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学习目标】
一.熟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记忆各家的核心思想内容,理解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
二.理解诸子对宇宙时空、社会秩序和人生价值的认识。
三.认识诸子思想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对其接纳程度,并认识争鸣的阶段性特征。
四.通过学习儒、道、法家的思想,认识思想在社会转型中的指导意义和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积极、消极影响。
【教材分析】
一.重点难点与疑点
1.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
2.教学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
3.教学疑点:各家学说的阶级性。
二.教材解读
【总论】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
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2.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孟子(约前〜前),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
主要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
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这一命题成为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内容。
这个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道德的精神状态。
它是孟子所阐述的人格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一种人格精神。
影响: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
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荀子(前31年3?—前23年8),赵国人,名况,字卿,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
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
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
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荀子一反“儒者不入秦”的惯例,访问了秦国,考察了秦国城乡的治理,并晤见了秦昭王,建议其“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但秦王未能接受。
秦统一后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荀子的礼法并用、王霸统一的治国思想是正确的、有远见的,这一思想基本被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用。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
荀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所以人性都是恶的,而人表现出来的“善”是人为教育的结果(“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如果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和暴乱。
因此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对荀子的总体评价: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结束时一位站在儒家立场上对先秦诸子进行批判继承的集大成者。
郭沫若说:“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
”他不光是继承发扬儒法思想,他还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儒法思想的源头——西周礼乐文化传统之中,是继孔子之后较全面地重构政治文化模式的又一理论大师。
荀子对礼法德刑的重构是经过了春秋战国学术分化、百家争鸣、学派交融之后,特别是具有集大成的优势。
二、墨子(课文内容略)
1.墨子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
出身于“贱人”。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
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
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2.墨子的学说及其评价
(1)兼爱:墨子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这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总原则;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认为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大夫相爱就不会互相篡夺,人与人相爱就不会彼此伤害。
这种不分阶级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带有浓厚的人性论色彩,在阶级社会里不无法实现的。
但它表达了小生产者希望在社会财富、政治权力方面的平等的愿望。
兼爱思想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是区别于其他诸子学说的根本标志。
(2)非攻:就是以“兼爱“思想为出发点,反对诸候间的非正义战争,谴责诸侯大国为了掠夺土地和人口而攻伐“无罪之国”是“不仁义”的。
“非攻”,即反对攻伐,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极为突出的兼并问题而发表的主张。
墨子不是无条件反对一切战争。
他只反对好战国家,“攻伐无罪之国”。
非攻学说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获得政治权益的愿望。
(3)尚贤:即推崇贤士,让贤能之人主政;尚同,即要万民上同于天子,天子尚同于天志(天志即是兼爱);强调天志(肯定天的意志)、明鬼(相信鬼神的存在)、同时主张“非命”(反对命定论);提倡“尚力”,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主张节用(节俭)、节葬(节省丧葬的花费)。
3.墨子思想的评价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
墨子的学说,如“天志、明思”等仍脱离不了殷周的传统思想,但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
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
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三、庄子与道家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
战国时哲学家。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其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
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2.庄子的思想观点:
(1)在宇宙观方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同时,他又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即道,道即我,道就成为主观精神的东西。
庄子在人生观方面又集中体现在所谓“逍遥游”上,即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认为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世界,才算是“至人”、“圣人”。
(2)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也”,即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天地不大于人,人也不大于天地。
