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绿城”的文化传统及其彰显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宁“绿城”的文化传统及其彰显路径
作者:张经武
来源:《创新》2021年第06期
[摘要] 南宁“绿城”城市特色形象不仅要靠表面观感和森林覆盖率来支撑,还需要挖掘和传承“绿城”的文化传统以彰显。
“绿城”的文化传统可以从民族文化传统、诗文文化传统、政府治理文化传统三个大的方面去梳理。
虽然物质层面的“绿城”建设成绩斐然,但是精神层面的“绿城”建设亟待加强。
南宁“绿城”建设今后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彰显和传播“绿城”的文化传统,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国“绿城”,建设有民族文化仪式感的“绿城”,建设诗意弥漫的“绿城”,建设政府与市民和谐共建的“绿城”,增添“绿城”生活的情趣、诗意,提升城市品位,让“绿城”绿得更深沉。
[关键词] 南宁;绿城;文化传统;城市特色
[中图分类号] G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1)06-0108-09
“绿城”是南宁市城市特色文化品牌,据笔者所在课题组2020年底的调查,南宁市民对“绿城”品牌的认同率已经达到83.5%,外地游客的认同率也达到了72.8%。
但是,在对南宁“绿城”特色品牌的历史文化渊源进行具体解读时,包括南宁本地人在内的86.6%的受访对象表示不清楚。
另外,高达82.7%的受访对象表示,南宁“绿城”城市特色形象应该继续丰富其内涵,加大传播力度,扩大其影响。
怎样丰富南宁“绿城”内涵,扩大其影响呢?说到底就是要彰显“绿城”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要让南宁之“绿”绿得深沉,不仅是表面的城市绿化率高,更要体现为一种“绿”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传统。
许多人认同南宁“绿城”或“中国绿城”的名号,是来自于对南宁这座城市游览后的主观感受。
的确,南宁到处绿树婆娑,鲜花常开,瓜果飘香,良好的城市生态景观让市民和游客产生认同感和好感。
尤其是近年来“百里秀美邕江”项目的打造和竣工,让南宁城市面貌更加生态宜居,让“绿城”名号叫得更加响亮。
据南宁市林业局2020年7月发布的数据,2019年南宁市森林覆盖率高达48.75%[1],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市民和游客对“绿城”的现实感受,还有园林等相关部门不断提升城市的绿化水平,这些是支撑南宁“绿城”特色的基本依据。
但是,在全国各地城市美化建设你追我赶的背景下,在生态宜居城市成为许多城市共同建设目标的潮流中,以上现实感受和绿化工作许多城市都有类似的,甚至有不少城市的森林覆盖率高于南宁市。
由此,要更有力支撑南宁“绿城”特色品牌的竞争力,除了这些表面观感和森林覆盖率,更需要挖掘、传承和彰显南宁“绿城”特色品牌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南宁“绿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可以从民族文化传统、诗文文化传统、政府治理文化传统三个大的方面去挖掘、传承和彰显。
一、“绿城”的民族文化传统
世居南宁及其周边的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主要少数民族都有爱绿、敬绿和护绿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在其著作《金枝》(The Golden Bough)中提到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苗族的树神崇拜,“在西南地区的苗族聚居区,每个村庄在村口都种着一棵神树,所有村里的居民都认为那里面住着祖先的灵魂,他们的命运由里面的祖先掌控”[2]。
其实,像这样的树神崇拜,不仅存在于苗族的文化传统中,也广泛存在于壮族、瑶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中。
敬畏自然,敬重绿色;相信树木都有生命和灵魂,将祖先精神寄托于大树和古树;爱护大树和古树上的一切,哪怕是枯枝败叶。
这些是这些民族共通的民族文化传统。
“自古至今,壮族民间普遍崇拜雷神、峒神、山神、水神、树神、花神、岩洞神等,并有相应的祭期和仪式。
”[3]“《麽经布洛陀》中记述有对榕树、枫树、木棉树、樟树、茅草、青竹、蒿竹等的崇拜。
