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瞄”,会写“舱、鸥、瞄”3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词语。
2.能按照故事的发展线索,借助人物的情绪变化和猴子的动作,讲述故事内容。
3.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根据板书,讲述故事
设计意图:
运用“讲”与“评”要求一致的方法,鼓励学生先练讲故事的起因和经过,不仅能帮助回顾课文内容,也降低了完整讲述故事的难度。
1.引导学生借助板书内容,讲述故事的起因和经过。
提示:
(1)讲清在什么情况下,猴子怎么样(怎么做),孩子怎么样(怎么做),水手怎么样。
(2)讲故事时,要注意语句通顺,表达连贯。
2.结合提示,师生共同评价。
二、聚焦人物,细读“船长”形象
设计意图:
船长是故事中化险为夷的关键人物。
从描写船长在危急时刻的言与行入手,初步感知人物的机智、果断;再通过体会船长语言特点,
揣摩船长内心的想法,来了解他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去把握人物形象。
1.学生齐读第1~4自然段。
2.指名读第5、6自然段,让学生画出描写船长“怎么做”的语句,概括出关键词并交流。
(相机板书:立刻瞄准命令跳海)
相机指导学生读准“瞄”的字音,并提醒学生左边是“目”字旁。
3.引导学生揣摩船长当时内心的想法:船长看到孩子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会想些什么?
4.追问:那作者为什么没有把船长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呢?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船长的话,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1)让学生画出船长说话的语句。
(2)指名朗读,全班评价。
提示:要读出命令的口气,语气强烈,音量大,读得干脆一些。
(3)追问:命令的话语,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简短、指令清楚)
(4)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船长说的话。
6.引导学生理解“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句话的含义。
(1)引导学生想象在船上的水手当时的神情、行为和心理活动并交流。
(2)引导学生交流句中破折号的作用,说说为什么“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7.组织学生交流: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
好在哪里?
三、回归整体,体会“主要人物”与“故事发展”的关联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谁是课文中最关键的人物?为什么?
预设:是船长,因为是他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
2.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为什么作者以“跳水”为题?
预设:
(1)这部分是故事中最精彩的内容。
(2)孩子只有跳下水,才能逃过这场危机,可见“跳水”是故事的重要内容。
(3)“跳水”这个方法是主要人物船长想出来的,从办法的妙处中能体会船长的果断机智,航海经验丰富。
四、借助板书,讲述故事
1.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小组练习完整讲述《跳水》这个故事。
提示:
(1)要交代特定的环境。
(风平浪静)
(2)要讲清在什么情况下,猴子怎么样(怎么做),孩子怎么样(怎么做),水手怎么样。
(3)要讲清船长在危急时刻怎么说,怎么做。
2.小组推举成员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向同学或家人讲述《跳水》这个故事。
2.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跳水起因——水手逗猴子猴子放肆
经过猴子逗孩子
孩子追猴子
结局船长命令孩子跳海
跳海后孩子得救机智勇敢
沉着果断
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
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
新课改重阅读,重感悟,重体验。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
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阅读,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想象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