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精编教案】2018-2019学年小学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寓言《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则寓言会认字,能正确书写“滥、竽、郭、奏”,理解
成语“滥竽充数”的意思。
2、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结
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懂得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
4、尝试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感悟寓意。
教学难点:
用较为形象的语言讲述故事。
教具准备:
竽的图片,滥竽充数的动画片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不少寓言故事,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学生:互相交流,简单叙述故事。
(亡羊补牢叶公好龙南辕北辙等)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
学生:齐读课题,认准生字“滥、竽”。
(教师展示竽的图片)
二、自读课文
教师:请学生自读课文。
教给学生读古文的方法,先把不熟悉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找出来注上音,再尝试着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生字。
与同学交流自己认为较难的生字,想办法记住。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练习读出古文停顿。
教授范读课文(处士之处读第三声)
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停顿,边读边理解意思。
教师:指导理解个别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句子意思,才能把句子读好。
学生:独立读课文与同学交流,齐读课文。
三、把握内容揭示寓意
教师:指名读课文,寓言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结合注释把故事讲完整。
学生:读课文,叙述内容。
教师:你读懂了哪些句段?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学生:思考,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播放滥竽充数动画片片断。
(宣王时吹竽、湣王时出逃)
学生:认真观看。
教师:这则寓言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谈一谈自己理解的寓意。
教师:你对寓言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南郭处士、齐宣王、齐湣王)
学生:先说说人物表现,再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师:如果我是____
学生:组织语段,交流。
四、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教师:大家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身边滥竽充数之类的事和南郭处士之类的人吗?
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互相交流。
作业:
1背诵课文
2南郭处士出逃之后会怎样?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齐宣王必三百人混
齐湣王一一听之逃
老老实实真才实学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
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理解故事内容,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并能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将全文译为白话文。
2、结合图画,能讲郑人买履的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2、剖析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净化学生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字义,将文言文译成通顺、完整的白话寓言故事;
2、理解两则寓言故事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学策略与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文中字、词、义,理解句子意思,把全文译成白话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浆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
”(出示课件1)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好吗?
生:鞋
师:你们真聪明!那谁知道鞋在古代叫什么?
生:履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则与履有关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板书课题)。
二、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履”指导书写:“第三笔要长一点,这双鞋才能盖住脚”“最后一笔是捺,和第三笔的撇相呼应,这样平衡,这双鞋穿起来才走得稳”学生写写练练,师巡视。
板书“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是两千多年前法学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写的,韩非子大家了解多少?都可以说说。
(出示课件2)郑人就是古时候郑国的一个人,那么从题目上你知道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什么事吗?(一个郑国人买鞋的故事)三、质疑课题,读通课文。
1.故事如此普通,竟然会千古流传。
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探究什么样的问题呢?(学生质疑)看来,我们得好好读读寓言,把这些问题弄个水落石出。
我们先一读寓言,大家认为初读寓言应该读几遍?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学生回答)
师肯定要求:不管几遍,只要把寓言读正确,流利,也就是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寓言就可以了。
听明白了吗?现在我们先一读寓言,开始。
2.学生读课文,师巡视。
3.师检查一读情况:读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师提出“度”的读音问题。
大家看文中有几个“度”,分别读什么能辨别出来吗?(学生先交流读音)师告知读音规律:这是个多音字,在表示“动作”的时候,它读“duó”,在表示尺度的时候读“dù”,谁愿意读课文帮大家把这个字音区别开来?指名读书,检查读音和节奏,指导学生把书读正确。
四、理解寓意,读懂课文。
1. 看来大家一读寓言做得很好,但是光把寓言读通是不够的,我们还得二读寓言,把书读懂,这是一篇文言文,不太好理解,大家现在做个选择题:你们让老师当服务员还是讲解员?讲解员就是一句一句讲解,帮助大家理解课文:服务员就是你们自己结合注释理解,遇到不懂的问题举手示意,我这个服务员随叫随到。
(学生回答)看来你们的自主意识很强呀,老师喜欢你们这样的学生。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寓言:
2.学生二读寓言,师巡视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3.交流汇报。
你理解了哪一句,哪一个词,或发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和大家交流汇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相信连老师在内我们这么多臭皮匠一定会赛过几个韩非子的。
(出示课件3)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在交流汇报的同时指导朗读)
交流回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之”的含义,(点击课件4)并指导学生说说寓言的大致含义。
交流完毕再读寓言,师引导学生抓住寓言中的对话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不同理解。
师:同学们,这则寓言故事虽然很短,但描写准确,生动,尤其是文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得生动传神,并且给我们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大家找一找文中有几句人物语言的描写?对了,总共3句,我们先来看第一句怎么读?大家读的时候要结合全文去读。
(1)第一处:“吾忘持度!”可用遗憾后悔的语气,也可用突然想起的语气,还可以用心急如焚的语气,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2)第二处:“何不试之以足?”可用好心提示的语气,也可用旁观嘲笑的语气,还可以用气愤责备的语气,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3)第三处:“宁信度,无自信也。
”可用执拗可笑的语气,可用傲慢无礼的语气,可用懊恼生气的语气。
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四、三读寓言,表演再现。
1.大家都读懂了寓言,接下来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个寓言故事变成自己的故事,你们可以选择讲故事给别人听,还可以几个同学组合,把这个故事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表演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文言文说。
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始准备,待会儿我们来汇报,看看哪个同学故事讲得生动,哪组同学创作的课本剧最有创意,合作得最愉快!现在开始。
1.学生活动,师巡回指导。
2.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五、谈思说解,升华感悟。
师采访表演郑人的同学:这位郑人,请你从两千多年前回到21世纪,此时你最想对所有的人说些什么?(学生发言)那么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最想对这位郑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感受)同学们,郑人买履的故事许多人看了这篇寓言,大概都觉得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傻得实在有点可笑。
但笑过以后仔细一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
比如在生活中,有的同学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却让父母帮助做。
在学习上,应该自己做的数学题,却不动脑而去抄袭同学的作业。
相信习惯、理论、成规而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根据实际得出的体会与结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程度不同地存在于许多场合、许多人身上。
最后,老师想用歌德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和大家共勉:(出示课件5)
歌德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
”
这句话是说,具体的现实永远高于理论的教条。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