”[4]“在壮侗民族地区,几乎每一个村寨中都有一棵枝繁叶茂、绿荫如伞的大树,大的村落还有二三棵,其中多数为榕树,也有的为木棉树、樟树、松树或杉树等。
在人们的观念里,这些大树主干粗壮,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充溢着生机与活力,是一个村寨人丁繁衍、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象征。
村寨中的居民对它敬若神明,奉之为神树,认为其树具有超自然的神力,是村寨的保护神。
它能为村寨驱鬼辟邪,祛难禳灾,招祥纳福,更能保佑孩童无病无灾,健康成长。
在这些大树之下,多建有社坛(或称‘社公’‘社伯公’,是一个村寨重要的保护神),绿荫如盖的大树被视为社王神之伞,更增添了大树的神秘性和神圣性,也使村民增添了对树的敬畏感,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爱护其树之俗,认为树的神灵就附在树体上,任何人不得砍伐或伤害。
”[5]瑶族也有类似的文化传统,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苗绣,树纹是其传统图案。
“树纹主要绣于背小孩的背带上,是一种树神崇拜的表现。
瑶族有将小孩拜寄给大树,认树为父母的习俗,拜寄后即舍去原名而取名为‘木生’‘木养’‘木高’‘木保’等。
护寨神庙也都安设在古树脚或古树丫上,村寨附近的古树都封为神树,严禁砍伐。
”[6]在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都视大树、古树为神,对其倍加爱护和敬重,不仅不能毁伤,而且还设置仪式、献上贡品进行祭拜。
随着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生活,这样一种共同的以树木为图腾圣物自然崇拜的文化内核得以传承,其形式有某些变异。
得以传承的文化内核是指对树尤其是对大树和古树的爱护和敬重,住在南宁的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群众同样对大树、古树心怀敬畏,时有在古树下祭拜祈福。
形式的变异主要体现在,原来的爱树、敬树和护树拓展为爱绿、敬绿和护绿,原来主要敬重村口的大树变为爱惜城市里的所有树木尤其是古树名木,原來大张旗鼓地仪式化、集体化拜树祭树变成相对个人化、私密化的树下祭拜和祈福。
正因为南宁的少数民族市民相沿承袭了树木崇拜中爱绿、敬绿、护绿的优良传统,南宁市的良好生态环境才有了更自觉和更有效的维护和建设。
二、“绿城”的诗文文化传统
和南宁有关的许多古代诗文都对南宁美好的生态环境表达热爱和赞许之情。
唐代文豪柳宗元在《邕州马退山茅亭记》中赞扬邕州马退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
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7]。
宋代诗人王偁在《登月江楼(仙人槎浦也)》中强调邕城之特色在于到处是青山绿意,“望断钓槎人已远,青山点点是邕州”1。
元代诗人陈孚在《邕州》一诗中写道,“两江合流抱邕管,暮冬气候三春暖。
家家榕树青不凋,桃李乱开野花满”[8],这两句诗赞美了邕城四季如春、榕树满城、到处有花的美景。
明代诗人张岳在《登马退山望邕州》一诗中描述邕城的特色是“元气远浮瀛海外,人家多在翠微中”[9],也就是说邕城人家都生活在一片绿色之中。
明代诗人李孙宸的《送黄与东司理南宁》诗中有“土风粤徼犹乡语,山色苍梧似画看”之句,这句诗赞美邕城的青山绿意。
明代诗人欧大任在《送黎民部允忠守南宁二首其一》中写道,“乡廪今余谷,山城半是榕”,这句诗提到邕城是山城,到处是榕树。
明代诗人姚粦在《送郁文茂赴新宁州幕》一诗中称赞南宁“荔房摘供漙红露,榕树排衙染绿天”,这句诗将南宁特色水果荔枝的红和特色树种榕树的绿进行了对比描写。
明代诗人姚镆在《过邕纪行》中写道,“林邑峰高云半湿,昆仑道险树偏稠”,提到南宁昆仑关附近的树多。
清代诗人黎简《春泛词》中写道,“见柳犹思古朗宁,江边风絮搅离亭。
天西昨夜昆仑雨,绿得牂牁几点萍”,赞美了邕城之绿。
清代诗人刘神清在《邕江春泛》一诗中写道,“邕江添雨涨,绿绕万家春”,诗句中强调的关键词依然是绿。
清代满族诗人鄂尔泰《归次南宁赋怀》诗中有“一骑因曾万里来,南宁小驻意徘徊。
回塘白水吹还皱,夹岸青裳展不开”[10]之句,同样描绘了南宁之绿。
以上诗文共同的特点就是礼赞南宁的绿色,称颂邕城良好的生态环境。
如此之多不同年代的诗文都在赞美南宁之绿,这绝不是偶然,它们体现了南宁的生态之美自古而然,它们都构成南宁“绿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古人写诗撰文礼赞南宁之绿,今人同样如此,这一文化传统始终在延续。
