士尚能同甘共苦,荣辱与共,据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夫首逆数人起自草莽结盟,寝食必俱,情同骨肉。
且有事聚商于1室,得计便行。
机警迅速,故能成燎原之势”[2]172。
但是,随着军事上的节节成功,特别是攻占南京以后,“6朝绮罗金粉之地助长了天平天国内部的安富尊荣意识”[3]79。
洪秀全在永安突围时,其妻妾就有36人,定都天
京后,更是大肆选美,据他儿子的供词,洪秀全有妻妾88人(也有说108人),宫女1千多人,专供他1人享乐,由于人数众多,以致于他只能用数字来编号。
另外,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领导人还大兴土木,广建宫室,在天京城内4处寻觅风水宝地修建王府,《贼情汇纂》载洪秀全的天王府“城周围10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致,金碧光辉,如大兰若状……5色缤纷,侈丽无匹”[2]164。
无独有偶,各王争相效仿,其中李秀成的府邸更是穷极奢侈,耗资巨大,连李鸿章见了都惊叹其为“神仙窟宅”。
至此,太平天国的腐败奢糜之风愈演愈烈,诸王及各级将领“今踞江宁,为繁华迷惑,养尊处优,专务于声色货利”[2]172,起义之初的“有衣同穿,有饭同吃”的原则丧失殆尽,消灭“阎罗妖”,建立理想人间天国的进取心也日趋被吞噬。
随着贪图享乐思想的爬升,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权利愿望也不断膨胀,其最初的同心同德,情同骨肉的手足之情逐步被浮华的物资生活所淹没,取而代之的则是彼此暌隔,互生嫌隙。
杨秀清奸心异常,“自恃功高,朝见立而不跪”[2]45,欲与天王齐,《贼情汇纂》中称“秀清叵测奸心,实欲虚尊洪秀全为首,而自揽大权独得其实。
其意欲仿古之奸权,万1事成则杀之自取”[2]46,“杨贼与昌辉相互猜疑,似不久必有吞并之事”[2]48。
领导人之间的争权夺利,终究引发了血腥的“天京变乱”,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革命气力。
对此,黄兴不由扼腕:“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以后,起初他们的弟兄颇知共济,故能席卷湖广,开基金陵。
不幸得很,后来由于他们弟兄有了私心,互争权势,同室操戈,以致功败垂成。
我读史至此,不觉气愤腾胸,为之顿足3叹”[4]211⑵12。
不但如此,天京事变后,各级官员贪污受贿、聚敛私财的现象日益严重;同时为了不悲剧重演,巩固洪
家王朝的权势,洪秀全大封同姓诸王,这些王依仗权势横行霸道,搜刮民财,损公肥私,使本来就矛盾丛生的太平天国更加腐败不堪。
2.太平天国漠视并排挤知识份子
自古以来,不管是领兵作战还是经邦治国,知识份子都是1支不容疏忽的重要气力,中国历史上凡获得成功的农民战争,无不争取知识份子的支持和参与,汉高祖刘邦如此,明太祖朱元璋亦是如此。
然太平天国领导人在知识份子问题上却采取“崇教排儒”的政策,不但不重视知识,不尊重人材,乃至还谢绝知识份子的投效。
早在1852年,湖南失意举人左宗棠曾欲投靠太平天国,并向洪秀全进献攻守建国之策,但洪秀全却并没有接纳他。
后来左宗棠回乡组织团练,反而成为太平军的劲敌。
如果说左宗棠不被太平天国所接纳是由于他是接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儒生,背背了“崇教排儒”的政策,那末容闳在太平天国所遭受的冷遇就使人费解了,由于容闳是1个背离传统,笃信基督教的近代知识份子,其信仰与太平天国并没有分歧,但他在太平天国也仅仅得到了1个“义”爵,且他向洪仁玕提出的“新政7建议”也被弃之不用。
1862年,著名思想家王韬也曾向洪秀全表示归顺之意,但一样遭到了谢绝。
不但如此,太平天国在征战途中,“凡掳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10指无重茧者,恒指为妖,或1
见即杀,或问答后杀之,或不胜刑掠,自承为妖杀之,或竟捶楚以死”[2]303。
太平天国对知识份子的漠视和排挤,不但难以获得知识份子的支持,还将知识份子推向了自己的对峙面,转而成为太平天国强劲的对手。
而太平天国固然也有如石达开、杨秀清之类的军事人材,但天京内乱致使了其人材的锐减,后期虽通过科举提拔了1批官员,但也多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用容闳的话说,“其所招抚,皆无业游民,为社会中最无知识之人”[3]81⑻2。
这样1个缺少知识份子参
与和指点的政权,即使是在军事上获得成功,又焉能全力学习近代西方文明,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太平天国领导人本身难以克服的阶级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虽不同于旧式的农民起义,但其主力军和领导人是旧式农民,他们的反封建斗争依然停留在自发而不是自觉的阶段,不可避免地会把1些封建因素带到农民运动中来。
