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生物必修一(学案+练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生物必修一(学案+练习)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膜的成分及功能
(1)细胞膜的成分。

(2)细胞膜的三大功能。

(3)功能特性。

2.细胞膜的结构
(1)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2)流动镶嵌模型。

(3)结构特点。

3.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不是植物细胞“系统的边界”)
1.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脂质、蛋白质和糖类。

(√) 2.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胆固醇最丰富。

(×) 3.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

(√) 4.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 5.细胞膜的流动性与温度没有关系。

(×) 6.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 7.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共同形成的。

(×)
1.组成细胞膜成分与功能的关系
(1)细胞膜中含有脂质,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

(2)糖类与细胞膜外表面上的某些蛋白质和脂质构成糖蛋白或糖脂,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联系。

(3)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4)细胞膜的组分并不是不可变的。

如细胞癌变过程中,糖蛋白含量下降,细胞间黏着性下降,易于扩散和转移。

2.图解细胞膜的三大成分和三大功能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性的比较
(1)细胞膜成分的鉴定方法。

①方法:荧光标记法。

②现象:采用荧光标记法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做如图实验。

③结论:人、鼠细胞膜蛋白最终均匀分布,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3)细胞膜功能的验证。

①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验证。

②识别功能的验证。

考向1| 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功能分析
1.(2021·黑龙江鹤岗模拟)细胞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保证细胞间功能的协调。

下列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说法,错误的是()
A.B细胞与乙细胞上的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糖蛋白
B.图2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的识别C.若A细胞为胰岛B细胞,则胰岛素通过血液循环最终作用于机体的肝细胞、肌细胞等靶细胞
D.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只有上图两种
D解析:B细胞与乙细胞上的受体都能识别相应的信息分子,其化学本质都是糖蛋白,A正确;图2表示细胞之间通过相互接触直接识别,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的识别,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A细胞产生的信息分子进入血液,通过血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并作用于靶细胞,胰岛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促进合成糖原,C正确;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D错误。

2.通过冷冻技术,细胞膜通常从某个部位断裂分开,结构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图中b侧含细胞质基质
B.磷脂双分子层疏水端断裂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膜蛋白的分布存在不对称性
C解析:据图分析,图中细胞膜的a侧有糖蛋白,为细胞膜的外侧,b侧为细胞膜的内侧,即b侧含细胞质基质,A不符合题意;图中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端发生了断裂,B不符合题意;图中未体现细胞膜的运动,不能得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结论,C符合题意;图中膜蛋白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D不符合题意。

【归纳总结】常考的“膜蛋白”
考向2| 与细胞膜有关的实验探究
3.MTT法是一种检测细胞是否存活的方法,MTT是一种接受氢离子的染料,活细胞内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能将淡黄色的MTT还原为蓝紫色的结晶,而死细胞无此功能。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MTT是可以通过细胞膜的一种染料
B.检测MTT结晶的量一般可间接反映活细胞数量
C.MTT与台盼蓝检测细胞是否存活的原理相同
D.MTT法不能检测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是否存活
C解析:活细胞内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能将淡黄色的MTT还原为蓝紫色的结晶,而死细胞无此功能,可见MTT是可以通过细胞膜的一种染料,检测MTT结晶的量一般可间接反映活细胞数量,A、B正确;结合分析可知,MTT 检测的原理是活细胞中的酶催化产生有颜色物质,而台盼蓝检测细胞活性的原理是膜的选择透过性,显然二者检测的原理不同,C错误;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内没有线粒体,也就没有琥珀酸脱氢酶,不能将淡黄色的MTT还原为蓝紫色的结晶,D正确。

4.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流动镶嵌模型中,构成生物膜基本支架的是______________,由于________的分布使生物膜的结构表现出不对称性。

(2)用荧光抗体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图所示。

此实验结果直接证明了细胞膜中的________________,由此能较好地解释细胞膜结构的________性。

(3)通过其他方法,测得多种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如下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膜结构中的磷脂分子提取出来,铺在水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为S,那么该细胞膜的表面积约为________。

(5)有人发现,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均垂直排列于膜表面,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有75%排列不整齐,细胞膜厚度变小,而膜的表面积扩大,膜对离子和分子的通透性提高。

对上述实验现象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可知,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由于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因而蛋白质分子在生物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进而使生物膜的结构表现出不对称性。

(2)人—鼠细胞融合
的实验表明细胞膜上的标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3)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组成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物质种类相同,但物质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别。

(4)单层磷脂分子的面积为S,而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故该细胞膜的表面积约为S/2。

(5)由于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所以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原来垂直排列在膜表面的磷脂分子变为有75%排列不整齐,膜的表面积变大。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2)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流动(3)组成不同细胞膜的物质种类相同组成不同细胞膜的物质含量有差别(4)S/2(5)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