南宁本地诗人韦业莽作有《南宁绿城颂》一诗:“栽培不止几冬春,古老邕州面貌新。
蔽道浓阴绿似海,沿街芳草碧如茵。
好花长绽一城锦,清蕊时飘四季芬。
翠树崇楼同绘画,园工应记卓功勋。
”[11]南宁本地诗人张君南作有《南宁绿》一诗:“咫尺荧屏看北京,乘车北上逛南宁。
都城古迹沾王气,首府新观染绿风。
街树荫浓依路远,江桥水碧浣天青。
邕人爱绿情难已,楼顶阳台春意盈。
”[12]这两首当代诗作体现了南宁市民对“绿城”生态之美的礼赞。
南宁本土作家潘琦毫不掩饰自己对家乡“绿城”的热爱,他写道:“‘南国绿城’的美称,南宁名副其实。
她以亚热带特有的气候,一年四季展现着美丽动人的绿色风姿,广大市民有种绿爱绿护绿的优良传统,赢得了国人的赞许。
你看,这里山是绿的,地是绿的,路是绿的,水是绿的。
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浓浓的绿色之中,绿在城中,城在绿中。
那满目的树木、花草郁郁葱葱地舒展,如诗如画。
山水如此亲近,壮美如此相依,于无声处,涤清尘埃,激润生命,人们卸去浮华,消除浮躁,回归生命的本色。
”[13]南宁本土作家彭匈从独特的角度赞美南宁之绿:“南宁的女孩子有福。
至少,她们一年里穿裙子的时间长达三百天。
当然,花裙子要有一片葱绿做背景,那就最好看。
南宁的女孩是知道这个审美理趣的,青秀山、南湖畔的草地上、大树下,穿花裙的女孩翩然而入,青山绿水便霎时活泛起来。
”[14]
本地诗人作家纷纷礼赞“绿城”,外地诗人作家对“绿城”也颇多赞誉,而且对“绿城”的解读相当深刻。
山东作家高明在其著作中写道:“南宁的绿色总是从远方一直延伸到人的脚下,深入到人的心底,直至让人的身心完全浸润到绿色的海洋里。
身处绿城,我深切感受到南宁人对绿的认识是极为深刻独到的。
在南宁人眼里,绿的概念不仅仅是青山环城、碧水绕城和绿树融城,更是一份人与自然、城市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怀和一份朴素的散发着幽幽草木芬芳的原生态信仰。
我想,正是这份超脱了独特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情愫,成就了其绿城的根本所在吧。
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南宁人渐渐形成了温润、亲和、包容的性格。
这座城市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能帮就帮’的南宁精神是这种人情味的升华。
这种精神,在南宁热情质朴的水土中滋养,在开放包容氛围的熏陶里生长,在薪火相传中成就。
”[15]这段话由表及里,由城市景观之绿到市民精神之绿,可谓道尽了南宁“绿城”的文化精髓,相当深刻。
当代著名作家熊召政在其赋体文章《南宁赋》中也对“绿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千叠之绿,岂止在三春;四郊之美,更萃于一城。
东山之上,奇花如簇;南湖之畔,嘉树成林。
一千次凭栏,看一千重媚翠;一万次转身,看一万条画廊。
美哉南宁,不愧是中国绿城。
”[16]著名诗人郭沫若曾对“绿城”大加赞美,他在1963年来到南宁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周年,留下了《南宁见闻》一诗:“南来又见英雄树,劲挺枝头已着花。
慈竹参天笼雨露,桄榔拔地入云霞。
摩崖壁画成专著,彻夜歌声听壮家。
自治区成方五载,邕江灯火颂繁华。
”[17]这首诗歌赞美了南宁绿树红花的自然景色和山歌壁画的人文景观。
今天引用最多的一句赞美南宁“绿城”的当代诗句是“半城绿树半城楼”,据资深记者罗劲松考证,这句诗是陈毅元帅20世纪50年代在南宁考察时留下的。
“陈毅副总理20世纪50年代来邕视察时,欣然以‘半城绿树半城楼’赞誉南宁城市风貌。
这一名言流传至今,却已经有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出处。
最近,网络上有人撰文,竟错误地将这一名言的‘作者’指认为郭沫若。
”[18]如今,陈毅元帅赞誉南宁的诗句“半城绿树半城楼”已经成为“绿城”南宁使用最多的宣传语。
三、“绿城”的政府治理文化传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宁市政府部门一直注重将南宁市的自然生态作为宣传重点和建设重点。
“据说,南宁市在解放前全市只有二百棵树,集中两行排列起来,还不到半条街长。
”[19]南宁市大规模的绿化运动,始于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