庄子注重“人”的自然特征方面,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违背自然做事,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
庄子不仅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其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
庄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同之世,这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
他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启示。
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四、韩非与法家
1.韩非简介:(约公元前28—023年3),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曾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著作有《孤愤》、《五蠹》、《说难》等。
其文章深受秦王政的赞赏。
韩非至秦后,遭李斯等人嫉妒。
最终被谗陷入狱,自杀死于狱中。
他的思想得到秦的推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一书。
2.韩非的思想观点
(1)韩非建立了一个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帝王统治术体系。
他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深受儒、道、墨诸家思想的影响。
实为战国末期综合各主要学派的大思想家。
“术”是君主驾予群臣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
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所以说君主能“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
“势”是指“权重位尊”的权势、威势,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
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
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
“术”与“势”必须结合使用。
“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君、臣、民三者都应共同遵守的东西。
用法来治理国家是法家学派的根本主张,而法令要靠权势来推行,所以法治不能没有权势。
国家的法又要靠各级官吏来执行,因此要选拔和考核官吏又显得十分重要。
所以韩非认为,作为一个家的君主,为了治理好国家,法术势三者都不可偏废,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
这就是韩非所提出的法、术、势三结合的法治学说。
其实质是一种君主集权制的理论。
韩非的这一理论对后来整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所以他主张变法革新。
3.韩非子思想的评价: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的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孙膑与兵家
1.孙膑简介
孙膑,生卒年月不详,齐国人,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
他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
后遭同学庞涓嫉妒,被其设计诱骗至魏国,然后捏造罪名,诬陷孙膑,并施以膑刑(去掉膝盖骨)。
孙膑也因此得名,真名失传。
他所著的《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受到中外学者的赞赏和重视。
2.《孙膑兵法》内容:
强调以“道”(“道”,是指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即用兵根本之道。
)制全胜的原则;以人为主的制胜观,即把“人和”与“将军善战”融为一体,作为发挥战斗力的决定因素和主导作用,能动地去争取作战的胜利;以造“势”(即创造有利于己的态势)制胜敌人的艺术。
孙膑的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200多0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巩固小结: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依据各自的立场,著书立说,纵论天下大事,形成诸子争
锋的生动局面。
他们敢于摆脱束缚、冲破罗网,走上历史舞台,以自己的才智纵横天下,用自己的见解主张,游说荐用于各国诸侯,成为文化传播方面的一支队伍。
他们之间既相互探讨,相互辩驳,广泛地进行信息交流,促进社会变革和文化学术的发展,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几百年的风云变幻,诸多学者的百家争鸣,四方之士畅所欲言,互相辩论,相互影响、渗透,已经初步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流传至今,《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都散发着无可比拟的光彩,思想家、学者游说诸侯,办学授徒,编辑整理古籍和著书之说,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知识结构】
一.知识点图表
(一)孟子的基本主张
1.仁政学说(思想核心)
2.重民思想
3.人性本善
4.倡导“养浩然正气”
(二)荀子的基本主张
1.人与自然关系
2.“性本恶”
3.“礼教”“王道”治国
(三)墨子及其基本主张
1.“兼爱”、“非攻”
2.“尚贤”、“尚同”
3.天、人、鬼神的关系
4.“尚力”
5.“节用”,反对浪费
(四)庄子及其基本主张“齐物”
1.“逍遥”
2.天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五)韩非及其基本主张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
.反对“是古非今”
.主张变法革新
(六)孙膑及其基本主张
(七)先秦诸子开展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学法指导
在课前结合教材,指导学生收集各派代表人物的生平资料,及其思想学说,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辩论的方式,体现出战国时期主要思想流派的特征,各组学生以春秋战国流派的代表,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为背景来展示本派主张存在的合理性、时效性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归类法、比较法。
按各家思想对于天、地、人的看法进行归类,也可以从哲学、政治学、道德进行归类。
比较法可选取思想差异比较明显的两家进行比较,归纳
其思想的区别。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1.阅读与思考: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2.解析与探究:(1汉)代儒学之所以能够从众多学所中脱颖而出,是因为董仲书的儒家文化和治国方略、弥合了社会各层人士在战后思安定的心理诉求,所以能够在人们心中扎根发芽。
这就是当时儒学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2)它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帝王精英文化。
其所倡导的重农轻商建国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国思想,利于治国安邦、教化民生为统治者提供最“经济”的治国成本。
(3)儒学的教化思想是教化民众循规蹈矩的“秩序世界”。
这在当时的农耕生产力环境中,客观上平衡了帝王制度、农耕生产力、主流文化的均衡发展。
并在两千年相对拓展又相对封闭的历史长河中,以汉文化为根、发展成了今天的中华文明和独一尊的儒家文化。
【自我测评】
1.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和主要观点。
(略)
2.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200多0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