而洪秀全在此期间建立的极端中央集权制,将军政大权集于1身,其宣扬的“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背”[5]232,“只有臣错无主错”[6]484的封建伦理道德及森严可畏的等级制度,实质上体现的是农民阶级领袖本身难以克服的封建独裁主义和皇权主义思想,在这类思想的安排下,太平天国所建立的政权必将会逐步走向封建化。
而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宗教近乎狂热的迷信,高度集权式的皇权主义和小农阶级固有的安乐思想使其统治的封建性相比清王朝而言
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说,“天国的尊卑体制比‘清妖’的尊卑体制更多1点霸气和蛮气”[3]80。
在经济上,由于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其思惟结构难以接受实质性的社会变革,更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还不充分的情况下承当变革社会生产关系的任务,这也是《资政新篇》没法付诸实践的根本缘由。
另外,太平天国发动起义的最直接缘由是不堪忍耐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其起义目的不过是求生存,1旦实现了这个目标,其革命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
定都天京后,农民阶级安逸守旧的小生产意识,使太平天国领导人安居于1隅,从而造成了其眼界和思想上的狭隘。
正如李振宏教授所说[7]12,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的主观目的不多是颠覆封建制度,其客观使命只是通过本身的造反行动,改良1个封建王朝的统治政策,使其统治秩序由失序变成有序,从混乱走向正常,其历史作用在于增进
封建社会的正常发展。
马克思也曾评论太平天国说“除改朝换代之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8]11。
由此可以推断,纵然太平天国没有被弹压下去,其领导人也很难自觉产生推动近代化建设的思想意识,即便有也最少会推延,而这恰正是源于农民阶级本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总之,我们固然不能由于太平天国是1个封建政权而否认其存在实行中国近代化的可能性,但从它本身统治所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来看,很难相信它会先于清政府将这类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而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者。
2、太平天国客观上成为清廷实行近代化的“催化剂”
太平天国虽然本身无力承当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担,但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它依然产生了重要影响,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首先从社会政治方面来讲,太平天国搅乱了全部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为了弹压来势汹汹的农民起义,清代统治者不能不笼络汉族地主和官僚,扩大部份地方督抚的权利,这样就致使了地方政权相对中央统治的自立偏向,使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统治有所松动,从而为近代化的实行在政治上打开了1个缺口。
其次,在社会经济方面,太平天国虽然没有改变原本的封建土地制度,但“它对部份地主份子的人身消灭和全部地主阶级的经济勒迫,又造成了地主份子的出逃和地主经济的萎缩”[3]83,削弱了地主阶级的气力;与此同时,由于连年的战争造成大片土地荒芜,使“客民”开垦得地成为可能,从而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自耕农。
地主经济的萎缩和自耕农的增多增进了商品市场的扩大,为近代化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不但如此,在军事上,清王朝1向严格控制军权,不允许地方上办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