为了建设美丽壮乡首府,“那一年,在南宁市朝阳路灯光球场召开了有2500多人参加的全市绿化造林誓师大会,提出‘争取在5年内把南宁变为绿树成荫、果树成林、百花争妍城市’的目标,倡导人人种树、户户栽花,并将每年4月定为植树造林绿化月。
到1965年,南宁城区已经拥有园林绿地440公顷,绿化街道总长达65公里”[18]。
至此基本奠定了南宁市良好的绿化基础。
在此期间,南宁也经历了“大跃进”时期,乱砍乱伐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南宁及周边植被生态。
但总体而言,被毁坏的植被主要集中于山林,城区街道的绿化一直在推进。
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南宁城区的绿化效果已经相当可观;70年代到80年代,不少名人作家纷纷撰文赞美南宁的绿色之美,有些文章的标题中就有关键词“绿”,如翟汉球的散文《半城绿树半城楼——南宁漫话》、湖涌的散文《南宁的绿》、叶宗翰的散文《半城绿树半城楼》、凌雨的散文《绿城里的绿宝
石》、梅光亮的散文《绿城里的一枚橄榄叶》等。
南宁市政府从50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绿化运动,在60年代末期开始见到良好成效,这些文章就是南宁市良好绿化效果的见证。
南宁与“绿城”这一特色雅称联系起来,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整个七八十年代,南宁主要被称作“花果城”,“绿城”只是配角,被作家、诗人或记者偶尔提及,如新华社1978年12月14日发自南宁的新闻《多民族聚居的南宁市》报道:“今天的南宁,以亚热带花果城著称。
它的十四条主要街道两旁,都种了四季常青的扁桃、芒果、菠罗蜜、橄榄等乔木果树。
全城浓荫覆盖,市区居民平均每人有园林綠地二十平方米。
”[20]这篇新闻稿就以“花果城”来定位南宁特色。
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建设委员会1978年编辑的图书《南天新图》同样以“花果城”来定位南宁特色风貌:“南宁这座四季长青的花果城,展现了社会主义城市的新风貌。
绿化祖国,叫大地铺满锦绣!园林工人们决心把南宁市装点得更美。
”[21]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祖国名城》一书中提到南宁时也以“花果之城”[22]193相称。
1984年翟汉球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撰写的稿件《半城绿树半城楼——南宁漫话》中,仍称南宁为“花果城”:“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居住着五十四万壮族、汉族、苗族、瑶族等各族人民。
唐朝的时候,这里叫邕州,所以南宁又叫邕城。
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草木葱茏,四季长青,真是半城绿树半城楼,被人们赞为‘南疆花果城’。
”[23]1985年,谭汉林在《人民珠江》杂志发表的《邕州胜迹》一文中,将南宁第一次与“绿城”联系起来:“南宁,还是一座有名的绿城。
大街小巷,到处翠荫如盖,繁花似锦。
”[24]1987年,在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名雅称选编》一书中,南宁第一次同时与“花果城”“绿色城市”两个雅称放在一起:“南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邕江北岸。
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草木葱茏。
市内多种植扁桃、人面果、菠萝、橄榄、荔枝等南方水果。
绿色成荫、四季如春,半城绿树半城楼。
南宁被人们誉为‘南疆花果城’、‘绿色城市’等。
”[25]20世纪90年代以后,“绿城”雅称慢慢与南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花果城”慢慢被淡忘甚至弃用。
在南宁市政府及媒体对南宁的宣传和介绍中,“绿城”成为常用词。
古人写诗撰文礼赞南宁之绿,今人同样如此,这一文化传统始终在延续。
南宁本地诗人韦业莽作有《南宁绿城颂》一诗:“栽培不止几冬春,古老邕州面貌新。
蔽道濃阴绿似海,沿街芳草碧如茵。
好花长绽一城锦,清蕊时飘四季芬。
翠树崇楼同绘画,园工应记卓功勋。
”[11]南宁本地诗人张君南作有《南宁绿》一诗:“咫尺荧屏看北京,乘车北上逛南宁。
都城古迹沾王气,首府新观染绿风。
街树荫浓依路远,江桥水碧浣天青。
邕人爱绿情难已,楼顶阳台春意盈。
”[12]这两首当代诗作体现了南宁市民对“绿城”生态之美的礼赞。
南宁本土作家潘琦毫不掩饰自己对家乡“绿城”的热爱,他写道:“‘南国绿城’的美称,南宁名副其实。
她以亚热带特有的气候,一年四季展现着美丽动人的绿色风姿,广大市民有种绿爱绿护绿的优良传统,赢得了国人的赞许。
你看,这里山是绿的,地是绿的,路是绿的,水是绿的。
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浓浓的绿色之中,绿在城中,城在绿中。
那满目的树木、花草郁郁葱葱地舒展,如诗如画。
山水如此亲近,壮美如此相依,于无声处,涤清尘埃,激润生命,人们卸去浮华,消除浮躁,回归生命的本色。
”[13]南宁本土作家彭匈从独特的角度赞美南宁之绿:“南宁的女孩子有福。
至少,她们一年里穿裙子的时间长达三百天。
当然,花裙子要有一片葱绿做背景,那就最好看。
南宁
的女孩是知道这个审美理趣的,青秀山、南湖畔的草地上、大树下,穿花裙的女孩翩然而入,青山绿水便霎时活泛起来。
”[14]
本地诗人作家纷纷礼赞“绿城”,外地诗人作家对“绿城”也颇多赞誉,而且对“绿城”的解读相当深刻。
山东作家高明在其著作中写道:“南宁的绿色总是从远方一直延伸到人的脚下,深入到人的心底,直至让人的身心完全浸润到绿色的海洋里。
身处绿城,我深切感受到南宁人对绿的认识是极为深刻独到的。
在南宁人眼里,绿的概念不仅仅是青山环城、碧水绕城和绿树融城,更是一份人与自然、城市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怀和一份朴素的散发着幽幽草木芬芳的原生态信仰。
我想,正是这份超脱了独特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情愫,成就了其绿城的根本所在吧。
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南宁人渐渐形成了温润、亲和、包容的性格。
这座城市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能帮就帮’的南宁精神是这种人情味的升华。
这种精神,在南宁热情质朴的水土中滋养,在开放包容氛围的熏陶里生长,在薪火相传中成就。
”[15]这段话由表及里,由城市景观之绿到市民精神之绿,可谓道尽了南宁“绿城”的文化精髓,相当深刻。
当代著名作家熊召政在其赋体文章《南宁赋》中也对“绿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千叠之绿,岂止在三春;四郊之美,更萃于一城。
东山之上,奇花如簇;南湖之畔,嘉树成林。
一千次凭栏,看一千重媚翠;一万次转身,看一万条画廊。
美哉南宁,不愧是中国绿城。
”[16]著名诗人郭沫若曾对“绿城”大加赞美,他在1963年来到南宁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周年,留下了《南宁见闻》一诗:“南来又见英雄树,劲挺枝头已着花。
慈竹参天笼雨露,桄榔拔地入云霞。
摩崖壁画成专著,彻夜歌声听壮家。
自治区成方五载,邕江灯火颂繁华。
”[17]这首诗歌赞美了南宁绿树红花的自然景色和山歌壁画的人文景观。
今天引用最多的一句赞美南宁“绿城”的当代诗句是“半城绿树半城楼”,据资深记者罗劲松考证,这句诗是陈毅元帅20世纪50年代在南宁考察时留下的。
“陈毅副总理20世纪50年代来邕视察时,欣然以‘半城绿树半城楼’赞誉南宁城市风貌。
这一名言流传至今,却已经有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出处。
最近,网络上有人撰文,竟错误地将这一名言的‘作者’指认为郭沫若。
”[18]如今,陈毅元帅赞誉南宁的诗句“半城绿树半城楼”已经成为“绿城”南宁使用最多的宣传语。
三、“绿城”的政府治理文化传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宁市政府部门一直注重将南宁市的自然生态作为宣传重点和建设重点。
“据说,南宁市在解放前全市只有二百棵树,集中两行排列起来,还不到半条街长。
”[19]南宁市大规模的绿化运动,始于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
为了建设美丽壮乡首府,“那一年,在南宁市朝阳路灯光球场召开了有2500多人参加的全市绿化造林誓师大会,提出‘争取在5年内把南宁变为绿树成荫、果树成林、百花争妍城市’的目标,倡导人人种树、户户栽花,并将每年4月定为植树造林绿化月。
到1965年,南宁城区已经拥有园林绿地440公顷,绿化街道总长达65公里”[18]。
至此基本奠定了南宁市良好的绿化基础。
在此期间,南宁也经历了“大跃进”时期,乱砍乱伐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南宁及周边植被生态。
但总体而言,被毁坏的植被主要集中于山林,城区街道的绿化一直在推进。
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南宁城区的绿化效果已经相当可观;70年代到80年代,不少名人作家纷纷撰文赞美南宁的绿色之
美,有些文章的标题中就有关键词“绿”,如翟汉球的散文《半城绿树半城楼——南宁漫话》、湖涌的散文《南宁的绿》、叶宗翰的散文《半城绿树半城楼》、凌雨的散文《绿城里的绿宝石》、梅光亮的散文《绿城里的一枚橄榄叶》等。
南宁市政府从50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绿化运动,在60年代末期开始见到良好成效,这些文章就是南宁市良好绿化效果的见证。
南宁与“绿城”这一特色雅称联系起来,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整个七八十年代,南宁主要被称作“花果城”,“绿城”只是配角,被作家、诗人或记者偶尔提及,如新华社1978年12月14日发自南宁的新闻《多民族聚居的南宁市》报道:“今天的南宁,以亚热带花果城著称。
它的十四条主要街道两旁,都种了四季常青的扁桃、芒果、菠罗蜜、橄榄等乔木果树。
全城浓荫覆盖,市区居民平均每人有园林绿地二十平方米。
”[20]这篇新闻稿就以“花果城”来定位南宁特色。
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建设委员会1978年编辑的图书《南天新图》同样以“花果城”来定位南宁特色风貌:“南宁这座四季长青的花果城,展现了社会主义城市的新风貌。
绿化祖国,叫大地铺满锦绣!园林工人们决心把南宁市装点得更美。
”[21]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祖国名城》一书中提到南宁时也以“花果之城”[22]193相称。
1984年翟汉球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撰写的稿件《半城绿树半城楼——南宁漫话》中,仍称南宁为“花果城”:“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居住着五十四万壮族、汉族、苗族、瑶族等各族人民。
唐朝的时候,这里叫邕州,所以南宁又叫邕城。
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草木葱茏,四季长青,真是半城绿树半城楼,被人们赞为‘南疆花果城’。
”[23]1985年,谭汉林在《人民珠江》杂志发表的《邕州胜迹》一文中,将南宁第一次与“绿城”联系起来:“南宁,还是一座有名的绿城。
大街小巷,到处翠荫如盖,繁花似锦。
”[24]1987年,在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名雅称选编》一书中,南宁第一次同时与“花果城”“绿色城市”两个雅称放在一起:“南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邕江北岸。
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草木葱茏。
市内多种植扁桃、人面果、菠萝、橄榄、荔枝等南方水果。
绿色成荫、四季如春,半城绿树半城楼。
南宁被人们誉为‘南疆花果城’、‘绿色城市’等。
”[25]20世纪90年代以后,“绿城”雅称慢慢与南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花果城”慢慢被淡忘甚至弃用。
在南宁市政府及媒体对南宁的宣传和介绍中,“绿城”成为常用词。
古人写诗撰文礼赞南宁之绿,今人同样如此,这一文化传统始终在延续。
南宁本地诗人韦业莽作有《南宁绿城颂》一诗:“栽培不止几冬春,古老邕州面貌新。
蔽道浓阴绿似海,沿街芳草碧如茵。
好花长绽一城锦,清蕊时飘四季芬。
翠树崇楼同绘画,园工应记卓功勋。
”[11]南宁本地诗人张君南作有《南宁绿》一诗:“咫尺荧屏看北京,乘车北上逛南宁。
都城古迹沾王气,首府新观染绿风。
街树荫浓依路远,江桥水碧浣天青。
邕人爱绿情难已,楼顶阳台春意盈。
”[12]这两首当代诗作体现了南宁市民对“绿城”生态之美的礼赞。
南宁本土作家潘琦毫不掩饰自己对家乡“绿城”的热爱,他写道:“‘南国绿城’的美称,南宁名副其实。
她以亚热带特有的气候,一年四季展现着美丽动人的绿色风姿,广大市民有种绿爱绿护绿的优良传统,赢得了国人的赞许。
你看,这里山是绿的,地是绿的,路是绿的,水是绿的。
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浓浓的绿色之中,绿在城中,城在绿中。
那满目的树木、花草郁郁葱葱地舒展,如诗如画。
山水如此亲近,壮美如此相依,于无声处,涤清尘埃,激润生命,人们卸去浮华,消除浮躁,回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